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辽东:毋忘1905

作者:马小军

字体: 【


  (一)
  
  1905年1月,整整一百年前,中国,辽东大地。
  冬日的太阳,冷冷地斜挂在西方的山际线上。西伯利亚的寒风,撕扯着一面面破碎的日、俄军旗。高天烽火,鏖战正急;尸积如山,大地疮痍。从头年(1904)的2月8日日军不宣而战算起,日俄战争迄今已打了将近一年,战争进入了白热化的胶着状态。
  是年2月,日本海军在朝鲜仁川和辽东旅顺海域突袭俄国舰队之后,日本陆军按预定计划在仁川登陆,经汉城向平壤挺进,并于4月28日强渡鸭绿江,突破俄军防线,进入中国东北境内。同时,由陆军大将奥保巩率领的第二军于5月5日在辽东半岛的貔子窝登陆,直逼辽东半岛的咽喉要冲、素有“旅顺门户”之称的金州地峡。此战斗俄军布防坚固,日军久攻不下。5月26日,日军趁雷雨之夜,以九倍于俄军的兵力再攻金州,经十四小时的艰苦激战,在付出四千多人伤亡的代价后,攻克金州及南山地区,从战略上截断了旅顺俄军的后援。5月底,日军占领大连湾。8月中旬,日军强攻旅顺数日未逞,遂改取围攻久困之计。与此同时,日军决定集中主力,抓住战机,先行展开辽阳会战。在经过极为艰苦的反复争夺战、日军付出近二万四千人的巨大伤亡之后,于9月4日占领辽阳。至此,日俄战争转入最为艰苦的第二战略阶段:旅顺会战。
  
  (二)
  
