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哥俩好

作者:刁 斗

字体: 【


  他们的故事,我是从网上看到的。
  网上说,他们是双胞胎兄弟,学习都好,初中毕业时,一同考取了县上的高中。但家里穷,无力供他们继续上学,这哥俩自然心有不甘。他们一商量,一推让,就确定了只留一人仍当学生,而另一个,除了要辍学务农,还得在挣自己饭钱的同时,供那上学的。出去上学的是弟弟,留家务农的是哥哥,三年下来,弟弟如愿考上了大学。可哥哥并未革命到头、卸鞍解甲,他房也不盖,婚也不结,连双新袜子都舍不得穿,继续省吃俭用地供养弟弟,直到弟弟大学毕业。弟弟很快有了工作,成了人才,挣了大钱,但他不忘哥哥恩情,不惜血本地反哺哥哥,终于帮哥哥圆了求学之梦。又几年后,重返校园的哥哥结束了高中学习参加了大学自考,一番努力后,三十大几的哥哥不单拿到了大专文凭,还成了当地最有学问的农民,并靠所学知识小有发迹。近年来,这双胞胎兄弟每每促膝把盏,彼此间不光感情上没半点隔阂,知识学问上也不分伯仲。手足情,孔怀亲,让所有了解他们成长轨迹的人都唏嘘感叹。
  网上的故事真假莫辨,这个新闻也好,其他新闻也罢,一般我只一看一过,并不把它们太当回事。我认识个做网站的前文学爱好者,他向我泄露过商业机密,他说有时候,当网上缺少吸引眼球的社会新闻时,他们就编些稀奇古怪的故事贴上去,让大家跟着唏嘘感叹。反正不犯错误就行,不惹来官司就行。
  我不知道那双胞胎兄弟的故事是真是假,但我相信,世界上,这样手足相帮孔怀互济的事并非少数。血缘亲人间的奉献与牺牲,是人类得以一步步走向文明的重要保证,同样,那奉献与牺牲,也昭示了人类关系中的某种精神寓意,它让我们面对那些兄弟阋墙姑嫂勃谿夫妻反目父子为敌的日常生活时,能多一些坦然与体谅,宽容与理解。
  我没有暗示上边那个网上故事是假新闻的意思。我提起它,在看过它许久之后又把它复述出来,只是为了引出两个在我看来更真实的故事,因为它们同样与兄弟、与升学、与相帮互济有关。
  我说我要讲的这两个故事“在我看来更真实”,也没什么过硬的依据,其理由只在于,它们一个是我从电视专题节目里看到的 (电视台也弄虚作假,这我知道,但我看的这个专题片似乎没什么漏洞)另一个,是我一个朋友亲口讲的他学生的事(我朋友也可以胡说八道,但对我他犯不上编谎,我又不是他的领导同事。我朋友是中学历史教员不是小说家,连文学爱好者都不算,他和我闲聊天时说到他学生,只为消磨酒桌上的时间。前不久,他为了从县城学校调入沈阳,特意来沈阳联络感情,晚上就在我家住宿,是在我家住时,他提到了他那对兄弟学生)。
  电视专题里那对兄弟的故事我不想多讲,我估计许多人都看到了。那故事中,弟弟打工供哥哥读书,哥哥对弟弟感激涕零。可有一次,给人干活时,弟弟一时心生贪念,偷了人家一大笔钱,然后就吓得东躲西藏。公安人员找到了哥哥,动员他引蛇出洞大义灭亲,将弟弟绳之以法。哥哥经过思想斗争,毅然决然地引了灭了,帮助公安抓到了弟弟。当然事情没完。与网上的故事大同小异,哥哥大学毕业有收入后,弟弟也走出监狱获得了自由。哥哥千方百计将弟弟送到一所重点高中,鼓励他接受学校教育,掌握文化知识,将来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专题片结束时,重返课堂的弟弟正在朗朗书声中发奋学习呢。
  下面,我想重点讲的,是我那个朋友的学生的故事。
  要对他们有的境况做出概括,与概括当地大多数人家没什么不同,用一个字就足够了:穷。他们家五口人,父母,以及年龄均相差一岁的三个孩子:女儿,儿子,儿子。这样一个五口之家,每年的收入只有千元上下——就一千吧,平均每人两百左右,好计算些——穷成了什么样可想而知。我也清楚,如今的农村,还有许多更穷的人家,有些家庭,一年到头都见不着活钱。但我以为,不能因为还有更穷的就否认他们的穷,我想说的只是,如果生计都成问题,更穷也好穷也好,同样不适宜念高中大学,那太奢侈了。我知道我的观点会遭人诟骂,但我仍要坚持,对那种因贫穷而无法满足孩子念书愿望的家长,我很理解,不想指责。我主张生存第一温饱第一。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接受学校教育,接受高等教育,我还赞同终身教育;但我更希望,那些受过教育的人,不要因为多念了几本书就轻蔑和欺侮那些缺少教育的人,即使与贫富无关,一个人就是拒绝学校教育,也不应该受到歧视。
