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另类人生(四)

作者:魏得胜

字体: 【


  金庸与三毛
  
  李敖说金庸和三毛都很伪善,大概是相对他老先生的“真小人”而言的。李敖在与“公共流氓”(浑蛋官员)打交道时,常常采用“黑吃黑”的手段,谓之“真小人”。李敖认为,在精神上,“真小人”的道德品格远在“伪君子”之上。所以,他对金庸与三毛的伪善颇不以为然。
  金庸怎么伪善了呢?有一年,金庸跑到台湾去给国民党捧场,得闲到李敖家一叙。李敖是那种心里藏不住实话的人,所以他对金庸说:“胡适之说武侠小说‘下流’,我有同感。我是不看武侠的,以我所受的理智训练、认知训练、文学训练、史学训练,我是无法接受这种荒谬的内容的,虽然我知道你在这方面有着空前的大成绩,并且发了大财。”
  当时,金庸表现出极好的君子风度,他先以他那常有的微笑回应李敖的严词批评,之后,便很谦虚地向李敖解释他的观点,说自他儿子去世后,他便开始精研佛学,甚至已是很虔诚的佛教徒了。李敖依旧是口中无“德”,他对金庸说:“佛经上所讲,无不以舍弃财产为要件。所谓‘舍离一切,而无染著;随求给施,无所吝惜’。你有这么多的财产在身边,你说你是虔诚的佛教徒,你怎么解释你的财产呢?”金庸虽然感到很窘,但仍没失他的人前君子风度。但金庸一回到香港,便在自己办的报纸上大肆诽谤李敖。这种“当面笑,背后刀”的拳法,似乎有悖侠客之道。
  那么,三毛又怎么伪善了呢?在一次饭局上,李敖与三毛坐在了一起。三毛对李敖说:“我非要去非洲沙漠不可,那里有许多黄沙中的黑人需要我的帮助。”口无遮拦的李敖当面就戳穿了三毛的伪善:“你说你帮助黄沙中的黑人,你为什么不帮助黑暗中的黄人?你自己的同胞,更需要你的帮助啊!舍近求远,去亲而就疏,这可有点不对劲吧?”当了许多人的面,三毛窘得说不出话来。好在她不是金庸那样的人,手中也没有自己办的报纸,窘归窘,并没在日后诋毁李敖。但三毛的伪善,经李敖这么一说便昭然若揭。我们都知道,“悲泣的爱神”三毛创意下的撒哈拉大沙漠,曾倾倒过无数少男少女的心——然而她是伪善的!为伪善所倾倒的人,或者在伪善中长大的人,日后的他们能是些什么样的种子呢?
  言犹未尽的是,这伪善非从金庸三毛始,也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意思。拿传统中国人的道德观来说,根本上就是建立在伪善基础上的。以服丧一节为例,孔丘和孟轲坚决主张的三年之丧,到东汉时期竟然发展到让人啼笑皆非的程度。为父母守丧三年已经是够荒唐的了,或者从人性的角度讲,如实履行已非易事,然东汉时期的人,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倍服六年之久的丧。有的人幼年丧父,“已经服了三年的丧,等长大成人想当官时,硬是要再服第二次三年之丧”。当然还有“索性服二十年之丧”的,此人就是赵宣。按儒家规定,服丧期间的人,绝不允许与妻同寝,然“服二十年之丧的赵宣,在二十年之中,却生了五个孩子”,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玩笑都开大了。
  在古人中,诸如此类的例子多着啦,如孟子的“君子远庖厨”,意思是君子要远离屠宰场和厨房,这样吃起肉来才不会有愧疚感;如汉朝的大臣公孙弘本属于“布衣破被”型的混蛋,他表面上给人以廉洁的形象,暗地里却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如以廉洁出名的范丹,他去探望害病的姐姐时,姐姐留他吃饭,他竟然坚持要付饭钱,等等等等,皆属伪善的典范。金庸与三毛的伪善,在公孙弘、赵宣之流面前,不过小巫见大巫而已。
  临了想起一句希腊谚语:“伪君子生着一张总主教的脸,却有着一颗磨坊主人的心。”把这句西方谚语拿来解读中国式伪善,不觉让人会心一笑,实在是妙不可言。
  
