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7期

此“奥”非那“奥”

作者:许锡强

字体: 【


   赵维先生在《书屋》杂志今年第五期上发表的《用“无可奉告”博弈》中,有如下一段内容——
   事情:苏联作家爱伦堡参加第一次保卫和平代表大会记者招待会。
   记者问:“您怎样看待苏联报上的一篇文章?文中说,莫里哀是个没有才能的剧作家,在读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本后尤其明显。”
   爱伦堡答:“……如果确实发表这样的文章,那只能表明文章的作者在文学方面不是内行,也不很聪明。”
   作者评述: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与法国的大文豪莫里哀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身为作家的爱伦堡当然清楚。
   苏联确实有位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非常著名,但他著名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却有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暴风雨所诞生的》(未完成)之创作,不过他从未从事过剧本创作,自然亦无剧本流传于世。
   但在苏联之前的俄国文学史上,却有一位以剧本创作著名的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他一生为俄国舞台提供了近五十部剧本,创造了几百个人物形象,为俄国戏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有“俄罗斯戏剧之父”之称。主要作品有《肥缺》(1857)、《大雷雨》(1860)、《没有陪嫁的女人》(1879)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1868)等。他的剧本多以地主、商人、小官吏的家庭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他们在宗法制度下的家庭关系和野蛮庸俗的生活习俗,揭露农奴制改革前后俄国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莫斯科小剧院由于上演奥斯特洛夫斯基剧目而被称为奥斯特洛夫斯基剧院。中国舞台上已上演过《大雷雨》等剧作。
   显然,《用“无可奉告”博弈》的叙述,错将俄国文学史上的著名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当成苏联文学史上的著名小说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