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4期

灵魂塑造灵魂

作者:■李玲修 李树高

字体: 【


  今天你送给我一个孩子,明天我送给一个栋梁。
              --教育家冯恩洪
  听说了吗?寿光实验中学要扩建,筹款1.7亿,啧啧,占地400多亩,是请上海同济大学给设计的呢!
  这么大的学校,花这么多钱,什么时候才能盖得起来啊?不过是说说罢了!
  怎么是说说,听说是市委书记刘命信拍的板,原来学校只想一般地扩建一下,让借地方上课的那些同学好有个教室,可刘书记说:"我们要搞,就要搞一流的,盖起来就要10年、20年不落后,就像寿光的其他工作!"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在渤海湾畔的古城寿光不经而走。人们奔走相告,在诞生过无数中华英才的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将要有一座在山东省以至全国都会名列前茅的现代中学拔地而起!
  对这条消息最兴奋的是实验中学的校长张春和,他在实验中学的校园里走了一圈又一圈,脑子里却不断地涌现出12年前他第一次走进这所学校报到时的情景……
  
  沉默了三个月的校长显出开顶风船的勇气
  
  1987年4月1日,这个日子会永远刻录在张春和的脑子里。
  那天离开上口镇时,送行的人挤满了张春和的家。这其中有他的学生,有他的部下,有他的同仁,甚至有许多未打过交道的家长。镇上惟一的一辆拉达轿车停在门前,书记、镇长执意要代表上口镇的父老乡亲为张春和送行,大家争先恐后地和他依依不舍地握手话别。
  可以说,张春和是带着荣誉、带着经验、带着父老乡亲的期望来新岗位报到的!那热烈壮观的送行场面,是对他21年工作最好的鉴定,也是给他奔赴新岗位的一次充电!
  然而当他和于镇长、杨书记迈进校门时,眼前的情景却大大出乎人他的意料:
  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校园!遍地触人腰的杂草连着杂草,杂草里还埋着瓦砾与沙石,放眼看去,十几棵枯枝的桑树毫无生气地在寒风中抖索。仅有的建筑物,是两幢孤零零矮巴巴的小楼……
  校园四周,是新征用的光秃秃的庄稼地,地里是腐烂的麦根和玉米秸。
  镇长、书记交换了一下震惊的眼色。刚才与张春和说笑的热乎劲儿被迎面吹来的寒风一扫而尽。三人默默向办公室走去。
  教导处大门敞开着,任人进出,没有人迎接他们,也没有人查问他们,这里出入自由;一条三屉桌裂开了一条长长的缝子;地上,洒落着煤灰、炭核、纸屑,墙上还有墨水污渍……已到了午饭时间,张春和想请镇长、书记喝口开水都没有。他们来到了伙房,要求炊事员给炒几个菜。
  伙房里黑暗、狭小,一个靠三块砖鼎着的土吊子映入眼帘。炊事员扎着黑糊糊的围裙,刚抓过柴禾的手又去切菜……
  饭菜端上来了,一个豆腐炒菠菜,一个肉片炒萝卜,还有两个冰凉的罐头,分别倒在盘子里,菜的味道不知是甜还是咸……
  于镇长忍不住说了句,"这么个大镇的教委主任到这儿来到底是提拔还是发配?"
  于镇长和杨书记帮张春和把行李抬到他的宿舍。
  这是两间平房,墙上的露珠正在向下滚落,一眼看去就明白,这是冬天刚盖的房子,还未干,散发着潮湿气。一张床斜在屋中间,半领破席铺在上边,此外是家徒四壁……
  陡然间一阵恶臭扑鼻,张春和忙去关窗,这才发现院里有一个大水坑,一堆垃圾,院外还有大片建筑垃圾……
  于镇长、杨书记又摇头又叹气,拍了拍张春和的肩膀闷头走了。
  剩下张春和在这冰冷的屋里如何过夜?他庆幸妻子未能和他一起来,否则她那多病的身体住在这儿怎么受得了哇!
