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张居正是权臣吗?

作者:熊召政

字体: 【


  一
  
  我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问世之后,张居正这个名字逐渐为世人熟悉。其实。这个名字在历史学界从来都没有被忽略过。褒奖他的人很多,反对他的人亦不在少数。自他死后四百余年,对他是非功过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攻击他的人,说他是“权臣”、“贪官”,赞扬他的人,称他是“宰相之杰”。明代留下许多令人不明白的问题。这大约是最能刺激人心的一个了。作为《张居正》一书的作者,我无法回避上述论争。在这里,我想就权臣问题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二
  
  所谓权臣,就是使用了不应该属于自己的权力。的确,历史学界一直说他是权臣。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如钱穆等。写过很厉害的抨击文章。也有人写文章反驳,如湖北浠水人徐复观先生曾撰文严加批驳,批得最厉害的是黄冈的熊十力先生。两人都是新儒学大师,道德学问都有很大影响。一九五○年,熊先生作《与友人论张江陵书》,对张居正的功绩及为人作了全面的肯定。但是如果我们读官方修纂的明史,就会发现,对张居正的评价虽然是积极的。但还是批评他“威柄自操。几于震主。卒至祸发身后”。《明史》是由康熙朝的桐城人张廷玉主编的。张廷玉在修《明史》时有一个前提,就是他必须要摸清康熙皇帝的历史观。康熙与万历有相似之处,也是少年登基。大臣辅政。辅助康熙的大臣叫鳌拜。这个鳌拜很跋扈,全然不把康熙这个少年天子放在眼里,因此康熙受了很多屈辱。他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后,便设计铲除了鳌拜。张廷玉在修《明史》时,不能不顾忌康熙的这段经历。因此将张居正与鳌拜同等对待,定位为权臣,加以贬低。由此可以推断,我们今天读到的《明史》是康熙的历史观。如果据此论述明代的人和事,就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康熙的思想、立场和史学观。关于张居正,康熙曾说过一段话:“彼时主少国疑,使君不朝纲独握,则道旁筑室。谁秉其成?亦未可以揽权罪居正。”从这里看。康熙对张居正还是肯定的。但张廷玉深谙帝王术,知道皇帝哪一句是场面上的话,哪一句是心里话。在他看来。康熙的这一段是场面上的话。
  张廷玉有此心态。并不难理解。在古代,中国的文人。要想发挥作用,只能依附于皇权,培养自己的侍妾心态,妾的特点,不仅仅是小鸟依人,还要有以色侍人的上乘功夫。文人的才如女人的色。是可以出卖的。唐诗人朱庆馀写给张籍的一首诗,专道这种侍妾心态:“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邀宠于公婆与邀宠于皇帝。理出一辙。在漫长的封建专制时代,文人与女人的心态都不太健康。在这样的一种人文环境中,张居正要想得到公正的评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从与张居正同时代的一些笔记文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对张居正积极肯定的评价,在这里举三个例子。
  一个是我在书中写到新科进士邹元标,这位江西吉水人,在万历五年秋发生的张居正夺情事件中,还是个观政刑部的新科进士。按明代朝廷规矩。凡在朝为官者,父母去世必须立即卸去官职。回家守孝三年。称为丁忧。而张居正的父亲过世,皇上慰留他继续担任首辅,此举称为夺情。张居正为天下计。为初见成效的“万历新政”考虑。亦同意皇上的安排。但反对新政的官员们借此大做文章,纷纷攻击张居正夺情之举是贪恋禄位,一时谤议汹汹。邹元标对张居正夺情也十分愤怒,在已经有四位官员为此被打断了腿的情况下,还冒死上书攻击张居正,认为他不回家夺情,是衣冠禽兽之举。并进一步抨击张居正推行的“万历新政”。他在疏中言道:“陛下以张居正有利于社稷耶?居正才虽可为,学术则偏;志虽欲为,自用太甚。”这封奏疏出来后,张居正与万历皇帝都很愤怒。邹元标因此受到严厉的惩处。廷杖八十之后,拖着一条被打断的腿被流放贵州都匀卫。于此六年,潜心研究阳明心学,学问大进。后世把他作为东林党的领袖。万历皇帝在将张居正籍没抄家后,把反对张居正的官员都平反、升官。邹元标因此回京,但他看不惯万历皇帝的不作为以及官场的腐败。两年后,他因再次上书指斥朝政。又被贬官外放。天启年间。才重新起复。因为他威望高,在读书人中享有很高地位。他第三次出仕便担任左都御史的要职,已成为朝廷的股肱大臣。他目睹吏治败坏、国运衰颓。再回想万历新政时朝廷勃勃生机,便深切感到张居正是明朝难得的中兴名臣。因此提出为张居正平反。他说了如下一段话:“江陵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国家之议,死而后已,谓之社稷之臣,奚愧焉?”他的意思就是:张居正有功于社稷。国家现在弄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把张居正的改革成果推翻了。现在应该为他平反。为有志报国者树立楷模。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邹元标为自己年轻时的孟浪感到惭愧。如果让他自己选择,他肯定不愿意把那一篇抨击张居正的疏文收录进《明史》。天启皇帝虽然昏庸,但还是采纳了邹元标的建议,部分恢复张居正的名誉。直到几年后崇祯皇帝才给张居正彻底平反,此时邹元标已经去世,没几年,明朝就灭亡了。
  大家想一想,邹元标是被张居正打断腿的人,他在历尽坎坷磨难之后。拄着拐杖上朝,坚持为当年整他的人平反,这个例子很有说服力。
  第二个是李贽。李贽是当时一流的文化名人,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张居正担任首辅时,李贽在礼部当一个六品的小官。杜甫写过一首怀念李白的诗。有这样两句“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张居正对李贽。也存了这样的心态。他虽然不喜欢清流。但认为李贽率真,于是将李贽提拔为云南姚安知府,级别是正五品。李贽从碌碌无为的小京官摇身一变为封疆大吏,这是他仕途中最辉煌的一段。从张居正用人的一贯主张看,对李贽的使用不能不说是一个难得的变数。
  在嘉靖中期以后,到隆庆、万历时期。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王阳明的心学大行于天下。其追随者为传播学问,创设了很多书院。来往于各书院讲学的,先后有创立泰州学派的王艮、湛若水、耿天台等人。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何心隐,是张居正执政期间最为著名的学者。对于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何心隐大加反对,声言要入都“持正义,逐江陵去位,一新时局”。张、何的冲突因此达到白热化。万历七年即一五七九年,何心隐六十二岁,他在祁门学生胡时和家中被逮捕,解到武昌狱中,终被杖毙狱中。在何被捕期间。泰州学派许多重要人物为其奔波营救:有的为他辩冤,有的变卖家产以求赦,有的愿舍身替死。何“瘐死”狱中之后,有人指斥张居正为避免学术上的歧异而施用政治上的迫害。在张居正死后,这种声音愈加强烈。但李贽却力为辩护,认为何心隐之死与张居正无关。他在《答邓明府》一文中写道:
  “何公死,不关江陵事。江陵为司业时,何公只与朋辈同往一会言耳。言虽不中,而杀之之心无有也。及何公出而独向朋辈道‘此人有欲飞不得’之云,盖直不满之耳。何公闻之。遂有‘此人必当国,当国必杀我’等语。则以何公平生自许太过,不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