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回望协和

作者:耿 法

字体: 【


  已经许久没有阅读一本好书时心灵深受冲击的那种感觉,没有边读边被泪水润湿眼眶的那份感动了。最近读到了新出版的长篇传记文学《林巧稚》,找回了这种久违的激动。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传记文学。上个世纪中国无数的母亲都熟悉林巧稚大夫的名字。正如《林巧稚》一书封面介绍的文字:“她终身未婚,却拥有最丰盛的爱;她没有子女,却是最富有的母亲。她是东西方文化交融陶冶出的杰出女性;她是母亲和婴儿的守护神。”使人感动和深思的不仅是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更有与林巧稚密不可分的协和精神。谈林巧稚就无法不谈协和精神。从1921年林巧稚考入协和医学院起,约六十多年,协和精神伴随她一生,协和精神培养和孕育了林巧稚,林巧稚又以自己杰出的才华和品格发扬光大了协和精神,协和精神是林巧稚一生的风骨血脉,而林巧稚本人则是完美地体现协和精神的典范。
  
  为老协和正名
  
  著名的协和医学院是上个世纪初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创办的。基金会董事长系由洛克菲勒家族的传人担任。但这个社会公益机构为避免被出资人操纵和控制,由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组成了定期改选的董事会,董事会推选的下设会长、副会长及各部门负责人都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专家,基金投向由专家提出方案,交董事会讨论决定。在决定对中国投资之前,专家考察团先后来华考察三次,后两次的成员多半是著名的医学教育家。他们考察了八十八所医院,占当时中国医院总数的三分之一,对中国的医疗卫生的落后状况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最后,专家团的考察报告认为,在贫穷落后的中国,疾病与饥饿是危害社会的最迫切的两大问题,因此应以医学、公共卫生和农业作为投资项目,这样的投资符合基金会“在全世界造福人类”的宗旨。报告并具体建议在北京协和医学堂的基础上建一所全新的医学院校。1914年洛克菲勒基金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由这一分支机构负责协和医学院的资金投入和各项工作运行过程。协和医学院原先的预算为一百万至一百五十万美元。由于施工期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协和的主要建筑材料和设施系由美国运来,物价飞升,海运等各项费用上涨,而协和的建筑设计和工程质量并没有改变和降低。1921年协和医学院建成,最后的工程结算为耗资七百五十万美元之巨。除协和医学院外,同一时期,洛克菲勒基金还成功地在中国建立了金陵农学院。
  固然,洛克菲勒基金这样做自有他们的目的,例如通过这些项目将美国的价值观念、科技文明、管理模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移植到中国,进而培养一批了解美国、感情上亲近美国的专业人才。然而除此之外,他们并没有任何附加的政治或经济条款,也不存在什么企图将中国殖民化、奴役中国人民等不可告人的阴谋之类。从实际效果看,协和医学院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这些人才几乎个个是骨干,而且每个毕业生都可以独当一面,阵容整齐,人才俱备,在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泌尿科、生理科、病理科、放射科等各个专业领域大展身手,日后都成为中国临床医学和医学教育的专家、精英及各大医院的领导。可以说,协和为中国医学科学事业与医学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协和建立之初,医学教学的高级教职人员大多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外国专家来担任,但是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一批协和的中国优秀毕业生迅速成长起来,如内科的张孝骞、李宗恩,外科的曾宪九、吴英恺,儿科的诸福棠,妇产科的林巧稚等,已经成为协和主要的教学和临床骨干。来协和看病的也几乎都是中国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协和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对国人医疗条件的改善,都有益无害。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时代的进步,和当时五四运动后全国民主与科学高涨的潮流是一致的,和当时美国正进行的医学教育改革也恰好同步。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协和精神是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体现在信仰追求、科学理性、现代管理、制度建设、人才培育、现代医学理念等各个方面。而“医乃仁术”,协和精神的核心是宽厚博大的仁爱、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和甘为现代医学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以协和的招生考试来说,它既极其严格又富有人性光彩。1921年夏林巧稚赴上海报考协和的那一届总共只招收二十五名学生,录取率很低,而女学生则录取更难。在最后一场英语笔试时,一位女学生突然因中暑被抬出了考场。因为是女生,监考的男老师不方便施救,正束手无策时,林巧稚放下试卷就跑了过去,对姑娘实施急救。姑娘终于慢慢苏醒过来。而这时考试收卷时间到了,林巧稚原本最有把握考好的英语却没有做完试题。她回到厦门鼓浪屿,以为自己这回必定落榜了。可是一个月后,林巧稚却收到了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原来,监考老师专门为她给协和医学院写了一份报告,尤其称赞她乐于助人,处理问题沉着、得当,表现出优秀的品行,同时也特别肯定了她的英语对话口齿清晰,应对从容。报告就附在林巧稚未做完的英语试卷后面。协和校方看了报告,也认真研究了她的考试成绩,认为各科成绩都不错,于是决定录取她。因为对于一个未来的医生来说,这种乐于助人、救死扶伤先于考虑自己考试成绩的精神和协和的育人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协和校方的这一决定可以说改变了林巧稚的命运,使一位日后中国伟大的母亲和婴儿的守护神没有被世俗埋没。这一录取细节也体现出了协和精神的一个重要侧面:注重人性,寻觅人性,张扬人性。协和精神的可贵,从林巧稚录取入学的那一刻起,犹如春雨渗透进了林巧稚的心灵。
  协和精神是一种信仰和理想。在协和工作的许多外国专家、教授教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以身作则为学生在人品上树立了楷模。教林巧稚解剖学知识的步达生教授是加拿大人,协和的解剖学研究因他的成就而闻名。他参加了周口店“北京人”的考古发掘研究。根据发掘出的一颗古人猿的臼齿化石,确定了一个新的人种——北京人。也是他和实验室的同事把破碎的头骨复原为完整的标本。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世界。1934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步达生教授在实验室猝然逝世。他是伏案而死的,手里还握着笔,案头面对的正是“北京人”的头骨标本。另一位儿科教授豪特是美国人,他是全美的儿科权威,担任协和的客座教授。他在教学之余常到孤儿院给孤儿检查身体,为贫苦孩子义诊,并提出了有利于穷孩子预防疾病、使其健康成长的新思路。豪达教授在协和工作期间积劳成疾,因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导致肾功能和心功能衰竭而病逝,临终前他提出死后遗体供医学解剖用。在病理解剖室许多师生看到了他因病变而干缩的肾脏,都十分悲痛十分感动。这两位杰出教授用自己的生命,激励了协和学子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林巧稚毕业后在妇产科当助理住院医生,给她下聘书的协和妇产科主任马士敦长期指导她工作。马士敦主任每天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作风,潜移默化地成了林巧稚的职业榜样。正是这位马士敦慧眼识人,无私地将林巧稚由助理住院医生一步步提升为住院医生、总住院医生。在协和,林巧稚是第一位担任总住院医生的女性,也是当时妇产科职位最高的中国女性。这样优秀的外国专家、教授在协和有很多,诚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一种作风的形成不会在一朝一夕之间,一个集体形成的作风能影响集体中的个人。”当然,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协和的外国教职人员中也有个别学问人品不佳者,如抗战初期的妇产科主任惠特克,不把门诊和住院病人放在心上,只顾在实验室搞自己的研究,还挖苦林巧稚:“林大夫,你以为拉拉病人的手,给病人擦擦汗,就能当教授吗?”此人沽名钓誉,竟在一位中国医生的论文上署上自己的名字。但这种人在协和混不长。当惠特克任职期满,协和便不再续签聘约,而遭惠特克讥讽的林巧稚在这一年被聘为妇产科主任。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