  张春和找总务处主任要来了一个炉子,两节烟筒和半袋煤,又从院建筑垃圾堆里找来了木片点着了炉子,屋子里才有了一点热乎气。
  没有桌子,他只好把带来的所有书和资料整齐地排放到床底下……
  张春和的办公室,要暖瓶没有,要把锁也没有,学校难道真困难到这个地步吗?
  张春和问总务处主任,结果一问三不知。
  也许是因为张春和在逆境中长大,也许是母亲坚强的寻魂塑造了他坚强的灵魂,在职工子弟中学,张春和默默地开始了他的工作,大到学校概况、教学调度、财务状况,小到桌椅配套、教师生活、班级情况、全靠自己一点点去摸底。
  学校共有19位老师,其中3位异常;办公,这里没有校长办公会,没有行政办公会,也没有周前会,散沙一盘,各自为政;后勤,伙房共有11人吃饭,俩炊事员各带一孩,张春和一顿饭买了一斤馒头还吃不饱。
  老师上课没开水,学校办公室没电话。
  最怕是下雨,校园的路烂泥到膝,进不来也出不去……
  张春和想先安部电话,他记起教育局姜局长曾告诉他,"子弟中学有5万块呢,你一年花一万能花5年!"不料一问那5万元早已花完,还欠款8000元。
  一天,有人找张春和反映,总务管食堂的人,每次回家总是带东西,一位老师分的3斤大米、3斤小米也给匿了……
  张春和把这情况跟一位副校长说了,第二天管食堂的那人就气哼哼地找上门来了:
  "我们管生活的,还得有领导支持,不支持怎么干?你光听片面之词,我们怎么干?干不下去了啊!"
  张春和抓住要害:"人家老师的3斤大米、3斤小米没领到哪儿了?"
  "……他不及时来我还总等他吗?"
  "关键是东西你放哪儿了?"
  "……老鼠吃了!"
  "还有些群众反映,你每次回家都带东西……"
  "你光听片面之词,我干不了,我不干了!"
  "好!你不干了就写辞职报告,你今天写,我明天就批,后天就报教育局!"
  对方怔住了,继而脸上露出尴尬的笑容,"校长,你别生气,大人不见小人怪,我不会说话,我……"
  这是新来的校长第一次露出"铁腕"。
  接着张春和去找教委拨专款安了电话和茶水炉。
  教师们奔走相告:上课再也不会嗓子冒烟了!下课备教案也能沏杯提神了!
  校园里一片片荒草怎么办?张春和提出谁种谁收的政策,很快那大片的荒地被老师们"认购"一空。荒草拔得干干净净。
  重头戏是建章立制,从严治校。过去这个学校的办公、教学、会议、考勤都没有规章制度,奖惩也不分明。张春和领导大家把这套规章制度逐一建立了起来,从政治学习、思想教育到教学管理、校风校纪方方面面制定了68项388条规章制度。这部手刻的装订粗糙的第一部法规把纷乱的学校从此引入了法制轨道。
  教师的积极性在上升,班级的状况在改善……
  到了期未,张春和向教育局打了报告,要求批准将6名教员职工调出学校。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要知道在这6人里有局长的学生,有县领导的亲戚……
  一时间,张春和的办公室里电话不断,说客盈门。
  是顺水推舟还是开顶风船?
  张春和做好了最坏的思想准备,他找到教育局领导慷慨陈词:"要我当校长,你们领导就得支持,不支持就放我回去!这6名调出者,一名是挂名不来的,一名是一周只来两次的,再一名是早上10点起床,晚上和女生打扑克到10点的,还有管食堂匿老师福利大米的,第5名是爱人在潍坊,他要解决两地分居,第6名是总务主作,管理不善给学校造成亏空的,他们说哪个不应调出?!"
  "无欲则刚",教育局领导面对肩负一所学校兴衰责任的校长和几个人的私利,他们选择了前者。
  学校的教职员和学生家长议论道,有本事无公心治不好学校,有公心无本事也治不好学校,现在看来张春和有公心,但他有多大本事还不知道。
  
