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如何面对大众政治热情

作者:党国英

字体: 【


  由多年的生活观察发现,国人对政治的关心程度出奇地高,但同时又对现代政治科学出奇地无知。这里说的“国人”,当然是指相当一部分有文化水平的民众。对于产生这两种极端现象的原因,我在这里不想探究;但我肯定不认为产生这两种现象是不合理的。我想对这两种现象本身作一点评论。
  抛开其他方面不说,国民普遍地表现出政治兴趣,恐怕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或者说,这种兴趣不能反映较高的社会发育程度。政治本来是解决公共物品供应与需求问题的一种制度安排。社会发育程度越高,社会分工程度也越高,包括政治活动的职业化程度也越高。
  民众关心政治必然具有盲目性。这不是贬低民众的心智,而是由政治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政治活动常常是少数人说了算(当然不是说民众的意志不起作用),古代“强人政治”是如此,现代“专家政治”或“民主政治”也是如此。所以,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熊比特把民主政治看作是“政治家的统治”。政治家也是一种专家。民众要从政治家这里获得充分的政治信息,是要支付高昂成本的;一般来说,这种成本足以把绝大多数民众排斥在政治信息的交换圈之外。政治家也往往利用这一点,要隐蔽政治信息,并借此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大自己的利益。这原本不奇怪。如果没有制度化的手段制约政治家隐蔽信息的冲动,一般民众也只能通过被过滤过一千遍的“小道消息”来窥视政治活动了。遗憾的是常常有人不懂得这个道理,费尽心机要作一个“知情人”。
  如果民众非常关心政治,但又并不真正懂一点政治科学,或者并不了解现代政治的游戏规则,尤其是一个社会的“知识界”不了解现代政治科学,恐怕难免影响到这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注意到,诸如“中国人可以说不”、“第三只眼睛看中国”这样的出版物受到大众喝采,并腐蚀大众心智之时,中国知识界在整体上作袖手旁观状。我还注意到,近年甚至又出现把“自治”等同于民主,把“选举”等同于民主的非科学的政治流行语。过去,在“十年浩劫”之时,我们受“语录”的影响,把政治当成“阶级斗争”,很不利于社会稳定;今天,我国社会政治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民众对现代政治科学的无知,同样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我说的现代政治科学,肯定不是被教条化的传统政治理论,更不是类似亨廷顿这样的西方学者的政治理论,而是指建立在现代经济科学基础上,拥有严格的学理性分析,并为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政治理论。包括韦伯、赫尔希曼、熊彼特、哈耶克、布坎南、图洛克、贝克尔、科斯、诺斯、奥尔森、罗尔斯、波斯纳等一大批学者,为现代政治科学的形成作出了贡献。我相信,在一般民众的政治兴趣尚未减弱的条件下,由知识界开始,再到一般民众,普及一点现代政治科学,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