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荒野与大学有着同等的重要性

作者:彭 程

字体: 【


  有一些好书常常不能够及时读到,这只能说是阅读者的损失。虽然这种被延宕的阅读,常常会因为读者阅历的增加、见识的长进,反而会比及早读到有更多的收获,但他仍然会想:我要是早些时候知道这本书,该有多好!
  吉林人民出版社“绿色经典文库”第二批中,有一本《哲学走向荒野》,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一部书。版权页上标明是2000年初出版,我却在不久前才看到。作者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哲学教授、国际环境伦理学会与该会会刊《环境伦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国会和总统顾问委员会环境事务顾问、世界著名的生态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作者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所撰写的十五篇论文的汇集,根据内容而分别归入四个部分:伦理学与自然、自然中的价值、实践中的环境哲学、体验自然。它涉及环境伦理学几乎所有的领域,也归纳了生态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内容丰富浩瀚。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概括,对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是一件困难的、难以胜任的事。好在没有人这样要求我,那我也完全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谈一些哪怕是幼稚粗浅的体会。
  
  (一)
  
  森林和土壤、阳光和雨水、河流和山峰、循环的四季、野生花草和野生动物——所有这些从来就存在的自然事物,支撑着其他的一切。
  
  以上是该书的中文版序言中的一段话,作者开宗明义,表明了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是作为万物依托的、第一位的存在。在书中多篇文章中,他列举了大自然所蕴含的多种价值,虽然在不同的地方,谈及它们时的命名、种类的数量有所区别,但内在精神是一致的。作者将它们概括为:经济价值、生命支撑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遗传多样性价值、审美价值、生命价值、多样性与统一性价值、稳定性与自发性价值、辩证的价值、宗教象征价值,等等。作者用相当的篇幅,充分地论述了这些价值的内涵。
  对这些价值分类中的少数几种,像经济价值、科学价值等,我们并不感到陌生。尤其是经济价值,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在很长时间的各种语境中,被大加张扬,以至于给我们一种感觉,经济价值几乎就是大自然的全部的、唯一的价值了,它包括了也遮蔽了所有其他的价值。既然大自然已经被这般定位,相应地人和它之间也便只有一种予取予夺的关系。尽管古代也曾经有过“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仿佛是在讲求人和自然的和谐,但仔细探究起来,其实质是一种玄妙的、神秘主义的思维,是在譬喻意义上被使用,其现实目的主要还是维护政治伦常和统治秩序,绝不是现代意义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生关系。某些学者脱离具体语境,抽取古人的片言只语,做割裂式的解读,试图得出环保主义也是华夏本土的思想资源的结论,未免穿凿。事实上,几千年历史实践中惯常闻见的,倒是对大自然的过度榨取和破坏。两千多年前,黄土高原曾经温暖湿润,森林密布,所谓“杂树交阴?熏云垂烟接”、“翠柏烟峰,清泉灌顶”。但随着多少个世纪中的人口急剧增长,过度垦殖砍伐,才变成了今日的干旱瘠薄。到了上个世纪中期,这一过度的利用变成了竭泽而渔式的赤裸裸的掠夺,借用那个时代一句无人不知的表述,就是“与天奋斗,其乐无穷”。它很长时间内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斗争哲学,也被套用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于是便有了砍伐树木大炼钢铁、围湖造田等一系列气壮山河的蠢事,造成的严重后果至今未曾消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大潮汹涌,正常合理的人性需求获得尊重得到复苏,但人性中的贪婪也随着魔瓶的被打开而一同涌出,迅速膨胀。在欲望的眼光中,大自然只是一个可以提供种种物质财富、满足人的无穷奢求的客体。于是,在发展经济的口号下,大自然被蚕食鲸吞,污染无所不在,田园牧歌的情调早已变成了神话。大量田地被改造为住宅、别墅、开发区,那些尚未遭到严重毁损的地方则每每被辟为旅游地,目的仍然是赚取利润。要找一片尚未被人类活动侵扰、可供沉思默想的地方,实在很难。