  他以拓荒牛的韧劲,开恳了一片片处女地……
  
  张春和的真本事,在职工子弟学校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渐渐显露出来。
  张春和到任后不久,县里为了解决县城的孩子上高中难的问题,决定在职工子弟中学增设高中部。
  很快,县政府扩建职工子弟中学的计划开始落实了。7月征地30亩完成后,8月份高中教学楼动工,9月教工宿舍动工,10月份办公楼动工,11月份学生宿舍动工,四幢楼陆续上马,校园里你来我往,身为一把手的张春和要跑教委、跑设计院、跑建筑公司,摆在他面前的真是千头万绪。
  他要抓建校,还要抓管理,教学不敢忽视,校园绿化美化也不能置之不理……每天他就像那京剧里的刀马旦"打出手",不仅双脚双手同时接着四种兵器,头上还要接着一种兵器,既要顾此不能失彼……
  一眼看去,张春和简直忙昏了头,可偏偏他虽忙却未"昏头",他清醒地意识到:千头万绪,教学质量是根本。
  捍教学,张春和可是把好手,他在益都师范学校念书时就是高材生。他到了教学岗位后刻苦练习基本功,把一口浓厚的山东腔改成了普通话。
  了为教好语文课,张春和虚心向有绝招的老教师取经!张效孟老师的正音正字;王善武老师的语文分析;李炳臣老师的篇章结构;李家骥老师的段落纲目剖析…他都认真吸取,埔采众长武装自己。有个别老教师不愿正面传授,他就在这位老师上课时站在教室窗外去偷听,一连听了一天,直到第六天被学生发现……
  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张春和积累了一套独有的教学经验。这套教学法使他脱颖而出,声名大震。不仅屡次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而且吸引邻近各地区、县教师来听课……到1979年,张春和在散文、古文、诗词、论文、写作教学五个方面形成了自已的特色,他被提拔成教导主任后又被提拔成上口联中的校长。
  在他当校长后,狠抓教学管理,上口联中教学质量、中考率连续5年在全县名列第一,1983年他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受到省政府表彰。
  翌年他被提拔为上口镇教育组长(后称教委主任)兼联中校长;上任三年,张春和的政绩有口皆碑。
  一是全镇中小学校舍大变样,在全国的中小学校舍改造中领先一步。
  二是切实地改善了民办教师的待遇,发展了86名民办教师入党。《中国教育报》一版曾报道了这个消息。
  三是全镇450名教师,他居然用两年时间每人听了一课,听后再讲评。这一特殊行动极大地促进了全镇教学质量的提高。
  张春和当教委主任这三年,上口镇的教学管理水平脱颖而出,名列奉光县第一。张春和这个人才得到县教育局姜思义局长的赏识,他想把张春和调到县里的教育部门来,可上口镇锴活不肯放。书记、镇长为这事还跑到市委找书记申述,市委书记答应了,姜局长只好作罢。
  1987年,县里几个企业合办的职工子弟中学缺一个校长,谁能担此重任?姜局长又想到了张春和。这次他吸取了教训,根本不和镇上打招呼,一纸调令任命张春和为职工了弟中学校长,同时免去他上口镇的一切职务。上口镇没办法,只好忍痛放人。
  姜局长真是伯乐,他相中的张春和也真是一个将才。他像一名胸怀大志的优秀士速成长为指挥员。职工子弟中学是他人生中一个最漫长最艰苦的战役,在这个战役中不论是他的意志还是体力,不论是他的才华还是经验,都将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考核!
  1988年中考,张春和指挥职工子弟中学全体师生打了一个大胜仗:毕业生中有45人考取重点高中,4人考取中专,30人考取职业中专,26人考取一般高中,总计是105人榜上有名!而重点高中参考学生的平均分不仅比最高乡镇高出25分,而且总成绩全县第一!
  名不见经传的职工子弟中学爆了个大冷门!成为且以至全地区的热门话题。教育界圈 里更为震惊,须知职工子弟中学的生源是这样几部分:工业子弟小学初中戴帽的学生,南关小学的初中部的学生,这两所学校中考成绩在此之前是剃光头的,还有就是别校初中升学落榜的学生,职工子弟中学自招的学生……这样的"乌合之众",张春和靠什么把他们训练成了精兵强将打了个大胜仗?况且这一年学校里一直乱哄哄地在搞施工!真是不可思议!不可思仪!不过也有人不完全服气,张春和办初中经验丰富,有办法,办高中就未必灵了!
  
