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平生自问尚无羞”

作者:黄 波

字体: 【


  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政坛上,涌动了一股“学者从政”的小小浪潮,而其中官位最高、经历最曲折者当属地质学家翁文灏,他晚年又翩然海外来归,以政协委员终老。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及应该如何团结“善意地向我们提意见的民主人士”时,专门点到了翁文灏,说他是“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算是未盖棺而论先定。
  翁文灏(1889—1971),浙江鄞县人。字咏霓,早年留学比利时,获物理及地质学博士学位。1912年回国,任农商部矿政司司长等职。1914年任北京政府地质调查所矿产股股长等职。1918年代理所长。1922年起任清华大学地质系教授、主任,曾先后出席太平洋科学会议、国际地质会议等,首次提出燕山运动在中国的存在及意义。1931年,一度代理清华大学校长职务。1932年被国民政府委为教育部长,辞未就。1935年初,出任国防设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37年4月,以中国特使团秘书长身份,随孔祥熙到英国参加英王乔治六世加冕典礼。同年6月,访问德国,旋赴苏联考察。1938年1月,任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工矿调整处处长,负责军需生产。1943年9月,主持同美国战时生产局局长纳尔森及赫尔利关于中美两国军事经济合作计划会谈。同年11月,工矿调整处改称战时生产局,兼任局长。1945年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任行政院副院长。1948年5月任行政院院长,11月辞职。1949年曾任总统府秘书长。离职后,于1950年由香港去法国讲学,次年从法国经香港回北京。后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台湾和平解放工作委员会委员。1971年1月17日,在北京病逝。著有《中国矿产志略》、《甘肃地震考》、《椎指集》等。”〔1〕从这个辞条可以看出,翁文灏的人生在1935年判然两途。作为学者的翁文灏,曾在近代中国大放异彩,手头有一本《翁文灏选集》,书后附有《翁文灏在我国名列第一的贡献》,计有十一项: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2〕对作为科学家的翁文灏,如今的评价已趋一致。
  
  二
  
  翁文灏命运的转折缘于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1934年农历正月初三,翁文灏赴长兴调查石油的途中,因所乘汽车猛撞到桥栏杆上,汽缸爆裂,致头部受重伤,完全昏迷,病势极为凶险。蒋介石得报后,命令医院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并延请国内名医会诊,接来家属照看,终使翁文灏转危为安。说到翁、蒋的关系,还要追溯到1931年。鉴于日本咄咄逼人的威胁蒋介石在钱昌照的建议下,决定在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内成立一个秘密机构——国防设计委员会按照钱的设想此处的“国防设计”是广义的不仅有军事、外交,还包括教育文化、财政经济、原料及制造、交通运输、土地粮食及各种专业人才等各个方面,钱按照蒋的意思拟定了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名单,这一名单和以往南京政府的官僚机构有极大的不同,名单中人大多未曾在南京政府中任职,有些甚至是对南京政府持批评态度的人士。这份名单使一大批中国知识界、实业界的精英人物进入了蒋介石的视野,翁文灏也列名其中。1932年春,蒋介石授意钱昌照分批安排名单中人与自己会见或讲学。翁文灏遂于该年夏天应钱昌照之邀上了庐山牯岭,与蒋有了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蒋、翁二人不仅都是浙江人,而且蒋的老家奉化与翁的老家鄞县过去同属宁波府,这种地缘关系可能淡化了初次相交时的距离感。两人在会谈中有一个中心议题,就是如何应对日本迫在眉睫的威胁,翁文灏说,如果以蒋为首的政府能够负起抗日保国的重责,必能取得全国拥护,而且因了确定的中心目标,经济建设等具体工作也易推进。谈到自己。翁文灏说他对政府工作并无专长,“惟历年调查矿产,于主要富源,尚知梗概,因并告以我国自然资源分布情况”〔3〕。蒋顺着翁文灏的话头,托出了自己和钱昌照准备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的设想,并趁热打铁请其担任委员会中负实际责任的秘书长一职(蒋自任委员长)。蒋的这一要求使毫无从政准备的翁文灏措手不及,他表示自己可以担任委员,但秘书长一职实难允诺,蒋却坚持己见,几经反复,最后以双方妥协达成一致:翁文灏接受秘书长的职务,但并不到职任事,仍居北平继续主持地质调查所工作,由钱昌照担任国防设计委员会副秘书长,负责委员会的实际工作〔4〕。时隔不久,南京政府再次改组,10月28日任命公布,教育部长竟然是事先毫不知情的翁文灏。翁以继母病故要送其灵柩返乡为理由,上书南京政府紧辞未就。
  蒋介石在考虑国防设计委员会秘书长人选时,为什么独独相中翁文灏?主因大概有二,一是作为学界名流的翁未加入任何党派和团体,无政治背景和派系色彩,既有利于和各界精英联系与合作,也便于蒋介石对国防设计委员会的控制;二是国防设计委员会的针对性很强,但当时中日表面上还未正式全面决裂,翁文灏虽是名人但毕竟尚未在政坛上露过头角,由他任秘书长可以减少外界注意。当然,蒋、翁二人小同乡的关系也是个可以适当注意的因素。
  回顾蒋、翁的关系,二人有一个逐步接近的过程。不论真假,蒋在二人的第一次谈话中慨然以巩固国防为己任,这给崇尚科学救国的翁文灏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影响了他此后的人生选择,翁文灏晚年回忆说:“那时我误认蒋虽是一个军人,但尚能认识保全国土的责任。即此误解,便成了我走错道路的开始。”因了这种印象,一个是国内最有权势的人物,一个是学界清流,两种人物之间本容易产生的隔膜感就此消散,翁文灏虽然拒绝了蒋的征召,但在其内心里,对最高当权者的这种“知遇之恩”是否一定就无动于衷呢?大概是很难的。而等到一场车祸突来,等到最高当权者再施救命之恩时,像翁文灏这样受过传统熏染的淳厚君子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已经是不言自明了。
  
  三
  
  19355年11月,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汪精卫遇刺受伤,行政院长一职为蒋介石接任,蒋即着手组织自己的内阁班底。行政院的办事机关是秘书处与政务处,各设秘书长和政务处长主管行政院内日常事务,等于行政院长的幕僚领袖。蒋介石决定秘书长一职由翁文灏担任,而且不容翁文灏推辞。随后,翁文灏又向蒋推荐时为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的蒋廷黻担任政务处长。和翁、蒋同期在蒋介石内阁中任职的还有主长教育的法学家王世杰等知识界、实业界精英,一时被称为“人才内阁”。
  进入政界的翁文灏素有清官和能吏之名。他在国民政府中先后主管过多个部门,且多系肥缺,而他自己始终保持书生本色,不贪不占,所负责的工作从来都是井井有条。在当时政要中,他的家风、门风也有着良好的口碑,子女全无豪门习气。翁文灏的次子,国民党空军上尉翁心翰更是拒绝了上级让他不上前线的好意,新婚刚满半年便壮烈地牺牲在了对日空战中。一向对国民政府官员持批评态度的《大公报》为此专派记者前去采访翁文灏,那位记者写道:“(翁文灏)谈起殉职的儿子时,没有叹息,甚至谈笑时全没有半点不自然……‘本来作战就是危险的,报国心切的人,在作战时死的机会更多。’说完,他淡淡地笑笑。”〔5〕表面的淡然更透出了内在的创痛之深,这种痛苦在给老友陈布雷的私函中表露无遗:“弟勉力公事,视若处之泰然,实则衷心创痛,非可言喻。吾国空军人员为数较少,死亡频仍,精华垂尽,不特弟一家之苦,实亦可为大局忧也。”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