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2期

议“慎独”

作者:任文祥

字体: 【


  何谓“慎独”呢?《辞海》称:“儒家用语。谓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也就是说,不论何时何地,或明或暗,或在人群,或单身独处,都要小心谨慎,不可在思想和言行上稍微离“道”。“道”是衡量好与坏、对与错的标准。那么,“道”是什么呢?“道”有多种概念,多种解释。“慎独”作为道德修养方法,主要是指下面两方面内容:《辞海》曰,道,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道德,一定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封建社会,所谓“慎独”,主要是指人们的思想行为不可须臾离开“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等旧纲常道德。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是要人们“慎独”。因此,那个时代,人被剪掉了想象的翅膀,折断了探索的触角,一个活生生的人,被纲常的缕丝缠成僵死的蚕蛹。
  “慎独”者,“甚毒”也。其毒主要有三:
  第一,“慎独”有利于帝王专制。儒家热心倡导“慎独”,就是要把人们培养成规规矩矩、谨小慎微、不敢想不敢做的、服服帖帖的奴隶。这样的国民自然容易统治,帝王们是很高兴的。如果卢俊“慎独”,他就不会提出“人民主权”思想。而孙中山不讲什么“慎独”,他才大胆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
  第二,“慎独”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试想,如果哥白尼没有大胆的怀疑精神和思想解放,而一味“慎独”,他还能发明“日心说”吗?假若达尔文不敢怀疑“上帝造人”之说,他也不可能发明“进化论”。可悲的是,据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载,清初有一戴氏,曾创造一种鸟铳,形若琵琶,机轮开合,能连发二十八枚铅丸。这分明是一挺机关枪。可惜他一“慎独”,害怕机枪流布人间杀生,遂将其毁绝。后来中国在西人的洋枪洋炮面前一筹莫展,戴氏之流的“慎独”,当是一因。
  第三,“慎独”维护了封建主义的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例如,地方志记载了那么多节妇烈女,都是“慎独”使她们不敢冲破封建礼教所致,因而断送了自己的青春。缠足的陋习延续一千多年,妇女们受尽折磨,但她们都在“慎独”中,谁也不敢提出挑战。
  当然,“慎独”或许对减少刑事犯罪有所帮助,但是,降低刑事犯罪率,是一个综合工程,决不是单靠“慎独”所能够解决的。
  由此可知,把人当作“驯服工具”,本身就是大坏事,在当代更不可提倡“慎独”,而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