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书屋絮语

作者:古 今

字体: 【


  只要一踏进学校的大门,老师也好,家长也罢,他们都会严肃认真地要求你如何刻苦学习。待稍稍更事,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教诲也就渐渐耳熟能详了。从日课夕诵的“人之初”算起,长大成人的中国传统士子读烂无数发霉的经书,不知要白白耗尽多少青春时光。读书之苦之累,可想而知。夜半之时,如豆的青灯映照下的黄卷上匍匐的往往是读书人疲惫叹息的瘦长身影。
  不错,读书或阅读,作为一种创造性极强的精神性实践过程,它确实需要读者付出包括体力在内的一切努力的。尤其是在“不疑处做到有疑”,没有一番“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功夫,恐怕是一无所有的。除非极少数天资特高者,庸常之辈概莫除外。问题是,在中国传统的士人看来,“学而优则仕”,因为书中有“颜如玉”、“千钟粟”、“黄金屋”。遥望“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荣耀,对中国传统的士人而言,读书哪怕是漫漫征程中的跋山涉水也就在所不辞了。
  其实,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士人读书观的不同,也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文明的程度。西人读书,多在明理得趣,求探自然、社会和历史的奥秘,寻绎出对象演变的规律来。故此,读书的无穷快乐造就了大批在各个领域卓有建树的发明家和科学家。今天,在被中国传统士人目为“奇技淫巧”的现代文明成果,始作俑者皆为西人。更不要说日下习以为常的电子计算机了。而传统中国士人读书的极端狭隘性与世俗性,没有益智,没有新见,让自我迷失在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吟吟哦哦、哼哼唧唧中却不能自拔,使本来充满无限情韵与愉悦的读书变为压迫人生至喘不过气来的沉重负担。一批又一批的书蠹便老死牖下,就只落得百无一用的骂名了。于世无补,于国无益,这样的读书人能指望他们不断地推进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文明,恐怕也难。
  当然,读书是不能抹掉功利色彩的,其工具性不言而喻。否则,也就不可有今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浩浩荡荡了。升学、求职、谋事,读书是通向理想彼岸的重要桥梁。但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悲剧发生时,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灵感也就被窒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