  但在本书作者笔下,经济价值只是大自然价值中的一种。而且,获得这种价值也绝不是毫无限制的、可以为所欲为的,而是有必须遵循的原则,这种原则归根到底是一种道德原则。作者提出了“公正的环境商业”的概念,将道德评判引入到了经济行为中。不管发展的理由如何充足,也“不能夺走明天的自然基础”,不能留给子孙一个糟糕透顶的环境。在此统领性的原则下,作者的思索深入细致,触及诸多实践层面,像他提出的重复消费准则、不打折扣准则、“毒物威胁为王”准则、接受经济中的非增长产业等思路,都是着眼于对自然生态的良好保护,是为了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的环境基础。
  如果说,对于大自然的经济价值我们丝毫不感陌生的话,那么作者谈到的其他多种价值,却是很少闻听,更遑论进行深入的思考了。相对于前者是一种容易理解的、可见可触的“常规资源”,后面提到的诸多价值该是属于一种“超常规资源”。前者化作物质形态的器物、财富等,后者则是为灵魂的居所增添库藏。它们是以一种暗示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诉诸我们的感受,作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影响着每一个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命。让我们跟随作者的阐述,列举数种。
  辩证的(矛盾斗争的)价值。作者清晰地表达了一种辩证的思想:环境的“阻力”同时也是“助力”,生命之河是在这助力与阻力的交织中向前流淌的。一个绝对平和的环境,会使生命停滞。美洲狮锋利的牙齿使鹿的视力变得敏锐,鹿的快腿又使狮子变得更为敏捷。最好地成全了你的,恰恰正是你的敌人。开发北美大陆的拓荒者、清教徒、探险家和移居者都热爱边疆,因为边疆生活给他们以挑战和训练,正是这种挑战与训练造就了美国精神。作者推导了这样的结论:“如果我们把自然对我们的伤害看作客观的恶,那也必须愿意把自然给我们的助益看作客观的善。”
  宗教象征价值。当我们凝视着大海的怒涛,或午夜的星空,我们会俗念尽消,获得一种灵魂的净化,对外在于我们的巨大存在产生敬畏与谦卑之感。帕斯卡尔“这无垠天空的无限的寂静让我战栗”的警句,和康德的“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的著名陈述,就都产生于这样的凝视。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便是顺理成章了:自然不仅是科学的源泉,也是诗、哲学与宗教的源泉。人类作为自然界的成员,先验地获得了某种规定性,“自然在我们生命里编入了程序”。人类几千年来心智的演化过程,是与自然紧密相连的,正是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来发现和创造用以理解世界的符号。面包、水、酒、道路、山峰、河流等,这些自然界中的现象,都成为意义丰富的宗教象征,是有充分的道理的。
  艺术或审美价值。这点似乎最容易理解,连小学生作文的一大主题都是赞美自然风光的美丽动人。但作者的论述显然是在更高、更本质的层面上展开的。翱翔的鹰、蜿蜒滑行的蛇、蕨草的复杂结构都具有独特的美。一块普通岩石的断面在微观上都是一幅绝佳的晶体镶嵌图。这些,都会让人联想到那个“美是形式”的命题。在具备了这种审美能力的人看来,最平常的地方,都有一种普通人无法想像的协调性、完整性与自主性。这样看来,大自然就是一个巨大的艺术作品。
  文化象征价值。“我们想要保留一些荒野,因为它体现着叠加在它上面的文化价值,使我们对它有了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精神或者文化常常需要借助于自然中的事物而获得一种象征化的表现,虽然在不同的民族,这种意义的负载物可以很不同。作者以秃鹰为例,指出它象征着美国民族的自我形象及其所向往的自由、强大和美。同样,大角羊是科罗拉多州的标志,白头翁花是南达科他州的州花,短吻鳄作为佛罗里达州的象征,都有着各自的寓意。我们的思绪暂时离开这本书,飞临其余的国度,会联想到白桦林之于俄罗斯人,仙人掌之于墨西哥人,也都有独特的价值意蕴。在我国广袤的西部,藏羚羊是某种藏地精神的象征,而新疆南疆沙漠中的骆驼,以及连绵的胡杨林,则把西域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书屋》在线阅读

