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走进历史漾濞

作者:赵 畅

字体: 【


  在中国地理的版图上,云南省的漾濞彝族自治县是那样的微平其微,但在中国历史、文化、人文的版图上,漾濞却是那般的赫然在目。
  假若哪一天,你走进漾濞,你使走进了历史漾濞;文化漾濞、人文漾濞,而它们带给你的不仅仅是怦然心动。
  ——题 记
  
  一
  
  漾濞,中国西南边陲横断山脉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远在新石器时代,漾濞就是彝族等少数民族先民的生息繁衍之地。自汉王朝在云南置郡县起,今漾濞县地先后为益州、永昌、云南各郡所属,唐初六诏称雄时为样备诏地。1912年设置漾濞县,1985年改置漾濞彝族自治县。随着历史年轮辗转数百年,沉淀出漾濞厚重灿烂的历史文化。
  漾濞境内的漾濞江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同为祖国滇西高原的四条姊妹江。古老的漾濞江上,从古至今,架设过溜索桥、藤桥、木桥、铁索桥、水泥桥,这是一部生动的桥梁发展史。而今,漾濞江上的古桥,只剩下云龙桥了。
  云龙桥位于漾濞县城古镇西北边的漾江上,凌虚飞架,气势如虹,沟通了东西两岸交通。古人赞曰:“漾江飞虹。”云龙桥长40米,宽3.27米,离12.9米,桥两头设有桥仓,桥板下并列着8条铁链;离桥约1.3米高处,左右各悬一条铁链,分别垂下38条吊链,一一吊住桥板下的边缘铁链;每扣环环,铁棍寸粗,宽约4寸,长约尺许,整座栗木桥板,牢固地依铁链悬吊而成,故亦名云“铁链子桥”或吊桥。桥墩为石砌,石条紧扣石条,严丝合缝,浑然一体,蔚为壮观。相传,当时熬了数百斗糯米稀饭砌桥墩用,黏结力自比石灰强,干结后坚硬如铁。
  云龙桥之名,可有来历。一说云龙桥基的地脉,是从云龙县的一支山脉牵赶下来的,故名云龙桥;另一说在该桥上下,屡次修桥,不遭火烧,便遇洪毁,枉费了不少人力物力。正当众百姓沮丧之时,有一天凌晨,飞凤山下的漾江两岸,虽古木参天,从江下游却见一片云烟冉冉,须臾间,横江相接,凌空绵亘于烟波之上。时如蛰龙腾空,时似彩虹翔天,云舒霞卷,变幻莫测,许久不散。村老奔走相庆,以为“天降云龙祯祥,此地建桥,乃为永固宏基”。遂依两岸江岩,兴建此桥,故名云龙桥。民国二年,云贵监察史李根源西巡路经此地,据古人“铁锁云龙几折腰”诗句,亲笔书“铁锁云龙”匾额。乍见该桥,颇似“铁”链子“锁”住了“云龙”,大有不锁即飞之势。
  人在云龙桥上走,为其名其景陶醉,我不觉轻轻吟起一首无名氏诗:“天落云龙地起风,龙翔风翥彩千重。山城江村千般景,云舒霞卷灵秀中。”
  
