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7期

才性:敏锐的感受

作者:余凤高

字体: 【


   最初,似乎是那些生活没有规律的艺术家圈子里患肺结核的人特别多这样的事实引起人们的注意,使研究者从统计学出发,把肺结核看成是艺术家的一个特点,或者是这些人的一种职业病,以至出现肺结核是“艺术家的疾病”这种说法。二十世纪以来,有些学者从内在心理素质方面进一步深入进行研究,认为艺术家中患肺结核病的比较多,是因为肺结核病患者大多智力聪慧,才华横溢,而且往往多愁善感,尤其是感情特别强烈而且纤细,甚至到了过度敏感、过度脆弱的地步。于是就如加拿大哈利法克斯的坎普希尔医院(Camp Hill Hospital,Halifax)的内科医师E.卡尔·艾博特(E.Carl Abbott)在他的《作曲家与肺结核:对创造性的作用》(Composers and tuberculosis:the effects on creativity)中所说的:“有些作曲家至死都患有痨病,而且有证据表明,其中许多在疾病晚期仍保持敏感性和高产。”艾博特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肺结核与天才和创造性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艾博特把作曲家或音乐家作为肺结核与创造性之间联系的典型例证是有道理的。应该承认,肺结核与创造性之间的联系,在其他智力工作者身上也同样是存在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音乐家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典型。这是因为音乐家跟用符号创作的作家、用线条创作的画家和用动作创作的舞蹈家不同,他用的材料是捉摸不定的、更是不可见的“音”。音乐在现实世界中没有范本,他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借用著名的奥地利音乐理论家爱德华·汉斯立克(Eduard Hanslick,1825—1904)在他最有名的著作《论音乐的美》中的话来说,它“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因此,音乐常被称为是更高意义上的“感觉情感本身”的艺术或“艺术的艺术”,它要求音乐家有“更为灵性细腻”的情感。而这,正是肺结核患者的特征:是他们的短处,也是他们的长处。
   可以举出很多音乐家天生就极度敏感的事例: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五岁时一次听到一位钢琴家的演奏,心中产生一种奇异而惊喜的感受。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伟大作曲家赫克托·柏辽兹(Hector Berlioz,1803—1869)听到一支优美的音乐,先是觉得沉入一种淫逸的狂喜中,随后就因心悸和压抑而全身骚动不安,最后甚至哆嗦、抽噎,几乎痉挛得昏厥过去。具有世界声誉的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玛利亚·马利布兰(Maria Malibran,1808—1836)第一次听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时因为受到强烈的震动而无法继续待下去,只好离开这音乐厅……
   自古以来,学者们就注意到,敏感的天才似乎都与病患有一定的关系。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对话录》的“伊安篇”中说,伟大的诗人是因为“神像对于占卜家和预言家一样,夺去他们的平常理智”,才使他们获得天赋的才性。从原始时代起,直至近代文明社会,一直有很多人相信祭司、巫师、萨满(shaman)等人具有超自然的力量,不但会治病,还能占卜未来。可是这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方志学家和人类学家描述说,这些人如果不是世袭的遗传,便都得经历一番类似于濒临死亡或非人的自我摧残和肉体折磨,把自己弄到病残的境地。这使古罗马最有影响的讽刺诗人尤维纳利斯的著名警句“Mens sana in corpore sano”(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躯体)受到人们的诘疑:不仅做医生的俄国作家安东·契诃夫在他的《手记》中引了一对夫妇的话,说他们到了临死的时候,终于开始怀疑起自己毕生奉为生活准则的这个学说,暗暗自问:“所谓Mens sana in corpore sano之说,或许是谎话吧?”