  所谓日俄战争,实在是肇端于十年前的那场甲午中日大战。甲午年发生的中日大战,战争由朝鲜始,结局是蕞尔小国日本一举打败了东亚中央帝国——清国,不仅一鼓作气地攫取了中国对朝鲜的千年宗主权,而且逼得老大清帝国赔款割地,国辱权丧。这样,大清帝国的战败,使远东国际关系的格局为之一变。而从中国手中夺取了对朝鲜的控制权,对于一心希冀跻身列强的日本来说,等于取得了远东的战略控制权。然而,远东国际关系与世界、欧洲和近东的局势关联紧密,一时间,个中情势诡谲多变,阴谋充盈。原本作壁上观的列强诸国,眼见一个以往被视为东亚猎物的小国日本,竟于眼皮底下在朝鲜和中国得手,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马关条约》对沙俄的远东政策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日、俄矛盾一时空前尖锐起来。战败之后的李鸿章则再施以夷制夷之策,乘机策动了一直对辽东不冻港和朝鲜怀有觊觎之心的俄国向日本发难。
  其实,《马关条约》签订前,内容已经泄露。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在听到清国将割让辽东的消息后向沙皇尼古拉二世表示:决不能容忍日本攫取中国任何领土,否则,“您所尊敬的父王曾作出过崇高而巨大的努力,但迄今尚未实现的极其宏伟的事业”将一同毁灭。尼古拉二世的父亲亚历山大三世,生前曾梦想建立一个庞大的“俄罗斯-中华帝国”。这一梦想成为尼古拉二世君臣孜孜以求的政治目标。1895年4月11日,沙皇政府召开特别秘密会议讨论远东局势。维持指出:日本图谋占领南满,是对俄国的威胁。俄国不能听之任之。与其日后可能与其发生对抗,不如现在就决然阻止日本。一旦日本拒绝俄国的要求,俄国就应向日本开战。参加会议的外交、海军诸大臣,也都赞成采取对日干涉还辽政策。会议决定先以友好方式劝告日本放弃对中国辽东的占领,否则即声明保留行动自由的权力,同时向欧美列强及中国发表正式声明,表明俄国坚持要求日本撤退在南满的驻军。这样,沙俄的干涉还辽政策遂告确立。而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一直深切关注远东局势。他提出,日本的势力如果得到发展,就可能和中国结成同盟侵入欧洲,形成所谓“黄祸”(即臭名昭著的“黄祸论”)。为避免“黄祸”流入欧洲,他主张欧洲列强联合干涉日本。4月17日,威廉二世接到沙俄政府联合干涉日本的建议,即表赞成。他回信保证:德国将竭力安定欧洲,以使俄国无后顾之忧,保障欧洲不为黄种人侵入。在表示支持俄国攫取中国部分领土的同时,他也希望沙皇支持德国在华获得一个海港。在中日《马关条约》议和期间,法国政府担心自己在远东的利益受到损害,曾不断与俄国交换意见,商讨遏止日本之策。但当时正值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给德国二十五周年纪念,法国舆论不愿法国与德国结盟干涉日本。在权衡利弊之后,法国政府认为,拒绝参与干涉将使初成的俄法同盟遭到削弱,这反而对德国有利;而参与干涉既可巩固俄法联盟,又可加强法国在远东的地位,并进一步可在中国攫取好处。法国政府遂决定参与干涉,并向俄国表示,希望获得中国海南岛附近的某个小岛。英国虽明确表示不参加,但也不反对三国进行干涉,并且劝告日本对三国让步。英国政府的态度表明,干涉成败与否它都将从中获利。可见,列强在《马关条约》签字之前,已就干涉日本归还辽东问题确立了立场。就在《马关条约》签字当天,俄国正式向德、法提出对日本进行干涉的建议,两国即表响应。4月23日,三国驻日公使联袂赴日本外务省,提出备忘录。三国备忘录的内容大体相同,主要是指责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将经常危及中国首都,使朝鲜的独立变得有名无实,这将长期妨碍远东的和平,因此要求日本政府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有。在宣读完备忘录之后,德国公使即席发表威胁性的谈话。他说,现在日中讲和的条件实在过分,损害了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各国的利益,所以德国政府不得不联合俄法共同提出抗议,并且在必要时使抗议成为有效。他特别强调,如果日本同三国开战,将毫无希望获胜。为进一步向日本施加压力,三国联合出动海军,在日本海游弋。面对这种形势,军备空虚的日本不得不向三国妥协,最终放弃了对辽东的要求。最后,经过与三国的讨价还价,日本仍坚持要清政府偿付了三千万两“赎辽费”。而还辽之后,1898年3月,沙俄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强行租借旅顺口和大连湾,开始修筑旅顺口要塞,巩固自己在辽东的战略地位。同时,德国用同样的手法得到了胶州湾,法国得到了广州湾,英国得到了威海卫和九龙半岛。而他们得到的每一个“回报”,都又成为英、美、日要求给予“补偿”的借口。就这样,列强之间在中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他们竞相向清政府兜揽政治性贷款(“俄法借款”、“英德借款”、“英德续借款”),攫取筑路(中法广西龙州铁路、中法滇越铁路、中俄中东铁路、中比卢汉铁路、中英德津镇铁路、中英京奉铁路、中德胶济铁路、中美粤汉铁路)、开矿的权益,强租土地,长期占领。一时间,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所谓瓜分豆剖的狂潮,而俄日矛盾则在这进一步的争夺中日益加深。距今一百一十年前,日本江户马关春帆楼上签下的一纸条约,不仅成为记录中华民族国耻的见证,而且又一次掀起了远东国际关系的波澜,深埋下十年之后日俄大战的祸根。
  三国干涉还辽,将日本在花费了巨大的战争成本之后,本已倾入囊中的朝鲜和辽东的权益,化为水月镜花。在索取了三千万两“赎辽费”后,日本于1895年末极不情愿地退出了辽东半岛。对此,日本极不甘心,随即制定了十年扩军计划,意欲再度夺取辽东和朝鲜,以武力同俄国争夺远东霸权。1898年初,沙皇政府鉴于远东局势动荡不稳,日本军事力量发展迅速,并出现了英日结盟迹象,不得不在朝鲜问题上对日妥协。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中国政局动荡,八国列强联合入侵中国,俄军乘机大举入侵东北,引起日本的不满与警觉。围绕沙俄政府提出的“朝鲜中立化”政策,日本政府要求俄国从满洲撤出全部军队作为前提。日、俄之间的立场遂处于不可调和的状态。与此同时,中国清政府与沙俄政府就谋求俄军撤出的所谓“交接东三省”事宜也展开了艰苦的谈判。
  俄国在辽东肆无忌惮的扩张行径,也加深了其在远东与英、美、法、德等国的矛盾。上个世纪之交,英国开始放弃长期奉行的孤立主义政策,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参与世界事务。其时,英国在远东对俄国有两点担心:一是怕俄国占领中国东北以后,南下与它争夺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二是怕强盛的俄国影响它与远东各国的海上贸易。而此时的日本也在积极寻求列强的支持,英日结盟自然不啻为最佳选择。一时间,英、日、俄之间,秘密外交紧锣密鼓,此起彼伏。1902年1月30日,英国同日本签订了同盟条约。条约承认双方在中国的“特殊利益”和日本在朝鲜“政治上、商业上及工业上的利益”,如上述利益受到第三国侵犯,两国将采取必要措施。英国政府向日本保证,一旦日俄两国交战,英国将向日本提供贷款和技术援助。日英条约还得到了美国的支持。条约随即产生直接效果:1902年4月8日,一波三折、艰苦异常的中俄谈判终于有了结局,中俄双方正式签署了《交接东三省条约》。条约规定,自签字画押之日起,俄军须在一年半内分三期从东三省撤军。此后,恰恰是俄国一再延宕从满洲撤军的承诺,成为日本对俄发动战争的口实。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