  二
  
  上帝总是这般仁慈,她在赐予漾濞丰沛之水的同时,亦不吝恩赐其灵秀的山——点苍山,俗称苍山。
  作为一座不平凡的大山,点苍山有着自己不平凡的历史。悠悠岁月、桩桩史迹,总是与点苍山联系在一起:点苍山下的漾川,曾是唐代六诏中“蒙隽诏”的领地;点苍山和漾濞江,曾被南诏主牟寻封为“五岳四渎”之列;点苍山西麓湍溪之岸,曾是唐御史唐九征“立(唐标)铁柱以记功”的遗址;点苍山西麓曾是世祖忽必烈率铁骑攀越点苍山征服大理的起点;也曾是“沐西平征大地,出点苍山后,立旗帜以乱之,即由此道(石门山道)上也”之地。点苍山与历史息息相关,是历经世纪沧桑的见证者。静静谛听,在山水的清音静律之外,似闻鼙鼓铜琵之声,恍见隐隐约约的金戈铁马之影。
  点苍山早有人类繁衍生息,其信息密码明晃晃地镌刻在点苍山西坡吃水箐石崖上。该崖画绘于一花岗岩质巨石西面。崖顶有石檐,画面基本平整。崖画面积长5.6米,宽4米,总面积22.4平方米。崖画分别以土黄色和赭红色线条绘制。由于画面风化剥落和岩浆淋覆,可以辨认清楚的仅有人物、动物(牛、羊、狗、虎等)、植物、手模印等200多个,以及表意图像等。学者认为,画面中的牛栏图、放牧图、狩猎图、饲养图、摘果图等,既反映了农耕已经成为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又反映了先民除狩猎外,还兼营果木生产和畜牧业生产等副业;画面中的舞蹈(祭典)图、娱乐图、劳作图等,则反映出当时社会状况还是一种部落群体形式,以部落首领为首进行与农事有关的丰收祭典,以及部落内从事手工劳作等也是在一个特定环境下的集体劳动。该崖画画面集中,内容丰富,图像生动,不仅在滇西,且在全国亦属崖画精晶。对研究大理地区古代社会史、民族史等提供了古朴而形象的资料,是揭示点苍山西坡神秘文化和研究苍洱人文源头的重要线索。
  此外,在崖画周围近1—2公里半径内的地区的石头上,到处刻有石刻。所刻图案以同心圆为主,另有一些人物、动物及似乎是文字的石刻。而石室、石屋,亦随处可见。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地区属喀斯特地貌,到处是石头,且造型奇绝,不失为一天然小石林,许多石头都被冠以“仙名”,如“仙人下棋”、“仙人磨刀”、“仙人脚印”等。
  点苍山,是大自然的骄子,是云南的神话,是家园的守护神,是衣食父母,是一部深邃而神秘的永远也读不完的天书,是一座博大精深的自然博物馆。
  
  三
  
  在久远的年代里,大理一直是云南重要的物资商品集散地。古老的西南丝绸之路和滇藏之间的茶马古道就在大理交会。从大理往北,上丽江,过迪庆,进西藏,茶马古道上,马帮源源不断将茶叶、布匹等商品运往藏区。从大理往西,另一条古道经由漾濞通往永昌,古老的西南丝绸之路进入了国境内最末的一段——永昌道。因为永昌道经过大理州永平县的博南山,当地人又把这段路称为博南古道。古老的漾濞县城,作为滇西经济发达带上的古镇,西南丝绸之路上一个闪光的连接点,一个重要的马帮商贸集散地,为了与周边邻县和外部世界沟通,以货畅其流,远在两千多年前,就走出了四条马帮之路,分别为漾关驿道、漾永驿道、漾剑驿道、漾云驿道。从沟通古代交通的历史作用看,漾关驿道和漾永驿道,均起到博南古道和茶马古道的双重作用。
  要是问从前的马锅头,大理离漾濞有多远,他们可能会回答:两个铺。因为满载货物的马帮,须走两个铺头才能到漾濞。出下关龙尾关,进漾濞的第一个铺,叫平坡铺。平坡铺距下关三十来公里,马帮早上出发,黄昏后可到达。再走一铺,马帮就到漾濞。漾濞往西,还有多个铺。其时,在马锅头心中,这些相隔十多公里的众多铺头,就是不同的“里程碑”,他们以此来标识和计算自己的行程。
  马帮经常往来,踏出了一条两千多年的人马古道。很可惜,现在除了有马匹零星走在通往山区的古道外,很少有人在这条路上走。而欲按图索骥寻找它原始的遗存,便会困难重重。因为无数路段早已隐没在丛林、河滩、山野,更多的路段则已消失无形。据说,在漾濞江旁一个叫劝桥的地方,有一段已经废弃的不足8尺宽的古道,路上的大石板像打磨过一样光滑。在几块石头上,马蹄印足有15厘米上下。深深的马蹄印积满尘沙,如

[2]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