来表述作家自己的这一信念。当代日本的文艺理论家、玉川大学教授浜田正秀相信,与健康的肉体相比,“精神健康更显得可贵”。并进一步宣称:“病弱的肉体中寓有健全的精神才称得上是天才。”因为历史上确实有很多患病或病残的人,他的精神不但十分健全,甚至比一般的健康人都更完美。如果说古希腊两部最伟大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荷马是个盲人,可能只不过是传说而已,英国大诗人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的闻名于世的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都作于他双目失明之后,则完全是事实;而雅典政治家、公认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演说家狄摩西尼(Demosthenes,公元前384—前322),原本也的确是一个体质纤弱、天生口吃的人。
   疾病和才性的关系似乎也并非不能解释。
   一个人体内的能量,包括肉体上的和精神上的,它们不时在彼消此长,此消彼长,张弛起伏,但其总和大致是不变的。肉体能量的消耗和削弱,意味着精神能量的冲动和高扬,相反也是一样。这就告诉人们,当精神能量狂猛驰骋的时候,也就是肉体能量衰弱、甚至病残的时候。这也就是说,肉体能量衰弱和病残的时候,即是精神能量,或者说正是天才焕发的时候。
   艾博特关于肺结核与天才和创造性之间联系的看法,如今已经为很多人所理解和接受。像精神病和天才的联系一样,肺结核病和才性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检阅近三百年来音乐的历史,可以看到,很多大音乐家都患有结核病,主要是肺结核。
   活跃于十七世纪的亨利·普赛尔(Henry Purcell,约1659—1695)是巴洛克早期的英国作曲家,曾历任查理二世国王弦乐队的作曲师,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管风琴师,皇家教堂的三名管风琴师之一,毕生差不多都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度过的。
   作为一位作曲家,普赛尔的才华可能是晚熟的,虽然他早期也有作品写出,但从1689年为切尔西(Chelsea)的一所女校创作描写迦太基女皇狄多和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的爱情的歌剧《狄多与埃涅阿斯》,在狭小的框架内达到高度的戏剧紧张性起,不断地应邀为《戴克里先》、《亚瑟王》、《仙后》等剧目配乐,显示出他那以音乐刻画激情的天赋,被比作希腊神话中琴声能使猛兽俯首、顽石点头的诗人和歌手,称为“不列颠的奥尔甫斯”。他创作的赞美诗《我的心在诉说》甚至获得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为国王詹姆斯二世加冕典礼上演出的荣誉。而且他创作的数量也是惊人的,1876年成立的普赛尔协会整理、编辑出版的他的作品全集,至1965年,共出到三十二卷。
   普赛尔在二十一岁那年结婚后,共生有六个孩子,其中有三个死于婴儿期,死因据信都是肺结核。他本人似乎一直都很健壮,直到去世前两个星期受了风寒、被迫卧床,健康开始恶化。没有记载医生对他采取过什么有效的措施,总之,病情恶化了。死的那天,他的遗嘱要求将他的房地产全部留给他“亲爱的妻子弗朗西斯”,虽然据他早期的传记作者约翰·霍金斯(Sir John Hawkins)说,由于他是一个习惯性的狂饮者,他的妻子为惩罚他这不当行为,曾将他关在阴冷、潮湿的房外。
   似乎就在濒临死亡的时刻,他至少还写过一支曲子。因为年代较早,对他的病情了解,资料不是非常充分,有的说是肺炎,也有说是粟粒性结核或肺结核。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都属于这方面的疾病。
   意大利作曲家乔万尼·巴蒂斯塔·佩戈莱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1710—1736)是父母的第三个孩子,另外两个兄弟和一个姐妹都死于婴儿期,他自己在童年时代也因为骨髓炎或者髋部结核而左腿残废。
   佩戈莱西很早就开始学习音乐,不久就成为一名有造诣的小提琴家。十多岁时他去那不勒斯学习作曲,在此期间,他的母亲和另外一个兄弟也可能因肺结核而死。五年后,他的父亲也死了。由于他成绩卓著,很快就接到创作歌剧的委托,并且获得了承认,在那不勒斯有了名声。1732年他被任命为那不勒斯的斯蒂利亚诺王子的教堂乐正,并创作了一首弥撒曲。两年后又被任命为那不勒斯教堂乐正,并于五月赴罗马指挥他的这首弥撒曲。
