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关于锤子剪刀布

作者:林子明

字体: 【


  戴问天先生《二战岂儿戏,焉能乱弹琴》一文对拙作《二战锤子剪刀布》提出了许多批评。对于戴先生的某些论点笔者表示接受并在此致谢。另外也顺便对《二战锤子剪刀布》中的一些观点作一些解释。
  所谓“锤子剪刀布”,是指一种A克B、B克C、C又克A的现象。不宜把“克”理解为贬义词,“克”只不过指军力(或军事优势)暂时受到了抑制。当笔者提到“德军克苏军”或“日军克美军”时,正是一种痛心和恨铁不成钢的态度。
  二战中是否存在锤子剪刀布现象?某甲认为有,允许他提出探索;某乙认为没有,他可以撰文反驳,完全不必像戴问天先生那样,非要把问题扯到“对二战几千万人流血牺牲”的“乱弹琴”。笔者确实在《二战锤子剪刀布》中说了“这也许属乱弹琴”的话,但那是对自己的一个设想的评语。笔者文中举了大量例子,认为从军事学上看,存在“德军克苏军,苏军克日军,日军克美军,美军克德军”的现象;并进而提出一个设想,假如美国有远见,提早介入二战抗击德军,腾出苏军与日军交战,二战胜利将来得快得多,世界各国人民的牺牲要小得多,包括美、苏两国自己的损失也小得多。笔者当然清楚这种设想属于外行研究,军事院校去研究这种课题也许还有点意义;即使二战前夕美、苏两国领导人“有远见”,出于自利的目的它们怎么会实行这一策略?(战时经济转型需要时间这又是另一个问题)所以才称这种设想“也许属乱弹琴”。此“乱弹琴”怎么会扯到对二战这场正义战争的态度问题“乱弹琴”了?戴先生的思路难道几十年都没有进步?打个比方,假定某军事院校出一道作业题让学员研究:“你认为二战同盟国采取何种决策能使二战进程缩短?”一个学员答道:“美国提前介入二战与德国交战,腾出苏联与日本交战,二战的进程可大大缩短。”假如这个学员在答案的最后自谦两句“这种设想不一定能成立,也可能属乱弹琴。”不知戴先生得悉这个情况后,会不会十分严肃地要求院方查处这个学员?按戴先生的思路:“当然,怎么‘弹琴’是贵校学员的自由,不过对于二战那样几千万人流血牺牲的亘古悲剧,我以为还是不‘乱弹琴’为好”,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
  戴先生认为不存在“德军克苏军”现象,认为“德军克苏军”是突然袭击一方“在战争初期获得暂时性的胜利,可以说是战争的普遍规律”。这个说法“恐怕就太缺乏战争常识了”。苏联著名军事专家、苏联国防部军史研究所所长沃尔科戈诺夫的观点与戴先生不同,他说:“战争爆发时苏军的质量明显低于德国武装部队。”
  戴先生认为不存在“美军克德军”现象,认为德军与美军交战而溃败是因为德军西线部队“只是二流部队”以及“老的老,少的少”、“许多竟是伤残者”、有一个师“竟然是由患胃病的人组成的”等等。这个说法又与军事专家的观点差距很大。笔者曾引用过中国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的一段话。戴先生或许没看到,或许看到了不太理解,本人愿意在这里再引一遍:“其实在二战中,德军对美军毫无佩服可言。因为美军战术非常简单,就是一线平推,火力准备,火力覆盖,把对方完全摧毁,然后军队占领,很少有被称为‘作战艺术’的精彩军事行动。但它也正是凭借这一点打败了作战艺术高超的德国人。”
  如果德军西线部队“只是二流部队”、“老的老,少的少”、“许多竟是伤残者”,那么诺曼底登陆盟军就无须动员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海陆空力量了。诺曼底战役盟军参战的总兵力达二百八十八万人,其中陆军为一百五十三万人,空军飞机一万三千七百余架,海军各型舰艇九千余艘,出动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是为了打击缺手断脚患胃病装假肢眼睛半失明的伤残者吗?盟军司令部莫非由一群智障者统治着?戴先生自己也承认,在阿登战役中途,为了支援受到苏军“奥得河战役”打击的东线德军,还从西线调去了党卫军第六装甲集团军,西线竟有比东线更精锐的部队存在,戴先生听起来是不是“也许有一点像是说笑话”?
  戴先生称“西线德军还保存着拥有数千辆坦克、数千架飞机,数万门火炮的两百多万人的成建制部队”,“都没有从梦境开到现实世界的西线战场上来”。笔者很愿意与戴先生讨论这些部队究竟是存在梦境中还是存在于现实中。
