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9期

遥望荷花淀

作者:林 黑

字体: 【


  久违了!滹沱河的月色与白洋淀的芦苇。不出远门的时候对文字里的作家没什么区域感觉,少了根贴近的触角。听说白沟有逼真的手枪买,我兴冲冲去探,还傻乎乎问人家离白洋淀有多远。颇费周折占有那本残缺不全的《白洋淀记事》时,还没养成记住作者姓名的习惯。后来我坚定地把它看成不亚于果戈里《乡村夜话》、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珍品。独自在家洗衣服时听着匣子里鲁园播讲《铁木前传》成了我后来反复的甜忆——双职工家庭的孩子自理能力都很强。我们天津电视台一个小家碧玉型的主持人,在电视剧《荷花淀》担纲主演:水声哗哗,莺喉细软。那是当时罕见的“唯美主义”的实践。而“文体家”这样的字眼我也头一回从孙犁笔下得知。
  无愧于自己的经历和天赋,孙犁属于拎出了许多干货的重量级作家。审美趣味使他好像时时注意着经典性,溶化在血液中了。他的小说中人物与情节精妙绝伦,生动别致,尤其口语给人难忘的美感。他学《红楼梦》有实绩,比巴金的画虎类犬自不一样。那时他代表主流声音,在我的视野中高高矗立,他的小说、散文、时论乃至普及性的讲义我都不敢遗漏。他就像手把手教我亲近和深入文学的老师。回想孙犁也会记起很多风华绝代的名字:何其芳、李季、郭小川、闻捷、方纪、林斤澜,还有壮汉梁斌。他们因了孙犁的记述生猛灵动地活在青史之中。孙犁评论林斤澜风格是“大观园中的拢翠庵”,真是一语诛心的示范。
  那时有不同的求知渠道及其热点:《红与黑》《牛氓》使我心动,《约翰·克里斯朵夫》同样令我神往,然后我也会为《李自成》、《桥龙飙》激动和豪迈。忽一日有人告我你得细读孙犁,顿有开了天眼的豁亮之感。
  我从《骆驼祥子》、《青春之歌》感受北平、从《子夜》感受上海、从《红岩》感受重庆、从《三家巷》感受广东;对北方青纱帐的认识则自然来自《平原枪声》《敌后武工队》等书,孙犁以自己的艺术质量却从抗日小说家的群像中脱颖而出,余音绕梁不绝。一九七九年的一天,车间里一位“落胚凤凰不如鸡”的大学生告诉我们:刘绍棠出来了,口气惊喜崇拜,很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感慨。那刘氏十七岁就发表小说,就靠稿费生存。而把他当青苗种的恰恰是孙犁。那时我们正渴望着精神的师长、栽培者、伯乐。
  怀想孙犁,就是检视长大成人的历程,李玉和说:有您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全能对付!孙犁影响了我的鉴赏趣味和艺术嗅觉,多年来以此欣慰。他晚年以枯笔行世的《芸斋小说》,恍同日本的浮世绘,我也极爱。那些陋巷里的弦歌、农业文明的绝唱将稳稳地高踞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凌烟阁吧。
  而在散文里面,他又是无欲则刚大言稀声。真挚、坦率处叫人心头一缩似的过电:比如写患了重病的邹明时说:“进入晚年,我还想,他能够帮助我的孩子们,处理我的后事。现在他的情况如此,我的心情,是不用诉说的。”在文集自序中讲到他的语言乳汁来自母亲和妻子:“在母亲和妻子生前,我没有谈过这件事,她们不识字,没有读过我写的小说,生前不及言而死后言之,只能增加我的伤痛。”
  将近来人们挂嘴的《负暄锁话》与孙犁回忆战友同事的文字一起看,两者都属极品。前者不免超然飘逸,我更爱后者传达出被写的人咳笑体温的亲切、抵足而眠亲兄弟般的朴素。内中有孙犁自己在。多少人抱了偷艺和登门入帐的渴望,然而够格的私淑传人实在不多!“荷花淀派”是个美丽的比附与呼唤。连孙犁自己也不承认。不能贪了虚名旗帜下鱼龙混杂。可我们还是不能不敬佩:单以一短篇小说的名字就能傲立于“山药蛋派”“湖畔派”“鸳鸯蝴蝶派”之间,实为可遇不可求的奇迹。“美的极致”这话也是在孙犁笔下读到的。
  放在较大的背景中看孙犁,他擅长和独攻的是“门外野风开白莲”的意境。有些人和作品,注定要被少数人珍爱秘藏。但谁要认为孙犁是区域性的或年代性的作家,我跟他不干!在孙犁的世界里,满是王进喜同志说老实话做老实人的精神,没有任何的轻浮颠狂和游戏人生调子,幽默与情趣也往往缺席。读孙犁久了,只感到压抑沉重,借用高尔基的比喻好像心里灌满了铅。冷锋凛人的道义感、完善人格的肃穆氛围弥漫在他的文章里。这是一个连照相都没笑容的人,这还是一个死啃鲁迅的人,连他的购书单流水账都奉为经典。细读孙犁我不免梦回口粮单一的年代。孙犁早期的文字称得上通体漂亮、通体舒服、精短传神。晚年似乎也强化了这种慢条斯理。每说句长话,中途要停顿几下,换口气。标点符号用的奇多。我们天津土话中有“拍老腔儿”的说法,对孙犁来讲,他是有资格拍的想怎么拍怎么拍的。
