小语教师验证| 初语教师验证|扬州教师验证|快速获积分| 宣传获积分 微信宣传得积分| 积分换VIP |积分来源
唐老师网站
唐老师网站提供免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资源库服务。有希望合作者,请联系我们。 合作内容:1.资源共同开发、宣传、使用。2.网络与语文教学结合技术支持。3.宣传推荐学校、机构、个人及产品。4.为本站用户提供免费产品或服务。5.其他合作内容。

TOP

浅析文言文教学中的“三性”与“三法”
2013-05-01 12:39:09 来源:唐老师网站 作者:语文 【 】 浏览:619次 吐槽:0
最近浏览过的会员: (查看更多)

" 浅析文言文教学中的“三性”与“三法”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是孕育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泉。要想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就必须学会阅读文言文。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语言本身的变化发展,以及语言环境的不同,文言文阅读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偏重字词句的详细讲解与死记硬背,偏重于对文章内容进行先入为主的分析,而严重忽视了对文章整体的研究与品味,忽视了学生的自身体验与欣赏过程,使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讲接受,这样严重地扼杀了文言文自身的生命力,浪费了极好的学习素材。使文言文的学习变得更加枯燥无味,成了老师腻、学生烦的“困难大户”。因此,和现代文教学相比,文言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其实,被编入初中课本的文言文都是编者经过慎重选择的名篇,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能在教学时抓住其“三性”加以因势利导。 一、知识性  知识性是文言文教学最大的特性,也是我们学习文言文最主要的目的。这些文言文名篇都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精华的积淀,流传至今,体现了它们巨大的学习价值与意义。教学时主要要让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知识,最基本的要让学生适应考试的要求,如识文断字,掌握常用的文言虚、实词的用法,了解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会翻译一些文言语句等等。学生吸取了厚实的知识营养后,还可以逐渐培养起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学好文言文知识,可以说是受益终身。 二、思想性  教者在教文言文时往往会考虑到初中学生刚学文言文不久,不宜讲的过深,而忽视了对其思想意义的挖掘,或者讲解的不够透彻。其实很多文言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文章所阐述的道理发人深省,启迪人们的智慧,让人从中可以得到很大的教益,因此,教者切不可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顾着讲解字词内容,淡化了向学生灌输精神营养液。如孔子的《论语十则》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精妙论述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其意义远远高于语言的形式本身;《曹刿论战》所体现的“民本”思想可谓卓越远见,对当今为政者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马说》表达的对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愤慨应是当今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最好的反衬;《核舟记》和《口技》虽是文言说明文,却也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微雕技艺和口技表演才能,令人心动神驰,赞叹不已。 三、艺术性  不少教者在教文言文时,讲的是细之又细,唯恐学生听不懂。结果把课文磨得支离破碎,毫无艺术美感可言。其实,不少文言文名篇都是优美的散文,文章音韵和谐,对偶押韵,读来如风行水上,朗朗上口。有的句式整齐,有的骈散结合,或长或短,或多或少,间或运用多种艺术修辞手法,艺术性极高。优美的语言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如饮醇酒,如品甘醴,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学习这样的文言名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就学习的意义而言,已上升另外一个高度了。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陋室铭》、《爱莲说》等文,篇篇都如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图画,体现了一种艺术的崇高美感。 明确了文言文教学中的“三性”,那么,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这种现状,让学生能够轻松的、愉快的学习文言文,掌握好这把打开民族文明宝库的金钥匙,又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是注重“三法”,即导之以法、激之以趣、促之以情。 一、反复诵读,导之以法。 从人类自身的发展来看,“学会学习”已经成了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未来社会的强者,不是以力取胜者,不是捷者,而是智者。在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提高语文素养作为教学目的,才能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认知派学者认为,教是“用来激活和支持内部学习过程的外部事件的安排”,学是“由于经验引起的学习者的变化”。而经验在于积累,只有学习主体在学习中体验,在实践中总结,才能真正悟出学习的规律,掌握学习的方法。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最佳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经过数千年教学实践验证过的。不过这反复诵读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逐步深入的。按照人们的习惯,阅读任何文章都要先了解文章大意,然后才能理解文章内涵。而阅读文言文首先就要解决文字障碍,疏通文意,然后才能探讨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文言文阅读过程可以设计为“仿读—解读—悟读—品读—美读”五个步骤。其中“仿读”就是让学生先听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然后自己模仿、试读,解决读准字音和把握语句停顿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解读”就是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并通过小组讨论和相互质疑,疏通不理解的词句;“悟读”主要是结合对文章的整体阅读,师生共同分析、探讨,研究文章主旨,这一步不求精深,只求让学生知道;“品读”就是学生反复品读关键语句,探究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及其丰富的内涵,并体味语言的优美和修辞的巧妙;“美读”就是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力求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将文章的内涵传达出来,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学习贯穿始终,居于重要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探求真知、寻求规律的鼓动者和督促者。