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4期

春节絮话

作者:陈 荟

字体: 【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各有各的风俗,可谓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如果让我们从中挑选出一个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那么,非春节莫属了。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春节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但是在农村,这延续了几千年的节日仍显示着它强大的生命力。在那里,有小山村的静谧,有黄土地的厚重,有神秘温馨的气氛,有严肃庄重的礼仪和浓烈淳厚的人情味,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杯醇香的经年酿造的酒。传统的春节融入了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它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
  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过年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它并不只是汉族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年”的习俗。但是,从南到北,由西向东,还得数北方人过年最讲究。至今,古时过年的许多风俗还在北方保留着。中国人过年的时间是所有节日中经历时间最长的,前后要达一个多月。每年一进入腊月,就要掐着指头算过年。有民谣记曰:“娃子娃子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里里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合家欢乐吃饺子。”而到了年三十,“年”并没有结束,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才算过完年了。也有的地区直到二月二“龙抬头”过年才算结束。
  中国的春节习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延续至今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俗话说“俗随时变”,春节习俗传承、演变到今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许多变化,但是基本的形式和主题却始终保持不变。
  贴春联。春联又叫“对联”、“门联”,源于古代的“桃符”。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说:度朔山桃树蔽日,内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百姓在除夕时画二神于桃木之上,悬挂门外,以驱鬼辟邪。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诗中所指的“新桃”和“旧符”便是古代的“桃符”。中国的第一幅春联是后蜀国君孟昶亲书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而春联的命名始于朱元璋。《簪云楼杂话》说:“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之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朱元璋微行出观。”
  贴门神。门神也是源于桃符,作用同样是驱鬼避邪。南宋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初一“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班固的《汉书 · 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贴年画。年画又起源于古时的门神画,多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用以驱邪避害。其中,以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杨家埠”的年画最有名,被称为“三大民间木刻年画”。苏州“桃花坞”的“老鼠嫁女”年画就很独特,它把民间的生活通过动物的形象表现出来,变得幽默风趣。然而,这种年画从它的原始意义上讲与人们的避鼠观念有关,同时,也包含一种禁忌的思想。例如,民间正月初三晚忌点灯,因为这一天为老鼠嫁娶日,点灯使它们在灯火照明下大办婚事,大量繁殖而危害农作物,就是明证。
  压岁(祟)。当晚辈给长辈行拜年礼后,受拜者往往要给晚辈一些“压岁钱”。压岁钱是用来压胜驱邪,帮助孩子过年的。因为小孩魂魄不全,方有此举。清代钱沃臣《压岁钱诗》自注云:“俗以五色线穿青钱排结花样,(赏赐)儿童压胜,曰压胜钱。”
  放爆竹。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