  孙犁式的骄傲和自尊(拍老腔儿)是别人学不来的。“这些作品,以原有的姿容,以完整的队列,顺利通过了几十年的严峻检阅。”他在序言中如是说。这里的启示就是:在众犬吠声的日子里守得住寂寞和清寒,敢于说不,敢交白卷,就能得到历史老人的厚爱和恩惠。怀想孙犁,我又记起在鼎湖山七星岩所见:那些裸露在石壁上的树根,石头一样的坚硬苍翠。与石岩横陈纠缠、不分伯仲。看上去顽强壮美,有静止的力量感和耿耿难眠的忠贞。
  也有妄者弄出南巴(金)北孙(犁)的说法,不免乱了辈分。爱之深导致的。哪座庙里都有屈死的鬼,哪个大帅的旗下都有偏执的将。孙犁在天津住了几十年,并没有溶入那水陆码头,好像保持一些成见。我寡淡徒劳地在他笔下找到“杂巴地”、“路子广”等略带方言色彩的字,惜乎贬义居多。这是天津的不幸和交错吧?孙犁不像冯骥才,对市井不屑一顾,也不打算淘金,他好像把自己紧锁在四十年代,定格于农村水乡了。当年居津,孙中山住过的利顺德饭店经常路过,梁启超的“饮冰室”我也知道在河北区一宫附近的什么花园洋房。每次从孩子姥姥家出来,穿万全道路过山西路,我爱下意识把某个门洞想成是孙犁的住所,蹬自行车的姿势有些凝重。在鞍山道老报社门外,在列为文物保护的“张园”门口,我更假想过孙犁身影。我婶母的同事是孙犁子女的班主任;有关他在文革中的际遇,并没有像吴玉如那样和弟子们卖煤球去了,听说有人想乱点鸳鸯给他介绍当时炙手可热的江青的红人、远亲王曼恬。同饮津沽之水,却好像有河汉之隔。我走不近他。同城三十余年,每每只是于报纸上了解他,当有外地来的文化人到津时,谒见孙犁是种崇高的礼遇。现在我已四十多岁了,我从南方怀想孙犁,想说出好些杂乱的坦率的也很私人的感受,却有怕说早了或来不及说的惶恐。离开津门后我才开始能写些可以印成铅字的东西,口味却变了,我只能弄出平视甚至俯视孙犁的文字来,我不情愿地自外于他,这在当年是想不到的,正如别人无法想像我从残缺不全的书中所感受的幸福。
  风骨个性残烈实话悲愤苍茫。这些词组我记纸上是准备搞孙犁专论的,年少点的读者可能光见了他的“弹别调”的文章。他的严肃会阻塞削减他的拥护者数量。自解放后孙犁的重要贡献就是培养作家,他习惯了授课的语气。可是惟我独尊在多元的空间毕竟格色,引起不服气,积沙成塔的对立情绪。
  我深深检讨自己:虽然酷爱他,也引为防身的法宝,但是始终未能贴近他,更谈不上学像了他。我很沮丧,十分焦灼,也有其他因素干扰了我。这可能又回到“拍老腔儿”的话头。物换星移,有些地位崇高的巨匠和名家,轻易就在我心中失去了威信和光环。孙犁永远严肃永远教导永远曾国藩家书般的道德公理,我内心有抵触,避之则吉。比如他的晚期就满眼官司文章、火气话语。陈寅恪有诗云: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这是文学以外的孙犁,隔开遥远的时空望去,我仿佛望见一位孤寂的不苟言笑的老人。怀想他,我脑海涌出很乱的思绪及字眼:“拗相公”“偶像的黄昏”“模糊的铜镜”、“白头宫女”、“九斤”,但我还是记起余英时先生关于陈寅恪的“文化遗民”的论述。越往后发生的现象,越是孙犁的老眼所不愿见到的。可惜我们不能经常再听他的批判和责备了。我顺手拾取的“遗民”字眼但愿不被理解成贬义的,因为能和陈寅恪看齐者鲜矣。我理会,遗民心态就是对过去岁月和旧有价值体系低徊不去忠耿难眠的情势,对新潮的不葺事物反感对立,没心思认同。他可能连污水带婴孩一起泼了,更可能敏锐地看穿“新”宇彩衣下的“沉渣泛起”。他对自己无力改变的这个烂掉的世界满是愤憎与失望。这是一个心如古井、以孤僻冷落为主色调的老人。昔日的前景飞速地变幻成背景,选择的自由和信息的开放加上我们没到恋旧之龄,不会盲目弱智到惟孙犁的马首是瞻,但在浮躁失重太久时,平静地听听他的个性顽强旗帜鲜明百折不悔的诤言,会知己知彼和丰富许多。
  小时候我上课不认真听讲,往往失望于老师某些解释的败笔性,心里就虚设假若我在台上,如何如何。现在观望孙犁,我们今后怎样做老人,也算现成的例范。只可能到那时不知不觉间依样画葫芦。为什么大西洋的海潮可以睫瞬相交、伦敦恒生指数可以随时获取的时候荷花淀偏偏离我遥远了?其实比遥远更甚的还有很多遗忘。非故意和无法控制的。
  算来我最少二十年跟孙犁的作品纠葛感应,虽然聚少离多,终是年轮里的印痕。我们天津的大艺术家马三立说相声时,撩起大褂儿显摆自己嶙峋的肋骨:这都是学问,一本一本的!孙犁是我成人路上的灯标,是我不能变现却无法估价的宝贵资产。让我用他的话作结语:“彩云流散了,留在记忆里的,仍是彩云;莺歌远去了,留在耳边的,还是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