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5期

序文的变异

作者:赵 畅

字体: 【


  我原来是很喜欢读序文的。周日每每逛书店,我总是拼命往刚出炉的新书面前挤,以一睹序文为快。只要能撩动我心,适合我阅读的,我必掏袋而购,不论贵贱。
   然而,渐渐的,我有了逆反心理,对有些序文更是生嫌厌之心。何故?原来,这些序文大多成了清一色的“报喜不报忧”、尽言至善至美的东西。细细读上一遍,现代汉语中凡最能歌颂人、褒奖人,最能调动人的情绪的好词佳句,大抵都能在这些序文中找到。难怪,有人不无揶揄曰:“地道的马屁文章。”
   序文,作为一册书籍的起领文章,一把引导读者登堂入室的“钥匙”,自须对书籍作出总体评价,根据需要,还可以对某些重点章节中富有特色的创作思想、创作手法进行必要的有重点的解析、阐述。然而,任何一册书,不管创作有多成功,白璧之中必有微瑕。作为序文,自当秉着“好处说好,阙处说阙”的原则,做到有褒有贬。这般序文,才能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事实上这既是对读者负责,又何以不是对作者负责呢?
   从直观的角度看,序文如斯式微,撰序者当负其责。然而,撰序者多有难言之隐呵!撰序者基本上是那些为人所知的文人雅士、学者名流,作者之所以请这些名人名家替自己新书作序,谁能否认不是看中了他们的知名度,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价呢?这心照不宣之秘,对于撰序者又何以没有“灵犀”?在朋友相托、盛情难却面前,在润笔多多、利润诱惑面前,这些撰序者大多听其使唤而去。更有甚者,竟不看原作而只是在作者授意写就的吹捧序文上签上大名就告“完稿”。真该问一声这些所谓的撰序者:你没有一点被“强奸”的感觉吗?
   真正的序文确乎不好写,当你面对读者,指出书中的不足之处时,怕会得罪作者甚至出版者,但一个真诚的撰序者,决不会忽略书籍里的美中不足之处。由此笔者想到了茅盾作序一事:1930年初,戏剧家阳翰笙请茅盾为自己的长篇小说《地泉》再版作序。茅盾直言不讳地说:“你的书是用革命公式写的,要我作序,我只有毫不留情地批评它。”阳翰笙笑了笑说:“批评也是好事。”后来茅盾在序中果然作了极其尖锐的批评,以至称“从总体上看,是一部很不成功,甚至是失败的作品”。《地泉》再版时,阳翰笙竟一字不改地将这篇批评序文印在了里面。一个豁达,一个雅量。
   序文理所当然地还原其本来的真实面目,这于作者、撰序者、读者何以不是一种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