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9期

书屋絮语

作者:佚名

字体: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安贫乐道、以道制势的人生旨趣。其境界之崇高与庄严自不待言。
  然而,即使是传颂千古的名言,也未见得就不容任何反思与质疑。就人们的常识来说,天下的忧乐总是错综交织,两两相关的,有一乐境,便有一苦境相对待;有一好事,便有一坏事相纠缠,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何时有过纯粹的太平无事和河清海晏?如果要等到消除了人间一切苦难之后,知识分子才有享受生活、追求快乐的心境,那也只怕是太难为自己,也太难为社会了。
  我接触过许多知识分子,其中称得上是好朋友的也有不少。他们的心灵负担之沉重、日常生活之单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时常想,这是否就是知识分子命定的生存方式?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知,固然要有承担道义的勇气,如果放弃操守,随俗俯仰,无疑是可怕的堕落,但如果忧患太深,坐立不安,亦不免失之偏枯。与范仲淹的名言相比,我更欣赏明代学者洪自诚的一段话:“学者有段競业的心思,又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拯救”意识至为强烈。常听人讲,知识分子要代表其它社会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说话。其实,其它阶层的利益何在,只有他们自己最为明白。你能说知识分子比农民更清楚农民的真实利益是什么吗?所以,知识分子除了倾诉自己的思考所得之外,还要善于引导其它阶层学会表达他们的要求,而不是一味地想代替他们说话。古人尚懂得一人向隅,举座为之不安,何况现代社会呢。只有众声喧哗,才谈得上追求公平和正义。
  知识分子没有原罪。常常以忧济乐,同时又以乐济忧,方才是入世的正途。
  (澧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