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荒野与大学有着同等的重要性

作者:彭 程

字体: 【


  有一些好书常常不能够及时读到,这只能说是阅读者的损失。虽然这种被延宕的阅读,常常会因为读者阅历的增加、见识的长进,反而会比及早读到有更多的收获,但他仍然会想:我要是早些时候知道这本书,该有多好!
  吉林人民出版社“绿色经典文库”第二批中,有一本《哲学走向荒野》,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一部书。版权页上标明是2000年初出版,我却在不久前才看到。作者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哲学教授、国际环境伦理学会与该会会刊《环境伦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国会和总统顾问委员会环境事务顾问、世界著名的生态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作者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所撰写的十五篇论文的汇集,根据内容而分别归入四个部分:伦理学与自然、自然中的价值、实践中的环境哲学、体验自然。它涉及环境伦理学几乎所有的领域,也归纳了生态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内容丰富浩瀚。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概括,对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是一件困难的、难以胜任的事。好在没有人这样要求我,那我也完全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谈一些哪怕是幼稚粗浅的体会。
  
  (一)
  
  森林和土壤、阳光和雨水、河流和山峰、循环的四季、野生花草和野生动物——所有这些从来就存在的自然事物,支撑着其他的一切。
  
  以上是该书的中文版序言中的一段话,作者开宗明义,表明了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是作为万物依托的、第一位的存在。在书中多篇文章中,他列举了大自然所蕴含的多种价值,虽然在不同的地方,谈及它们时的命名、种类的数量有所区别,但内在精神是一致的。作者将它们概括为:经济价值、生命支撑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遗传多样性价值、审美价值、生命价值、多样性与统一性价值、稳定性与自发性价值、辩证的价值、宗教象征价值,等等。作者用相当的篇幅,充分地论述了这些价值的内涵。
  对这些价值分类中的少数几种,像经济价值、科学价值等,我们并不感到陌生。尤其是经济价值,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在很长时间的各种语境中,被大加张扬,以至于给我们一种感觉,经济价值几乎就是大自然的全部的、唯一的价值了,它包括了也遮蔽了所有其他的价值。既然大自然已经被这般定位,相应地人和它之间也便只有一种予取予夺的关系。尽管古代也曾经有过“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仿佛是在讲求人和自然的和谐,但仔细探究起来,其实质是一种玄妙的、神秘主义的思维,是在譬喻意义上被使用,其现实目的主要还是维护政治伦常和统治秩序,绝不是现代意义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生关系。某些学者脱离具体语境,抽取古人的片言只语,做割裂式的解读,试图得出环保主义也是华夏本土的思想资源的结论,未免穿凿。事实上,几千年历史实践中惯常闻见的,倒是对大自然的过度榨取和破坏。两千多年前,黄土高原曾经温暖湿润,森林密布,所谓“杂树交阴?熏云垂烟接”、“翠柏烟峰,清泉灌顶”。但随着多少个世纪中的人口急剧增长,过度垦殖砍伐,才变成了今日的干旱瘠薄。到了上个世纪中期,这一过度的利用变成了竭泽而渔式的赤裸裸的掠夺,借用那个时代一句无人不知的表述,就是“与天奋斗,其乐无穷”。它很长时间内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斗争哲学,也被套用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于是便有了砍伐树木大炼钢铁、围湖造田等一系列气壮山河的蠢事,造成的严重后果至今未曾消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大潮汹涌,正常合理的人性需求获得尊重得到复苏,但人性中的贪婪也随着魔瓶的被打开而一同涌出,迅速膨胀。在欲望的眼光中,大自然只是一个可以提供种种物质财富、满足人的无穷奢求的客体。于是,在发展经济的口号下,大自然被蚕食鲸吞,污染无所不在,田园牧歌的情调早已变成了神话。大量田地被改造为住宅、别墅、开发区,那些尚未遭到严重毁损的地方则每每被辟为旅游地,目的仍然是赚取利润。要找一片尚未被人类活动侵扰、可供沉思默想的地方,实在很难。
