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天蝎星落古冶底

作者:郭学宝 晋朝霞

字体: 【


  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距晋城市区15公里,现有人口2800余,是“古清化一大道”上的重要关镇之一、晋城市南第一大村,山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不知道是祖先有意造化,还是受地理条件限制自然形成,从冶底村南山顶上俯瞰,整个古村俨然一只肥大的蝎子,静静地趴卧在冶底河北岸。这只大蝎头东尾西,仰视着晋城四大景致之一“松林积雪”的晋普山巅,而村西的岱庙正好是蝎子的尾刺。
  冶底村约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后的近三千年中,逐渐发展成今天的规模。据传,战国末期,秦王嬴政由陕西咸阳东行泰山祭神,就曾经过此处。其时,村名尚非今名,村子也在现址东北部的早园。
  冶底村四周蕴藏着丰富的铁矿资源。西汉时期,由于这里交通便利,村民陆续迁到道边(即今址)。在这个小小的盆地中,人们除了开店、卖饭、做一些小买卖之外,利用丰富的铁矿资源,开始兴起了小规模的冶炼作坊。一家即兴,百家相随,冶炼成为这一时期冶底村的主导产业。村民们在既得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达到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目的,结合当地地形,遂将村名改为冶底。汉初以降,冶底村的工商业逐年发展,至西汉末年,这里就已形成一定规模。王莽改新,大杀汉臣,西汉故臣后裔不得不四处奔逃,寻求避祸之所,名相董仲舒的后裔便于此际迁徙冶底。(在冶底村现存一块明万历五年即<公元1577年>的墓志铭残碑上记载着:“公姓董氏,讳子轨,字秉元,号对溪,为泽州冶底里钜族,派出汉相仲舒之裔。寻得宋元碑碣,而董姓多著,时远近皆称冶底董大姓。”)
  东汉中期,国阜民康,冶底工商业得以进一步发展,冶炼业之外,制陶业初步萌芽,冶底经济呈现星火之势。
  由于经济的发展,董氏子孙扬己之长,在传播儒术的同时,进行一些小规模的祠庙建设。但由于种种原因,未有流传至今。
  三国至唐初,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冶底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东岳之神被封为天齐王;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被封为天齐仁圣帝。冶底岱庙约在此时兴土动工。唐末宋初,战争频仍,岱庙经风纳雨而形容倾颓。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村人捐银纳粮维修岱庙。金正隆二年前后,岱庙部分建筑再次维修,加固了庙中舞楼。以后历代均有修葺,遂成今日之规模。元代,冶底村大约已有数百户人家聚居生活,并形成晋豫交通道上的重要驿镇。明清两代,冶底村号称“家上千,人上万”,工商业趋于繁荣。三里之长的前后两街,店铺林立,字号兴隆。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贵兴通”、“广聚兴”、“三和堂”等。冶炼业此时达于鼎盛,曾有十八家锅炉日夜生产,真乃“洪炉照破夜沉沉”。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赵百万”院、棋盘院、当铺院、东西旗杆院等40余处颇具规模的民居建筑。
  追溯历史长河,在长达三千年的社会进程中,冶底人经历了无数的荣辱曲折,也曾创下了不朽的光辉业绩,从而形成了颇具汉唐遗风的冶底文化。
  
