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书屋絮语

作者:澧 人

字体: 【


  本期作者沈宁先生颇有家学渊源,他的伯父沈钧儒、外祖父陶希圣都是现代深富学养的政治人物。
  沈宁先生感叹道:现在青少年受教育程度太低,于文史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学问。他的话虽然有些刺耳,但的确道出了部分真相。据我所知,时下在大学学历史的不读《史记》、《汉书》,学文学的不读《庄子》、《文选》的现象并不鲜见。这种不重视原典阅读,没有根基和依托的育人模式存在很多弊端。我曾在大学修了多年历史,现在回想起来,我真希望那时每学期只重点攻读两三部中外经典,免得到头来什么都是半生不熟。
  经典著作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关联性,熟读其中的一二十部,其收获一定比到处浮光掠影要大得多。我们其生也晚,一睁眼就要面对中外几千年的文化史,想起来着实累人。但也不必灰心丧气,文史之学总与人性和情感有关,可谓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择其要者而读之,花一番精研深讨的工夫,当不至于辜负古人之遗意。
  中国的文史之学堪称厚重,古汉语的深邃表现力也勿庸置疑。仅《史记》一书,绝妙好辞就俯拾即是。司马迁讲到秦汉易代,说是“王迹之兴,起于闾巷”;谈及文景之治,又称“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即便是叙述历书之沿革,也有“冰泮发蛰,百草奋兴”这样的神来妙笔。白话文的出现是历史之必然,只可惜古汉语的语言元素丢失得太严重了,找回并激活它们需要长期的努力。我平时看过一些报纸上的社论,总感觉文章辞藻贫乏,转承呆板,没有充分发挥令人感奋兴起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雅深婉、意味悠长的内容,知识界有责任传承它们,并将它们推广到民间。香港的凤凰卫视在这方面功不可没,特别是其“凤凰大视野”栏目推出了不少有文化品位的节目,如“粉墨春秋”、“解读河洛文化”等等,解说词也写得文采斐然。而内地的某些电视台却一味拼凑所谓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营造狂欢景象,还自以为大有益于世道人心呢。
  文化的发展一方面需要认真求新,另一方面需要庄严守旧。不认真求新,守旧必然不得要领;不庄严守旧,求新便会辱没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