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书屋絮语

作者:邵水游

字体: 【


  闲来无事,捧读晚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其中一则尤让我愤闷,郁郁至今,不得释怀。“同治甲戍,日本以台湾生番戕杀琉球人为词,举众数千,突入台境,扎营筑垒,与生番攻战,蓄意叵测,全台震动。事闻,上命福建船政大臣前江西巡抚沈公统师莅台,相机筹办。沈公怒其猖獗,上疏请剿,廷议久之不决。倭势益张,将图深入,其议院有踏平我二百郡之说,闻者发指,讹言繁兴,沿海皆警。”
  当是时,陈其元上书李鸿章,请求朝廷采取“围魏救赵”之计,派兵直攻日本本土,挫其锐气,使日兵顾于后院,无暇前行,保台湾无损,卫内陆无忧。《应敏斋上张振轩请讨日本书》是此战策的另一雄证,陈其元有惺惺之惜,恭录全文于其笔记。白纸黑字,于史有据。
  应敏斋分析了日本民族的劣根性,对台湾于大陆之重要性着笔甚多,一再强调必战的谋略和路径,认为此战一启,把战场放在内陆,不如战于外洋;放在外洋,又不如把战场置于对方国内,攻其本土,百利毕现。他在此上书中还指出,日本侵略台湾,毁盟失信在先,讨之可谓师出有名,不会引起国际公愤。两邻相距,不日可达;集国之精粹,胜之不难;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新旧与内外矛盾重重,人心浮动,兵力不济,不堪一击;从沪、闽两地直攻日本“长琦”,为南路;从“高丽”起师,渡“对马岛”,震荡其北,此为北路,南北夹攻,万无一失。这样一来,既可解台湾之危,又可保海疆之防,攻守两全。
  然当时朝廷未纳其议,朝中重臣如李鸿章则模棱两可,英国公使威妥玛从中调处,赔钱撤兵,空留遗恨。甲午败战,实早有伏笔。惜乎其策,殊堪扼腕。
  战争是国家政治与经济的角力。我们珍爱和平,然而战争总是会有的,世上局部战争屏息即发,哪怕承平日久,大国也要设假想敌,不时警策,实是潜在战争的形态。古今中外战争之多,案例之繁,恐他事件难以比肩;历来兵法之丰,又恐其他谋略不足相平抗衡;战争的残酷性与毁灭性,也是诸如瘟疫之类的天灾无法比拟。战争一开,轻则血流成河,重则亡国灭族,何其惨矣。
  攻守有恃,端赖实力;战无不胜,多在强己知彼,强己才是上策。当今世界为强势对抗,落后必挨打,故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方能御敌保民。
  勿忘国耻,“俾天下后世莫谓秦无人也”,国人当自强自励,免后人如读晚清一节叹之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