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先,吃遍天”及无锡的嫉妒


  在今天中国,可能再也找不出第二对城市,像“他们”一样同出一门,血肉情深;也可能再也找不出第二对城市,像“他们”一样明争暗斗,口水连天。“他们”就是同位于江苏省南部,被人们俗称为“苏南模式”发源地的苏州和无锡。

  且看两个城市的档案:

  苏州——由于大力发展工业和得益于如AMD这样的众多跨国大型企业在此投资办厂,在经济、科研方面近年来急剧升级。在江苏省已经多次对省会南京呈现出虎视之态。目前的苏州是长三角的腹地,上海的后花园,她的强劲发展也得益于上海对她的辐射。

  无锡——长三角的另一重镇,这里有众多的跨国企业,其发展势头不在苏州之下。与苏州不同的是,无锡是一座新兴城市。她的发展与苏州一样,都是得益于长三角在中国的龙头地位。无锡与苏州是长三角腹地的双子星,对江苏的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他们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

  所以当全国范围的城市竞争拉开序幕的时候,过近的距离导致了两个城市对资源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又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逐渐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可以竞争的方面。

  历史上的无锡,几经辉煌。两次交通的大开发,确立了无锡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中心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无锡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跻身中国城市领跑者的行列。

  但无锡的光环在20世纪末期却逐渐开始消逝了。“富得流油,脏得要命”——国务院领导的批评似乎预言了这个城市的式微之像。先是牵涉中央神经的特大非法集资案的曝光,后是所谓“苏南模式”的日渐迷航,随后便是经济的停滞不前。虽然无锡在1998年GDP超过千亿,但一觉醒来,“领跑者”的地位已经被苏州、宁波等新兴城市替代。严峻的形势透过一组组资料摆在了人们的面前:1995年无锡和苏州的GDP只相差142亿元,而到了2001年,差额已经扩大到400亿元;更要命的是,自1995年以来,无锡的外向型经济一蹶不振,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迟滞不前,大大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后劲,使得苏州在外向型经济上的相对优势转化为对无锡的绝对优势。无锡的城市实力产生衰退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城市之间的竞争,无锡的定位和功能直到20世纪结束时还未能明确。无锡作为经济中心城市所发挥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正在被周边其他城市蚕食。无锡的落后不单单存在于经济,而是凸显在城市的各个方面。

  苏州和无锡相比,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坐落在江南水网之中的苏州古城,街道依傍河流,水陆并行;百姓临水而居,前巷后河,“小桥、流水、人家”,精美的园林,娇软的吴音,令人恍如置身天上的街市。

  在如此柔美的一座园林城市里,很难相信这里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工业基地,苏州的GDP总量居全国第四,几大主要经济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出口、外商直接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增速均列长三角15城市之首,令人侧目。

  当然,让苏州人引以为自豪的不仅于此,强大的财政收入使苏州及下属县市有相对充足的经费投入卫生、环保事业,并因此而获得了全国卫生城市、环保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城市、旅游城市等一大把荣誉称号。但GDP增长速度、每年的引资额和政府不断增长的财政收入,仍是苏州的重要谈资。并且中国政坛出现苏州现象:一个地级市成为省长摇篮。

  据《南方周末》报道:苏州的干部走向全国之前,已经在江苏省内各级党委政府大量任职,执掌诸多重要岗位。频繁的领导更替对于苏州市及下属各县级市的干部来说,早已见怪不怪。到省上开会,台上坐的领导和台下坐的干部一见面就笑了——许多都是苏州出来的,甚至过去就是上下级关系。

  区位优势是苏州的第一个“撒手锏”。苏州紧邻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城市上海,就好比广东的深圳和东莞紧邻香港一样。苏州正好落在上海100公里都市圈的范围内,当浦东开发和外资大举投资中国的浪潮掀起时,苏州当仁不让地成为外资投资上海的敲门砖和大后方。1992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到苏州洽谈工业园地址的时候,从上海乘汽车,居然颠簸了三个多小时。漫长的旅程对于“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可以说是最大的忌讳。新加坡无法再把园区的地址往西迁了,更不要说距离还多40公里的无锡了。于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在苏州城的东面扎下了根,并彻底改变了苏州在长江三角洲的地位。

  当李光耀在苏州建立了新加坡工业园之后,苏州的地位就不同于其他地区了。虽然只是一个地级市,却有了相当于计划单列市的经济权限,创建之初的新加坡工业园更是享有特区的待遇。苏州也成为少有的几个能牵动中央神经的城市。当众所周知的工业园矛盾激化的时候,中国高层毫不犹豫地向新加坡保证,全力支持苏州工业园的发展。正因为当初有这样的政策扶持了苏州的起步,使得苏州终于能够“笑傲江湖”。

  苏州和无锡比,比来比去就是比园区经济的优势。苏州是“一招先,吃遍天”。

  2001年是“全国学苏州”年。她那绚丽的“羽毛”,让无锡平生几分嫉妒。2001年,苏州的GDP达到了1780亿元,名列全国第六。吸引外资达72亿美元,只比上海少1个亿。但经济强市,并不意味着苏州已经是城市强人。一个城市的实力,还取决于她作为城市的辐射和集聚功能。在这方面,苏州一直意难平。这也是让无锡不服气的地方。

  原来苏州所包括的那些令人羡慕的经济指标,其实是包含了五个县级市的“大苏州”。昆山、吴江、常熟、张家港、太仓,这五个虎虎生威的城市,只要少了一个,苏州的排名就会大大地倒退。在苏州的GDP、吸引外资、自营出口额三大指标中,分别有67%、60%、50%是代管的县级市创造的,而无锡相应的比例分别为42%、34%和25%。苏州并没有摆脱“小马拉大车”的局面。让无锡窃喜的是:昆山、常熟和张家港似乎都不满足于经济上的富足,他们或是希望升格成为地级市,或是希望摆脱苏州的影响。未来的苏南,苏州能否傲视群雄?还是未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