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一个男人的写作

作者:李占恒

字体: 【


  李人毅是画家,也是作家。
  人毅的作品很多,多到了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也不为过;人毅的作品水准颇高,其社会影响,大到在一个层面上掀起波浪,小到在一个角落泛起涟漪:《十大元帅大结局》与《雄师苦旅》在香港的报纸上连载;《一个男人的远村》荣获辽吉黑三省作家协会联合设立的“东北文学奖”;《文明与距离》荣获全军的“昆仑奖”;出任长篇电视纪录片《勿忘九一八》总撰稿,不但连连获奖,到头来,专家们还从学术上给予了高度评价——将第10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一等奖颁给了他……于是“社会效益”油然而生,发表《十大元帅大结局》的那家杂志,接受人毅的创意,接着又搞了“十个大将”、“十个上将”……以至今天“十大”还没完没了,可以说人毅的一个创意富了一家杂志;另有一个无名文字匠,“撰”了一本《XXX军征战纪实》,书中的四分之一是抄袭他的《喋血平型关》,效果竟也同人毅的这本书一样,火得不得了……人毅功德无量矣,救活了一本书,成全了一个人……
  李人毅的纪实文学全部为军事题材,刚劲十足;散文则是对家乡小呼兰河的深情眷恋,柔情似水——刚柔一起流淌在他那三百五十万言的书页之中;刚柔并济作为他的为文行事的风格,融入了他的全部艺术人生。
  
  一、“我相信我的笔,因为我相信我的爱”
  
  是什么原因,使人毅在扛枪的时候,拿起了笔?在画画之余,搞起了文学创作?
  人毅没有想到入伍来到三十九军,更没有想到成为一一五师的一员。三十九军冠名“常胜军”,一一五师的根脉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在该师无数战功中,著名的平型关大捷,载入了史册,编入了教科书。人毅儿时便知道平型关大捷,但是做梦也没想会到一一五师来当兵,尽管做过当兵的梦。
  入伍那年,人毅二十一岁,已订婚,是同期入伍战友中年龄偏大的,成为一一五师的后来人,人毅孩子样的兴奋不已。若干年后,有两个儿子的人毅,还用同样的情感亲和着他的部队,一九九一年他在一篇文章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在故乡,一个在军营,它们为我的人生旅程记载了双重年轮。”
  军人,就本体而言,是战争中的士兵,而人毅当的是和平兵,虽然军队是他的军队,但是战争是别人的战争。他只有徜徉在笼罩硝烟、闪烁火光的军史馆里,客串前线士兵……人毅会画画,借助一技之长,他在电影队画幻灯,画连环画;后来又被安排筹建一一五师的历史荣誉室,于是人毅在外在事物——光荣的史实面前,产生了冲动——创作欲望隆上了心头,他要实现一个夙愿,那便是,我要将自己的名字与战争中英雄壮举们的名字用同样的文字印在同一本书上!这是许多军旅作家的豪迈:“仗是你们打的,书是我写的。”——这是创作的原动力,不仅仅是共性的文化人的自负,还有个性——军人的性格。李人毅这一夙愿由于执笔完成《三十九军征战纪实》而实现了。
  如果据此确认人毅创作的动因,便太表皮了,深层次上,促使他拿起笔来歌颂前辈,是情感上的撞击。人毅通过军史写作,了解了战争,了解了战争中的人,他在《三十九军征战纪实》中讲了一个“扫墓人的故事”:
  这个人叫刘岩。
  解放天津战斗打响,知道此一去生还希望不大的突击队员们立下一个约定:如果谁还活着,每年的清明节一定来这里看看大家——“给口酒喝解解馋,点支烟抽过过瘾”。果然冲上去的突击队员,只有副班长刘岩一人生还下来!刘岩牢记着生死约定,每年清明节都来烈士陵园祭奠牺牲的战友——“来吧,我来送酒来了,你们都来解解馋吧;我给你们点上烟了,快来过过瘾吧……”开始每年一次,后来,每年两次,不但清明节来,突击班发起冲击那天也来。刘岩的家不在天津在武汉,仅是一个靠工资过活的普通市民,他把全部积蓄都用到祭奠路上了。一九九二年人毅陪老人到天津祭奠,那一次,刘岩随身携带的四个酒杯碰碎了仨,酒瓶嘴破碎划破了手,刘岩泪血滂沱地说:“明年你们不把我叫去,我还来看你们,不过我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了,你们看,手发抖了,劲儿也没了,酒杯端不住了,瓶嘴也打不开了……可是,你们放心,我还会来,还会来……”
  人毅在书中动情地写道:
  面对这样一位老兵,让人们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件事已不仅是战友之间信守承诺的义举了,而是一支部队丰厚的内涵——从刘岩身上,我们看到了三十九军的富有。
  这是军队之魂魄,军人之魂魄,亦是人毅之魂魄。
  如此史绩岂能不写?写来岂能不成佳作?
  作为三十九集团军的传人,有责任将刘岩前辈们的事迹与精神,留存,延伸,张扬,谁来做?我,李人毅。
  于是就有了《三十九军征战纪实》。
  晚年的黄克诚大将,当他自知不久要到另一个世界的时候,内心被一种愧疚的情绪所笼罩,那便是他所领导战斗过的这支全军唯一的红军军,至今尚没有写出一本完整的军史,“只剩下那么几笔粗粗的线条,即部队沿革表、大事记、战斗经过要图及存档在案的有限的功臣、烈士、立功团体的简要事迹”。照实说三十九军编修军史,起步尚不迟缓:五十年代组织编写,六十年代形成纲要,七十年代编印战例汇编,一九八七年正式组建军史办公室,八年后定稿交付印刷……然而就是没有形成一部完整的军史。什么原因?军营有句俚语:仗好打,功难评,史尤难修。军人的脾气,军队的特点。见怪不怪,想想还挺可爱。
  李人毅把不是军史的军史《三十九军征战纪实》写出来了。
  “我是把它当作军史来写的,我相信我的笔,因为我相信我的爱”。写毕,发表,没一个骂大街的,没一个骂人毅的,好几位前辈说了同一句话:“三十九军多亏出了个李人毅……”下句话是什么,谁都明白,因为,有的军,在编制撤销时,还没有写出自己的军史,也没有自己的征战纪实。
  
  二、一次局部正名之战 一次历史唯物主义复苏之战 足可以表现作家的良知及军人的性格
  
  小时候人毅就知道山西有个子型关,那是他爸爸告诉他的——
  少年:日本鬼子是怎么被打败的?
  父亲:日本人大狂了,犯了忌讳。
  少年:忌讳?犯了什么忌讳?
  父亲:常言说,日落西山。日本兵不该进山西省,日本人打到山西省,犯了地名,在那疙瘩吃了败仗,让八路军给收拾了一顿。
  少年:为什么?
  父亲:日落西山,就是山西呀,日本人一到山西就要完蛋了。
  这是写在《平型关大捷》上的开篇词。人毅少年知道平型关,爸爸该是多么早就知道平型关啊!人毅的故乡在东北北面的一个与村子一般大小的镇子,连那疙瘩的百姓都知道平型关,足见平型关大捷的美名是扬了天下的,平型关之战的伟大意义是深入了人心的。
  人毅把他对平型关之战的正面认识,随着小学、中学历史教科书而逐渐深入,逐渐加强,直到把这一认识带进军营,又三年,指

[2] [3] [4]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