  古韵遗风的民居建筑
  
  冶底村究竟建于何年?以今天的遗存和我们的推断力已无从确考,但从秦王东行曾经此地的说法和汉相仲舒之裔的记载判断,冶底村约有2500-3000年的历史。要想说清冶底的形成历史,还须从其所处的清化一大道说起。“清化一大道”,是西通秦陕,东经清化(今河南博爱)、新乡而达齐鲁,联接长安、洛阳、汴梁的重要驿道,在明清以前曾。为晋豫两省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帝尧开始,到隋唐之前,山西平阳(今临汾)、新用(今侯马)、蒲坂(今永济)曾是尧、舜、禹、晋建都之地。这一时期,冀、鲁、豫等地的官、商、仕、庶,为取得与晋南都邑的联系,不断地经从此道运输物资,到隋代以后便形成一条官家大道。唐玄宗李隆基“清跸渡河阳,凝笳上太行。火龙鸣鸟道,铁骑绕羊肠。白雾霾阴壑,丹霞助晓光。涧泉含宿冻,山草带余霜。野老茅为室,樵人薜作裳。宜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不因今展礼,何必冒垂堂”的吟咏,即是一个明证。北宋末期,周村人梁兴等人组织太行忠义社抗击金兵,奔波于此道,并在晋豫交界处的大小二口留下了“焦赞城”、“盂良寨”等古寨遗址。其时,冶底已经形成一个繁华古镇。到了元代,驿镇北迁至周村,但官道却始终未改。明清两代,冶底依然是经济文化重镇,村中人口也直线上升,以至有了“家逾千,人上万”的说法。明万历年间,娘娘董氏被召入宫,官方便在南边的蔡岭(今犁川镇天水岭村)和北边的周村立下路碑,昭示路人:凡经此道过冶底的文武大小官员,均须在村外“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显娘娘威仪。古镇冶底着实红了一阵。其时的生态环境也是有山皆植树,无地不栽苗,清泉泠泠,气候宜人。冶底村的大型宅院也在此时纷纷兴建。
  最典型的大宅院就是娘娘董氏祖辈所建的棋盘院(后人因其门前有一对石狮而称为狮院)。此院前后两进,中有河界;左右四院,尊卑序列。两个前院均为标准的北方式深宅四合院,后两个院因夹有河界,便只有北、东、西三个居室,称之为三合院。院门外两旁为长一尺有余的木链,链下是精巧的木雕盘龙绣球。全部宅院的门窗及螭头下面均雕精美的牡丹、鹿、菊花、龙凤、花鸟等图案。其大门外有一对高一米三四的石狮,一只在“文革”前被太水冲走,另一只十余年前被村民烧了石灰,惜哉!
  庭房院乃棋盘四院之一,为两进院落,明代建筑,是冶底民居中较为独特的古宅。全院四角横高过中间大房,中厅四梁八柱,出厦22.5米左右,四根木柱支撑,柱下乃稳鼓石礅,现经拆改,为村民阎小二居住。此院犀盖均为石料推扇,今仅余部分。
  其次是赵谷洞“赵百万”院,现为村民赵重买居住。关于“赵百万”,当地已不知其名,但却传说他当时是一个赶着骡马到河南贩粮食的小商贩。有一次他忽然病在河南,花了许多钱才算治愈,但是身上的钱却花光了,就连微薄的房租都无力付清,房东便将伸赶出家门。无奈之下,他又找了一个条件比较优越但因晚上不太平而无人居住的大宅院。“赵百万”只求有个地方遮风避雨就行,不管平不平静便搬了进去。一到晚上,院中银光冲天,白晃晃的吓人,“赵百万”在屋内向外一望,银光是由院中腾起,直冲牛斗。他一思忖,找一把镢头趁夜挖开,发现地下埋着一大窖白花花的银子。“赵百万”悄悄将这些银子用毛驴和骡子驮回山西冶底,遂成百万富翁。“赵百万”发迹以后,就在冶底村赵谷洞修置宅舍六院,并于院东修建后花园。六院老宅现仍完好无损,并住着居民,而后花园则早已毁坏,改造成现代民房了。赵谷洞全用长条砂石铺砌而成,今天漫步其上,古韵遗风,犹然在目。
  董拽亮院为清代四合院建筑,堂房建成于清光绪二千年(丙戌,公元1894年)六月十九日,房主为董士让。此院为坎主巽门,水归坤位。其南屋窗台正面有花鸟、树木、凤凰雕刻,工艺考究,构图明晰,栩栩如生。
  此院之外,尚有东西二院、当铺院,以及南北两条街上的商号,如贵兴通、广聚兴、三和堂等40余个院落、字号。东西二院又称旗杆院,是清代中叶文武二举人(佚名)祖上所修。西院南房门头小过木上雕有“孔雀登枝”图,背后临街的墙上嵌着两个供拴马用的石臼。院内四个主宅,螭头下有“平安福禄,吉庆桢祥”八个字。东院东房窗户中镶“蝙蝠”图,南门为贴框式,左右门扇木刻“日上中天”图。门板中雕寿桃、石榴、香蕉、西瓜等图,象征丰收、吉祥。院门外有木旗杆四根,今仅留杆座一尊于院内。除此之外,举人还在祠庙、祖茔等地共立旗六杆,分别是老君庙两杆、祖茔两杆、祠堂两杆,今仅留老君庙外东侧一杆。该旗杆高约9米余,杆座四角为麒麟头,正面雕麒麟,左右为万寿图,中部两节倒置棱台基座,座下四龙突出,稳抚旗杆;基座四面为“卐”字图案。旗杆粗度逐节递减,至杆顶为笔帽形。今日驻足其下,见其昂然之形,令人积极向上,求索不止。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