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五 比较的艺术鉴定才能从细微处着手 识鉴


  《识鉴》、《赏誉》、《品藻》三门都同汉末至魏晋的人物品鉴直接相关。“识鉴”指对人物品格才能的认识与鉴定。由《识鉴》门可以看到汉末魏晋不同时期识鉴之风的不同特点。汉代人物识鉴直接为遴选官僚服务,所以汉末大名士乔玄对青年曹操的评语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并断言他日后定将富贵。《三国志》、《后汉书》等史籍也证明,曹操确是出于乔玄等名士的推重才开始发迹的,由此足见名士评语在汉末文人仕途上的重要作用。至于汉代的识鉴方法,则主要是骨相之法。《识鉴》门虽未对此作直接描写,但通过潘阳仲品鉴王敦却可以看出汉代相法在西晋的流风余韵。经过汉末到西晋的演变,东晋时的人物识鉴之法有了根本的改变:人们不再单凭一个人的相貌来判别他的内心,而是注重人物平日的言行表现来鉴别其品行才能的高下。如刘惔通过桓温赌博时的“不必得,则不为”,断言他西征必能克蜀;郗超通过谢玄平日的知人善任断言他北讨必能立勋等等。比起骨相之法来,这样的识鉴方法是较有科学性的。

  还应指出的是,作者通过郗超之口,既描写了谢玄的过人才能,也表现了郗超自己“不以爱憎匿善”的品格。这种一笔写两人的独特手法,为本书作者所惯用,我们在阅读时应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