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书屋絮语

作者:古 今

字体: 【


  时下,我们常可听见人们不满当前各种社会怪象的激愤之辞:假如没有……医药费就不会居高不下;假如没有……房价就不会日夜疯长;假如没有……名目繁多的教育乱收费就不会层出不穷……而无数条充分的理由被完全假如以后的残酷的现实是,涛声依旧,那些喜欢或习惯于用假如善对一切的人们获得的只是无奈的叹息。年年岁岁人不同,但岁岁年年花相似啊!
  近日翻阅西洋书,当读到“总统是靠不住的”之时,不觉浮想联翩。在国人看来,总统一之主,乃道德与智慧的化身,他都靠不住,太阳底下,哪还有谁值得信任呢?
  西方的主流意识认为,作为存在物的个体的人,它首先应具有自然性,即趋利辟害、趋乐避苦应是其本性,在任何条件下,总是最大限度地呈现出这一特性来;然而,人又具有社会性,他的存在又受到社会各种关系的制约,即他的愿望与发展须满足或服从其他社会成员的需要为前提。因此,人实际上是一个由自然性和社会性和谐而成的矛盾体。作为人,总统也是肉身凡胎,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免不了脱俗,在月白风清、夜籁人静之刻,躺在温暖柔软的大床上,隐秘的灵魂深处偶尔也会冒出可怕的念头,因为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如何让“靠不住”的总统成为“放心”的总统,建立对权力的监督当是十分必要的。在西方文明史上,这一观念由来已久,到近现代日渐成熟,已成为国家一切制度安排的思想基础。
  在仁、义“非由外铄我,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甚嚣一时的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却敏锐地觉察到了道德釉彩涂抹下的人性的斑斑点点。他说:“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并直截了当地指出:“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与西方的哲人相比,其识见可谓毫不逊色。但可惜的是,先驱者灿烂的精神火花很快熄灭在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里。更可悲的是,千年来,在各种错综复杂的作用下,这种由“人之初,性本善”奠定的道德论竟演变成杀人的理与礼,其阴魂久久不散,也是始作俑者未曾料到的。
  如果国人都能如魏源不敝帚自珍,敢于争眼看世界,如鲁迅不固步自封,勇于实践拿来主义,要之,我们民族那畏之似虎的千年死结会迎刃而解。
  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