  还说他们家。他们家穷,这与当地那些无法满足孩子念书愿望的家庭一样,但在有一点上,他们家与当地大多数人家又不一样。别人家家长没钱让孩子多接受学校教育,孩子自身也没那兴趣,不管孰因孰果吧,反正这倒减少了不少家庭的矛盾与苦恼。可他们家的三个孩子,虽然也和村里别的孩子一样,想看张报纸都找不到,想多写遍作业都没本子,却个顶个地喜欢学习,又学得好,至少在村镇两级学校里,他们都是所在年级的尖子。对了,老大姐姐比两个弟弟高一年级,两个弟弟虽然生于两个年份,上学却在一个年级。在一个父母只有小学文化而对孩子受教育这码事又都没多少热情的家庭里,三个孩子学习都好,想必只能用遗传来解释了:这对父母遗传给孩子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聪明基因。
  前一年,大女儿以高分考上了高中,但她像根本没那回事一样,平静地收起了录取通知。她知道,作为一个女孩子,父母能允许她读完初中就够大度了,再去读高中,即使父母不说什么,她自己也会不好意思。她在家休整了一个暑假,县城高中开学的同时,她也沿着村里小姐妹们趟出的路子,一路南下打工去了。关于她的故事,暂且按下不表,只知道她间或能把数额微小的钱寄回家中,让父母感受到女儿的孝顺与选择正确,也就行了。我要说的是下一年。下一年,我们这故事的主角也双双结束了初中学习,均以高分考上了高中。但他们也像姐姐一样,根本没想到在自己的命运里,学校生活还能延续下去,他们想的只是,是留在家里务农呢,还是沿着姐姐的足迹外出打工。
  这样的情形毫不奇怪。他们家,连一个去县城读高中的学生都供不起,更别说两个了,如果他们还敢有继续读书的打算,村里的乡亲们都会替他们父母打抱不平,骂他们是一对贪得无厌的白眼狼。他们都不贪得无厌,他们都像姐姐那样懂事。他们和父母设计未来时,根本就排除了放弃学业之类的字眼,他们直接讨论的就是,怎么才能挣钱养家。留在家里吧,那点农活父母干足够了,多一两个人毫无意义:可进城打工呢,实事求是地讲,兄弟俩都瘦小枯干,相貌平庸,不善言辞,胆怯懦弱,别说手艺,连力气都没有,前景如何让人忧虑……但这个兄弟俩的故事没这样展开。如果这故事真有一个这样的走向,让人也就无话可说了,事实是,这兄弟俩为这故事拓展开的是另一重空间。
  听说兄弟俩也要像他们姐姐那样,放弃高中学习,南下打工,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坐不住了,他把那对聪明的兄弟找到了学校。他说,你们家无力供养你们继续上学,可也并没非要你们挣钱养家呀,这就是说,只要你们不给家里添麻烦,他们也可以不指望你们,你们能自给自足他们就满意。班主任老师比兄弟两人大不了几岁,也是农村孩子,他家比兄弟俩的家还贫困呢;可想当初,从初中开始,他就靠自己打草放羊养活自己,读了高中,考了大学,毕业后成了历史老师,在镇上工作,有固定工资,硬是成了他们家乡那个穷山村几辈人里唯一的一个“知识分子”。他对兄弟俩说,你俩若能出去一个,就有可能把另一个也带出去;可如果你们放弃挣扎,停止努力,那你俩就都死定了。班主任老师的话很有分量,他除了说出几句以上的定论,还做了大量“历史”的分析。他的思想工作让兄弟二人躁动不安。可那又能怎么办呢?兄弟俩盯着他们有历史感的班主任老师,于茫然之中觊觎着希望。

[2] [3] [4] [5] [6] [7] [8] [9]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