   佩戈莱西虽然患有肺结核病,甚至病得相当重了,但仍旧不懈工作,好像有无穷的精力,他每年都至少要完成一部歌剧,直到去世。1736年,他接受朋友的劝告,去南方那不勒斯湾的温泉疗养胜地波佐利,住在一处隐修院里。在这里,他仍继续创作,并在去世前的两天里完成了他最后的、也最优秀的作品《圣母悼歌》(Stabat Mater)。
   佩戈莱西的一些作品都是在他死后,有些甚至在他死后多年才为人所理解。1920年俄罗斯大音乐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声称他的芭蕾舞剧《矮胖驼子》是根据佩戈莱西的一些片断音乐改编的。
   卢吉·波凯利尼(Luigi Boccherini,1743—1805)也是意大利的作曲家和大提琴家,一生创作了差不多五百首作品,包括圣乐、交响曲和协奏曲,他的成就推动了弦乐四重奏这一曲式的发展。大钢琴家弗里德里希·肖邦十分喜爱他的作品,据说肖邦在与情妇乔治·桑一起在地中海的马霍卡岛(Majorca)养病时,常常听他的乐曲并深受感动。
   波凯利尼来自一个音乐之家,他父亲是一名低音提琴手。波凯利尼早年即被托付给当地大教堂的一位音乐总监抚育,1756年又被送到罗马学习大提琴。二十二岁时,一次发烧首次显示他慢性疾病的症状,此病使他放弃了学习,也放弃了不久即会成为一名大提琴能手的生涯,并折磨了他一辈子。但他的天才使他很快就从事作曲,并获得伟大的成就,被西班牙查理三世国王的兄弟唐·路易斯王子聘为作曲家和大提琴手。
   1797年,波凯利尼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到自己“糟糕的健康状况”,而且提到他的病是进行性的。虽然这时他手写的能力已经糟到了极点,他还是继续作曲。1802年,短时间里,他两次婚姻的两个女儿都病逝了。两年后,他第二个妻子和另一个女儿也相继去世。她们都是死于结核病。
   1804年,波凯利尼开始创作一组四重奏,第二部分的第一乐章完成后,他的健康就恶化了,使他不可能再创作下去,而只好停了下来。到了第二年的5月28日,据他的传记作者罗斯柴尔德(G de Rothschild)说,他经常出现“肺部窒息一类”的病变。他的病情更为严重了。研究者根据波凯利尼长期反复出现的咯血和最后死于呼吸困难,断定他患的也是肺结核。但正是这一疾病,成就了波凯利尼的天才。
   德国的卡尔·马里亚·封·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是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开创性人物。他生于荷尔斯塔因欧丁的一个音乐之家,父亲是乐师,在一个管弦乐队拉小提琴;母亲是歌手,还有兄弟、叔伯、姑姨等,也都无不与音乐、戏剧有一定的联系。
   像是音乐天才注定的命运,韦伯从小就显露出音乐才华,但同时也体弱多病,大概是结核病病,累及他左边的髋关节,这影响他的左足,使其成为永久性的瘸腿。自此以后,此病折磨了韦伯一生。
   1812年,韦伯诉说感到胸痛,而且左髋关节的疼痛也重新出现。但他仍然广泛旅行欧洲各地。受命担任布拉格歌剧院指挥的1813年,他甚至发高烧、不断谵语,这种恶劣的健康状况,一直持续多年。1817至1818年,三十二岁的韦伯已经是一位著名的钢琴家和指挥家,还被任命为德累斯顿的德国歌剧院院长,并与他以前的歌手卡洛林·勃兰特(Caroline Brandt)结了婚,同年生了一个孩子,但孩子不久就死了。
   1819年3月,韦伯又因发烧而被迫卧床休息。由于结核病病情急转直下,他情绪十分低落,形成抑郁症。这使他不得不停止作曲,并去寻求医生的帮助。埃登纳斯医生(Dr.Hedenus)根据他的肺结核病情,建议他奉行严格的饥饿饮食。可有趣的是,就同是在患病的这一年的6月,韦伯似乎创造力爆发,几天内就完成了好几部作品,包括著名的《邀舞》(Aufforderung zum Tanz),还有四首钢琴奏鸣曲中的最后一首,以及一些歌曲和钢琴小品。尽管1821年下半年他的肺结核导致他咯血,次年病情进一步恶化,不但咳嗽不断,甚至感到呼吸困难,但他的创造力仍持续不衰。歌剧《自由射手》(Der Freischutz,1821)以其新颖的配器和超自然的题材为一种十九世纪的重要歌剧奠定了基础;《欧丽安特》(Euryanthe,1823)被认为是里夏德·瓦格纳歌剧的先声。另外,韦伯从经济出发,还接受伦敦的科文特加登剧院(Covent Garden)的委约,写出了一部新型的歌剧《奥伯龙》(Oberon)。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