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1期

书屋絮语

作者:澧 人

字体: 【


  我曾经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工作过十多年,到《书屋》做编辑后,也经常于周末回韶山与家人团聚。《书屋》的作者们肯定想不到,我对不少稿件的编校,就是在与毛泽东故居仅一山之隔的家中完成的。曾几何时,中国只有一个大脑在思考,而现在是众多的大脑在思考。每念及此,我便感从中来。
   对于韶山的风土人情,我自然耳熟能详。我特别喜爱韶山的秋色,绵亘的山林绚烂如画,散发出磅礴的古意。韶山的乡亲也非常好客,品尝他们手泽所经的山茶和米酒,最能领会山里人的古道热肠。
   纪念馆有比较丰富的藏书,我一边读毛泽东,一边广泛涉猎中外哲学、历史和文学,渐渐明白了一些道理。研究毛泽东诚非易事,原韶山管理局副局长文辉抗先生曾向我说过一件事,大约在距今十年前,有次他接待上海的汪道涵先生,参观途中汪先生问他国内研究毛泽东的状况如何。听了他的介绍后,汪道涵先生说:依我看来,国内的毛泽东研究才刚刚起步。汪先生是学问家,我想他的看法是有道理的。
   在毛泽东故居旁,韶河水蜿蜒而过。两岸田畴沃壤,循流而下,呈现出典型的江南乡村风光。早两年,韶山冲的农民在离毛泽东故居不远的地方开辟了一个玫瑰园。每次我散步到那里,都要驻足观看良久。邵华曾经写过一篇《我爱韶山的红杜鹃》,影响过整整一代人。不知为什么,杜鹃和玫瑰所代表的意象总是反复地在我心底交织浮现。和许多韶山人一样,在时代的变迁中,我也经历过心灵的震撼。
   离开韶山前,我参与过毛泽东纪念馆陈列方案的设计。今年十月一日,新的陈列已正式对外开放。早几天我去参观过一次,总的感觉是在内容上突破了以往党史陈列的模式,在陈列形式上更是立意创新,大量运用雕塑、多媒体合成等手段再现历史场景,以往一些枯燥的文字也被直观的实物所代替,从而使整个风格简洁而明快,较好地体现了博物馆学的要求。
   韶山纪念馆的一位领导嘱我写几句话,借助《书屋》的影响把新的陈列介绍给大家。我很乐意为之,并以此纪念毛泽东一百一十周年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