当然,教师也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要积极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指导学生探究思考,促成学生感悟创新,有所发现。在仿读、解读这两个环节中,学生自学讨论之后,教师要通过检测、提问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反馈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地给予矫正补偿,同时帮助学生总结语言规律,还应该重点强化对关键句的掌握。例如在《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既存在着断句的困难,又是学生疏通文意的难点,同时又是把握全文主旨的关键,教师一定要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句子,为下面的品味奠定基础。而在悟读、品读这两个环节中,教师的点拨就更重要了。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背景材料和相关知识,从而促成学生深入探究。在美读中,教师应让学生们明确文言文朗读现代文的不同,应该语气舒缓,注意停顿,要带点“文气”,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的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之以趣。 构建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亚杰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认知理论也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可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还要从挖掘课文本身入手。有故事情节的,可以组织学生练习复述,或者指导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有对话的,可以分角色朗读;介绍物品或描绘风景的,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画图,然后为全班同学讲解;还可以通过小竞赛、或综合活动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论那一种形式,都要力求多样,而且要经常变化,富有新鲜感,但是无论怎样变化,都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对阅读方法和阅读思维的训练。例如,在学习《公输》时,让学生通过试读,分析墨子、公输、楚王三人说话时的心理变化,并根据他们的身份、地位、目的的不同,细心揣摩他们说话的语气、语调,从而把握人物性格。又如《核舟记》一文,介绍的是一件工艺品,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读、讨论,按照课文内容画一幅核舟的示意图,并提醒同学们要仔细研究文中的说明,这样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就可以逐步了解文意了。 三、互动合作,促之以情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学生是教学的动态因素,而动态因素的互动则是促成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人际交往,一种信息互动。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应该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而合作学习则是实现多向互动的最佳形式。因为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而且它是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而且把竞争引入课堂,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由*~6人组成的学习小组,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在考察或测试时,以小组总成绩作为评价依据。例如,在学习字词和语句翻译时,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帮助,解疑释难,但是在测试中,每个人必须独立完成,最后以每个成员的成绩之和来评出优胜小组。有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所有的小组考察起来不是很方便,就可以把几个小组组合在一起,进行重新分工,以大组成绩来评判。小组的任务分配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每个成员的任务相同,不同的是每个成员的水平或特长,只有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全组才能取得好成绩;一种是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需要各自独立完成,但是只有把每个人的学习成果综合起来才有可能完成小组任务。前一种形式多用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或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因为这是每个学生语文水平提高的前提。第二种形式多用于竞赛或综合实践活动中,目的是给每个小组成员的以展示的机会。 例如学习《唐雎不辱使命》,在教师范读课文之后,小组成员就开始轮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停顿;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一会儿的朗读比赛做准备;检测初读情况之后,组织小组成员分配角色表演课文内容,学生兴趣高涨中完成了对课文大意的理解,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物性格把握;在探讨文章主旨时,可以把大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小组成员分别研究,然后交流,综合后完成这一任务;最后的诵读可以选择一段,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把几次测试的结果综合起来就是这节课小组的总得分。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力争创造出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来。

"
45
Tags:不蔓不枝 清涟 实词 说明文 试读 分享网友: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吐槽】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浅析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下一篇浅析学生课堂发言 “主动性”消失..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图片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热门文章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推荐文章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相关文章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贡献者排行榜(感谢“唐老师们”)

您正在浏览:浅析文言文教学中的“三性”与“三法” 需要更多请站内搜索,还是没有请免费向我们索取。
部编版统编语文*********您正浏览唐老师网站资源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版权申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Copyright © 2009 - 2013 520yuwen.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5032846-1号
站长:唐桂荣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