  英国亨利·莫尔的名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一书如此记载,诺曼底登陆前夕,“德军已在法国北部和低地国家境内集结了四十一师,另有十八个师驻守卢瓦尔河南岸……此外,德军在南欧还驻有五十六个师,在斯堪的纳维亚还有十八个师警戒待命。这样,德军投入战斗的全部兵力中有一百三十三个师与盟军相对峙,有一百六十五个师与俄国交战”〔1〕。按德军的战时编制,一个师为一万零四百至一万零六百人,一百三十三个师的总人数大约为两百万人。这两百万尚不包括驻守德国本土的部队。
  当然戴先生可以这么说:“在东线交战的德军都是满员的,驻守西线的德军都是不满员的。”笔者很愿意相信戴先生的这个说法,不过必须有资料为证,而且指出出处。戴先生在《二战岂儿戏,焉能乱弹琴》一文中许多分析都相当雄辩,遗憾的是所引资料都没有出处,尤其是多次引用德国低级别将领齐默尔曼的言论,如果能说明出处,就更有说服力了。因为德军将领为了抬高德军的形象,在战后多故意把自己的实力说得很低,这样,就越能为德军的败局挽回名誉。
  此外,两个数据间接证明西线德军的数量也应不下两百万。一是“德军在诺曼底战役中损失的兵力总数逾四十万(其中有一半被俘)”〔2〕。一是巴顿第三集团军从诺曼底一路打进德国所歼灭(包括俘虏)的德军人数竟达一百四十余万。“一百四十万”!半个多世纪后仍为人们所赞叹,“一百四十万”成了巴顿军事天才有力的例证。不过这里有个疑问,难道西线就巴顿一个集团军在打?其他布雷德利、蒙哥马利以及法国、加拿大的集团军就不消灭德军了?综合相加,西线德军超过两百万决不像戴先生所说的“在梦境中”。
  西线德军有没有“几千辆坦克”?我们且看一组数据:在诺曼底登陆前,德军总共拥有三十二个装甲师,“在德军三十二个装甲师中,有十八个师继续对付着俄国人,十二个师准备迎击英美联军对法国的入侵”〔3〕。按德军的编制,一个装甲师拥有一百五十辆坦克、三十至四十门自行火炮。当然戴先生可以说“东线的德军装甲师都是满员的,西线的德军装甲师都是不满员的”。那么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组数字,在诺曼底战役中西线德军“损失坦克一千三百辆,军车二万辆,大炮一千五百门……”〔4〕阿登战役后期,希特勒把西线第六装甲集团军调往苏联战场(这是戴先生承认的),其所属八百辆坦克随之调走。留下的德军部队战败,最后“损失坦克七百辆”〔5〕。不必去搜寻其他坦克数量,仅就这几个数字相加,就与笔者所述“西线德军拥有几千辆坦克”相距不是太远。
  西线德军有没有“几千架飞机”?应该说诺曼底登陆前没有。这正是戴先生对拙文批评中确实正确的地方。当时德国(包括占领国)生产的飞机确实大部分调到东线去了。但诺曼底登陆后情况就不同了,西线德军拥有的飞机很快超过了千架。空军原来是德军最强大的军力之一(另一个是装甲部队),尽管日薄西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1944年8月6日德军出动一百架飞机援助受围困的坦克部队,遭受很大损失,“德军的三百架歼击机无法改变自己坦克集团的命运:它们或是在起飞时即被击落,或是受敌歼击航空兵优势兵力拦阻”〔6〕。四天后希特勒“下令把即将建成的拥有两千架战斗机的帝国航空队调往西线”〔7〕,从而大大地增强了西线德军的空军力量。1944年12月中旬,希特勒发动阿登战役,德军先期投入八百架战机,此后陆续增补到一千多架。1945年1月1日,西线德军“对敌人在比利时和荷兰的机场进行了有九百余架飞机参加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空袭。大量美国和英国飞机被消灭在地面上,敌歼击机在空中战斗中同样遭很大损失。但是,参加空袭的德军飞机也损失了三分之一”〔8〕。很多资料记载阿登战役德军飞机损失的总数字是相同的,那就是一千六百架。例如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第482页)这样记述:“在阿登战役中,德军损失十万人以上,损失飞机一千六百架、坦克七百辆。盟军损失八万人,其中七万七千人是美国军人。”综合以上资料,笔者认为西线德军在诺曼底登陆后拥有飞机数量达到两千架没什么奇怪。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