  但在本书作者笔下,经济价值只是大自然价值中的一种。而且,获得这种价值也绝不是毫无限制的、可以为所欲为的,而是有必须遵循的原则,这种原则归根到底是一种道德原则。作者提出了“公正的环境商业”的概念,将道德评判引入到了经济行为中。不管发展的理由如何充足,也“不能夺走明天的自然基础”,不能留给子孙一个糟糕透顶的环境。在此统领性的原则下,作者的思索深入细致,触及诸多实践层面,像他提出的重复消费准则、不打折扣准则、“毒物威胁为王”准则、接受经济中的非增长产业等思路,都是着眼于对自然生态的良好保护,是为了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的环境基础。
  如果说,对于大自然的经济价值我们丝毫不感陌生的话,那么作者谈到的其他多种价值,却是很少闻听,更遑论进行深入的思考了。相对于前者是一种容易理解的、可见可触的“常规资源”,后面提到的诸多价值该是属于一种“超常规资源”。前者化作物质形态的器物、财富等,后者则是为灵魂的居所增添库藏。它们是以一种暗示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诉诸我们的感受,作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影响着每一个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命。让我们跟随作者的阐述,列举数种。
  辩证的(矛盾斗争的)价值。作者清晰地表达了一种辩证的思想:环境的“阻力”同时也是“助力”,生命之河是在这助力与阻力的交织中向前流淌的。一个绝对平和的环境,会使生命停滞。美洲狮锋利的牙齿使鹿的视力变得敏锐,鹿的快腿又使狮子变得更为敏捷。最好地成全了你的,恰恰正是你的敌人。开发北美大陆的拓荒者、清教徒、探险家和移居者都热爱边疆,因为边疆生活给他们以挑战和训练,正是这种挑战与训练造就了美国精神。作者推导了这样的结论:“如果我们把自然对我们的伤害看作客观的恶,那也必须愿意把自然给我们的助益看作客观的善。”
  宗教象征价值。当我们凝视着大海的怒涛,或午夜的星空,我们会俗念尽消,获得一种灵魂的净化,对外在于我们的巨大存在产生敬畏与谦卑之感。帕斯卡尔“这无垠天空的无限的寂静让我战栗”的警句,和康德的“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的著名陈述,就都产生于这样的凝视。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便是顺理成章了:自然不仅是科学的源泉,也是诗、哲学与宗教的源泉。人类作为自然界的成员,先验地获得了某种规定性,“自然在我们生命里编入了程序”。人类几千年来心智的演化过程,是与自然紧密相连的,正是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来发现和创造用以理解世界的符号。面包、水、酒、道路、山峰、河流等,这些自然界中的现象,都成为意义丰富的宗教象征,是有充分的道理的。
  艺术或审美价值。这点似乎最容易理解,连小学生作文的一大主题都是赞美自然风光的美丽动人。但作者的论述显然是在更高、更本质的层面上展开的。翱翔的鹰、蜿蜒滑行的蛇、蕨草的复杂结构都具有独特的美。一块普通岩石的断面在微观上都是一幅绝佳的晶体镶嵌图。这些,都会让人联想到那个“美是形式”的命题。在具备了这种审美能力的人看来,最平常的地方,都有一种普通人无法想像的协调性、完整性与自主性。这样看来,大自然就是一个巨大的艺术作品。
  文化象征价值。“我们想要保留一些荒野,因为它体现着叠加在它上面的文化价值,使我们对它有了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精神或者文化常常需要借助于自然中的事物而获得一种象征化的表现,虽然在不同的民族,这种意义的负载物可以很不同。作者以秃鹰为例,指出它象征着美国民族的自我形象及其所向往的自由、强大和美。同样,大角羊是科罗拉多州的标志,白头翁花是南达科他州的州花,短吻鳄作为佛罗里达州的象征,都有着各自的寓意。我们的思绪暂时离开这本书,飞临其余的国度,会联想到白桦林之于俄罗斯人,仙人掌之于墨西哥人,也都有独特的价值意蕴。在我国广袤的西部,藏羚羊是某种藏地精神的象征,而新疆南疆沙漠中的骆驼,以及连绵的胡杨林,则把西域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