  葛优与王蒙
  
  有一年,冯小刚拟拍一部《好梦献给你》的片子,意在讽刺人们的相互吹捧。剧本未出,冯小刚、王朔和葛优等就先行入戏互捧,以此体验生活。
  那是一个国庆节的晚上,几个哥们一起吃饭,刚端起酒杯,王朔就突然说:“不对呀,今儿是国庆,像葛老师这一级的人不应该坐在这儿啊?”葛优忙问:“那应该在哪儿啊?”王朔说:“人民大会堂,国宴啊。”这话还真把葛优弄懵了,他一脸困惑,并郑重其事地说:“没有人通知叫我去呀?”王朔又说:“那是您不愿意去。通知到的往往是经过权衡后才决定出席的。像您这一级的还用通知吗?那是必须出席的。您是谁呀?”葛优很憨厚地笑着问:“我是谁呀?”王朔说:“您是国宝啊,国家的面子。”葛优醒悟,但很开心地说:“原来你在这儿等着我哪。”王朔又做喜出望外状:“喝酒喝酒。幸亏您疏忽了,要不老了也轮不着我们能在今天晚上和葛老师一起吃饭。我要出去跟别人说,国庆节晚上我和葛优一起吃饭来着,你们说,有人相信吗?”冯小刚对王朔说:“人家肯定会说,您说的是梦话吧。”葛优乐开了花,那天晚上他喝醉了。冯小刚回忆说:“许多年过去了,我向葛优提起那天晚上的事,他仍然记忆犹新念念不忘。他说:真舒服。”
  后来,一次饭局使冯小刚等人与王蒙邂逅,于是,他们又找到一个新的吹捧目标。酒过三巡,王朔开始吹捧王蒙,大致是说王蒙老师的作品不朽,几十年前写的东西现在拿出来仍不落伍,而且常写常新,观察生活依然还是那么敏锐,对年轻人也是爱护有加,丝毫没有半点的嫉妒和不公正。这对于一个享誉文坛的前辈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王蒙不吃这一套,他当即打住王朔的颂词:“小王朔,你少跟我来这套。喝酒吧你。”
  王朔没词了,冯小刚跟上,他端起酒杯对王蒙说:“从小就看王老师的书,像《风筝飘带》那些意识流的作品更是喜欢得不得了。过去只是崇拜您的作品,今天有幸见到真人,才发现您人格的魅力也很伟大。”王蒙给以冷眼,并不说话。冯小刚接着说:“一般像您这么有成就的人多少年来都是在一片赞扬声中度过的,应该早就习惯了,不听难受了,可是您偏就不是,就是听不得这些虚头八脑的恭维话。这是我绝对没有想到的。”王蒙开始入套,说:“王朔这坏小子,我还不了解他?”冯小刚忙说:“来的时候,王朔是想让您好好舒服舒服的,怎么就让您一眼看穿了呢?您的洞察力怎么那么强呵?一句话就把王朔噎得没词了。这么扛得住吹捧的人不是没有,但像您这么有地位的人,不吃吹捧还反感,我是头一次见到。”一旁的刘震云深表赞许,他说:“唉,小刚这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王蒙沉着的脸慢慢地现出灿烂的笑容。原本就要结束了的饭局又延长了一个多小时。”
  从名望的厚重与经世程度上讲,葛优肯定不能和王蒙比,所以他在王朔的吹捧面前入套,并不说明他浅薄,试想这世上,谁不爱听好的话啊?哪怕是明知的“虚头八脑”的好话。王蒙之所以没听进王朔的颂词,是因为王朔长着一张玩世不恭的脸,王蒙不用格外的警惕,就知道“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王蒙说得也明白:“王朔这坏小子,我还不了解他?”是“坏小子”的概念先入为主,王蒙才有的“洞察力”。换成冯小刚,变了个角度,同样还是吹捧的话,王蒙居然就听进去了,而且“沉着的脸慢慢地现出灿烂的笑容”。葛优入套了,最终,王蒙也入套了。葛优知道那是套,但许多年后仍念念不忘那个快乐的“套儿”,并且一提起来,直说“真舒服”。王蒙知道王朔的套,不入;却疏忽了另一个角度向他抛过来的套,入了。无论是自愿的,还是非自愿的,总之,在吹捧面前,人很容易入套,这是真的。
  生活中的每个人,在颂词面前不仅容易入别人的那个套,还容易入自吹自擂的那个套。比如人常说“不是吹的”云云,那么后面那些话则完全是吹的。隋炀帝杨广就爱这么自吹:“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逼人来。”萧伯纳说得就更直截了当:“人家捧我,我很不安,因为捧得不够。”李敖一度把萧翁的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搭配着他那句“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一块“出售”。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