  前27名录取生放弃的高中,驰进一流名校的快车道……
  
  张春和的妻子张玉生老师说丈夫:"他这一辈子什么事都遇上了。"
  1988年暑假后职工子弟中学就开了五次学。
  由于子弟中学中考成绩好,所以初中招生就挤破了门,本计划招100人,可根本就挡不住,经请示教委,根据实际生源数,又扩招140人,所以有第二次开学。
  与初中部招生火热气氛相反,新招来的200多名高一新生,前27名不来报到,为什么?张春和和老师们走遍招生范围的9个乡镇去挨个家访,家长说:"你们新建的学校,什么设备都不全,我们孩子将来是要考大学的,你们学校那样,我们不放心!"结果这27名学生挖门子进了别的学校。
  这一点深深地剌痛了张春和的自尊心,自打他当老师以来,不管他当班主任还是当校长,他所在的班和学校都是深得学生和家长信任和向往的,哪里会有考上的好学生还跑掉了呢?这件事也使张春和更坚定了抓好教学质量的决心。
  初二、初三年级开学是第三次开学。
  第四次开学是县教育局从五中、七中、八中、十一中的高二年级抽调了部分学生组建了两个高三教学班,同时也抽调了9名教师来充实力量,这其中有后来成为寿光现代中学副校长的侯加圣,成为教导主任的邱渭泽,成为校工会主席的王玉生……
  第五次开学已是10月份,县教育局把寿光十三中原高二两个班全都转到子弟中学来。十三中是1957年办的,高考的最好成绩是考中了两个大专生(其中一个大专生王锡山后来成了现代中学的校医),这所学样紧挨着寿光一中,每每出一个好学生就转到一中去了,结果形成恶性循环。
  这次"关停并转"实际上是教育局一次布局战略调整。
  这样一来职工子弟中学高中部算建立起来了,学生由原来的200来人扩成1300人,教职员工也由19人发展到78人。
  此时在张春和手下的队伍是怎么个状况呢?
  由职工子弟中学原有的、大学生毕业分配来的及随学生由他校转来的三部分人组成教师队伍;来自六所学校组成的学生班级,人员互不了解,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把这支"杂牌军"训练成骁勇善战的主力部队?千头万绪从何抓起?
  张春和认为"管理之道,治心为本"。学会管理人,善于影响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使各种人力资本优化组合,一个单位才能内有活力,外有竞争力。"
  张春和花了大气力抓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当时学校里大本大专毕业的青年教师占8416%。他们有热情,有理论,但缺乏教学经验。如何使他们尽快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张春和用了四个字:一是"传",老教师带新教师,传授他们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二是"带",一帮一,结成对子,手把手备课钻研教材,互相听课再共同研究;三是"压",压任务,对高中部提出必须一年内熟悉整个高中教学教材,两年中成为高中教学能手,三年内能挑高考班大梁;四是"信",相信他们,鼓励他们:"教学不会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追求,我们这些人生是教育的人,死是教育的鬼,我们既然走了这条路,就一定要脚踏实地不折不挠地干下去,为了孩子,为了事业,在讲坛上奉献我们的一生!"潍坊教育学院毕业的青年教师杨树礼,勤奋好学,工作有能力,张春和将他提拔为年级组长,把新招来的高一年级交给他:"有了成绩是你的,有失误是我的,你带高一这个年级,为三年后我校自招的第一批高中毕业班打下好基础!"
  杨树礼果然是个人才,在后来的岁月里,他送走了三届毕业班,届届都创佳绩,他被提拔为教导主任,后又被调到七中任校长。
  对那些基础不甚好的老师,张春和不是放弃而是鼓励,帮他们树立自强的信心。
  初中部有位老师叫郭荣城,是电大毕业的。因为他不是正式专科学校毕业的,家在农村,个子又不高,所以对象问题解决起来较困难。他就去找在县教育局当副局长的老乡,要求调离教育岗位。
  张春和知道了这个信息后,主动找郭荣城谈心,鼓励他说:"你工作干得不错,现在搞四化建设,国家需要大批人,教育这行是大有可为的。只要努力,每个人都会有前途。另外,你现在已经到了结婚年龄了,这事儿我会放在心上。"
  郭荣城心头一热,眼圈红了:"哎呀,校长,我不知道你么忙,还把我这事儿放心上……"
  从此郭荣城的工作很努力,能力也有提高。
  不久,张春和又找郭荣城了:"小郭,咱校高中部缺人,你去吧!"
  "我行吗?"
  "我看你行!"
  郭荣城到了高中部后,教高一还算不错,教高二,教导主任反复掂量,张春和说:"没问题,只要他有敬业精神……"结果郭荣城高二教下来了,但不出色。
  到了高三,用他还是不用?如果不能胜任可不是小事情。张春和拍了板:"给他继续压担子!"
  郭荣城担任了高三班主任,同时教3个班几何。
  结果期中考试成绩不佳。郭荣城很沉痛,到张春和这儿来检讨,落了泪。
