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3期

道德的理想高度

作者:李 跃

字体: 【


  据某报报道,一位小学生冒着生命危险,从飞驰的火车车轮前捡起一分硬币,是因为硬币上有庄严的国徽,不忍其被车轮碾碎。《南方都市报》上有一篇评论,对这种乱加概念人为拔高的做法表示了极大的反感,并辛辣地嘲讽道:如果一个人不小心将硬币掉进了阴沟里,是否就是对国徽的玷污并据此判其有罪呢?
  我心有戚戚焉。长期以来,我们对待道德范畴的问题缺乏足够的理性,总是无节制地将其提升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比如说,过去记者在采访一个见义勇为的英雄时,总不忘问上这么一句:“你在挺身而出时想到了什么?是什么力量促使你这么做了?”如果当事人回答说没想到什么,记者便会加以提示、启发,直到有了令他满意的答案为止。这种情况现在虽然有所改变,但我们在稍稍留意那些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时,依然能从中发现刻意为之的神化的痕迹。
  先进人物当然需要宣传,值得报道,但是,整个社会自有其一套相应的道德评判标准与价值尺度,如果一种道德超越了其历史局限让一般人远远望尘莫及,那就是一种虚伪的道德。我们在宣传某人大公无私的精神时,常常会罗列一些细节加以佐证,如某某身患重病仍坚持工作,昏倒在岗位上;如某某家乡拍来电报,父亲或母亲病危,希望其从速赶回,我们的先进人物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以工作为重留下来,自古忠孝难两全……不知为何,每每看到这样的报道我的心里就很不是滋味,不知道作者到底要向我们灌输些什么?健康无价,生命可贵,这一份工作真的重要到连身体也不顾了吗?连请假上医院检查的时间都没有了吗?主人公的这种献身精神值得钦佩,却不宜提倡。
  至于为了工作,连亲人见其最后一面的愿望都不能满足,则令人不止是不解,更近乎于恐怖了。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首先面对的就是亲情,它是爱之源,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出发点,又是我们与强大世界对抗时,身后那只温暖的巢。一个置亲情于不顾的人是可怕的,不爱亲人,很难指望他去真正爱别人,这样的人眼里往往只有利益。记得一则典故:古代一位皇上得了头疼病,太医说要服食少女脑髓方可痊愈。于是,一位佞臣将自己的女儿杀死取出脑髓放在盘中,进献给皇上。结果当然是佞臣失宠了,一个如此残忍的人,留在身边是不是令人害怕?也许有人会觉得我这样的比方太过言重了,那么我只就事论事简单提一个问题吧:这份工作是否真的他人无法替代,而使其不能分身回家尽人子之情?我们努力工作,当然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快乐,然而当其与人伦发生了如此严重的冲突,无论如何也是悲哀的。我们并不排除因岗位特殊性等因素使上述设问成为可能,事实上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并非罕见,但问题是不要宣扬和拔高到刻意表现主人公舍小家、顾大家之英雄气概的层面上来,因为那似乎有悖人道。
  我们需要反省的其实还有许多。我们还没有完全从那个造神时代的阴影中走出。我们应拒绝政治图腾崇拜,而更多地回到对生命、自由、尊严的关注,回归爱的本身。金庸的小说里屡有关于名教杀人的描写,我们的现实中何尝没有道德杀人的例证?(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