  张春和没批评他,而是和他研究班级管理,并向他传授人心管理的经验。
  转过年3月份,全滩坊地区摸底考试,郭荣城班上学生上线的只有13人,比学校要求数还差5人。郭荣城自己也有点怀疑自已的能力了,他深怕自己班的成绩拖全校后腿,压力很大。
  张春和察觉到郭荣城的情绪波动,又把他找了下来:"不要紧,荣城,下一步关键不是在学生做多少题上,而是要把考纲要求的知识点把握准,别漏了。另外对学生你要采取鼓励措施,要开家长会,取得他们的配合,每天要和两个学生谈话,在这个时候不要批评,要给学生送信心,告诉他你能行!抛弃一个学生,对学校来说,只是千分之一的损失,但对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损失。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留下一点遗憾,我们要教好每一个学生,带好每一个孩子!另外,你要把所有任课老师请到一起,聊一聊,沟通一下,你们班考上20名本科学生没问题!"
  "20名?"
  "我坚信你们班能拿下20个!"
  奇迹发生了,高考郭荣城的班果然有20名学生考进了本科录取线,在全市应届毕业班中名列第一名。
  郭荣城也因此跃入名教师的行列。后来又成为教研组的副组长,高三年级分部主任。与此同时,他个人婚姻问题也顺利解决了,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像郭荣城这样迅速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在张春和手下有一大批,像张世田、宋光启、张德军、单春永、曹怀敬、刘孟之,每人都能说出一串张校长怎么帮助他们成才的故事。
  张春和常对老师们说:"我们没有理由办不好学校,我们干一项事业要有志气,带一支队伍要有士气,办个学校要有名气,我们就是要干一等的工作,创一流的成绩!"
  张春和没有吹牛,也不是说大话,他率领全样教职工在寿光以至潍坊地区、山东省创下了教育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别的不说,且看高考成绩:
  1989年,除中考成绩继续稳坐全市第一把交椅外,高考中从四所学校转过来的那两个班,竟有25名学生考进大学本科,32名考进专科,升学率达到60%以上,而当时全省平均升学率是13%,寿光市升学率是28%。
  1990年参加高考的是兼并过来的原十三中的学生。十三中办学31年,只考出去两个专科生。而这批学生到了张春和手下,仅仅两年,就考出了大本11人,大专16人,高中中专10人。
  1991年,职工子弟校自己招的那届学生毕业了。当年录取的那届学生中前27名各投奔了他校,余下的生源基础不算太强,而且三年来学校里施工建设始终未停,实验楼一座,伙房楼一个,路面全部硬化,校园绿化、美化也有了模样。1990学校也正式更名为实验中学。硬件是上去了,但教学质量如何?高考成绩如何?谁都心中无底,张春和到县里开会时坐边上低着头,领导讲话表扬也没份儿。教委给的任务是25个本科,圈里的人都摇头,某重点中学副校长酒后吐真言:"依不得张春和吹牛,弃其量考上七八个。"
  姜局长关心地问道:"春和,到底怎么样?"
  "我不好说,我觉得我们的工作还是扎实的!"
  高考结束了,张春和也沉不住气了,派人到济南去查成绩:结果是大本53人,专科60人,高中中专12人,共录取125人!
  张春和激动了,让人在学校楼顶的旗杆上挑起了一串鞭炮,放了起来。
  姜局长听到鞭炮声知道有喜讯,忙打电话问,得知考上53个本科生也激动了,连说:"好!好!!好!!!"
  曾为实验中学奠基的副市长王炳富来了,"我真是喜出望外啊,实验中学真是一炮打响!"
  新纪录是喜悦也是对后来人的挑战。1992年高考,是教导主任侯家圣带的这届毕业班,结果本科考取78人,专科54人,共132人,总数超过了有近40年办学历史的重点学校一中2人!稳居寿光市第一名!
  这次轰动效应更不得了,激活了全市教育改革!实验中学从此一跃成为全省名校!《大众日报》发表了题为《实验旋风》的长篇通讯,实验中学从此成为教育界的新星!
  与四年前前27名录取生弃校不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名的、参加辅导的学生潮水般涌来。1993年高考,由教导主任邱渭泽、张炳启带的这届毕业生,光本科生就考取139人,录取率达90%以上,张炳启被提找到三中当副校长,后又到五中当校长兼支部书记……
  从此,以杨树礼、侯家圣、邱渭泽三人为带头人形成三个循环梯队,一个梯队带一届,届届高考创新高:1994年本科生151人,1995年本科生177人,1996年本科生215人,五年五连冠,创造了寿光教育史上的奇迹!
  从此张春和成了传奇人物,实验中学成了传奇学校。来参观的,来取经的,都在琢磨都在问:这样一所底子薄的杂牌军学校,靠什么一路跃成为一流名校?答案是他们有位好校长。而好校长单枪匹马来到这里,靠什么使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