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千年宦官

作者:张志东

字体: 【


  历史学之父、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曾说过,在公元前六世纪,波斯已经有了使用宦官的风俗,波斯人认为宦官比一般人更值得信赖,同时对宦官的忠诚大加赞扬。由于宦官的广泛使用,古希腊人就诱骗或强迫一些长得清秀的男少年,将他们阉割后高价贩卖给波斯人。由于交易场所多在小亚细亚的古都亚非沙斯,因此亚非沙斯以出产阉人而著称。《圣经·马太福音》第十九章中记载:“因为有生来是阉人的,有被人阉的,并有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这话谁能领受,就可以领受。”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记载了阿拉伯各国的宫廷故事,其中就有宦官与宫廷女人之间的丑闻。英文中“太监”一词,还是由希腊语“守护床铺的人”而来。
  中国对宦官的使用比西方更早。从甲骨文中考证,最早使用阉人当在殷商时代。公元前十二世纪,从事农业而奉行多妻制的周部落,从渭水流域向东发展,灭掉了位于黄河中游的商王朝,承继了阉人的恶习。这种习俗不仅延续到了清朝末年,还成为一套严密的制度,直接影响了中国三千年的历史。
  
  一
  
  宦官是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专供奴隶主、国王或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男性。开始,官家和民间有条件的都可以蓄养。直到公元十世纪,宋朝政府才下令,禁止民间蓄养阉奴,阉人才为皇帝所专有。宦官的称谓很多,有寺(侍)人、宦者、宦人、阉人、中人、内竖、火者、太监、公公等等,明清之前地位高的阉人称为太监,明清之后所有的阉人统称太监。
  在宦官产生之初,这些人的确是一群地位低贱的家奴。他们主要担负着看守宫门、传达命令、侍奉起居等杂役。“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这是《诗经·秦风·车邻》中的句子,其中的“寺人”即为阉人。诗中所描述的,就是宦官替秦襄公传达命令。这大约是“宦官”见之于文献的最早记载。
  春秋战国时,齐国的竖刁、宋国的伊戾等个别宦官,开始挤入统治者的行列,从事政治活动。但是,这只是一些个别的现象。真正使宦官群体以制度的形式走进权力中心,还是在秦朝建立之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各诸侯国的宫女、宦官全部收进咸阳宫。成千上万的特殊人群生活在皇宫里,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显然是不行的。这样,少府便承担了这项统管的职能。而随着君主制度的加强,宦官制度也在强化,对宦官的使用已经超出了宫里的范围,而正式进入政治领域。秦朝宦官赵高任中丞相,势力足以总揽朝政,策动废立。西汉时期,宦官担任的中书谒者令、中常侍,都拥有丞相的实权。然而,从制度上来说,宦官们属少府管辖,言论和行动要受到大臣们的监督。
  东汉以后,内宫职属全部由宦官担任,有关宦官的机构设置及其选用、赐爵、升迁、秩俸、管束、赏罚等各项制度也比较成熟。由于有了制度的保证,宦官人数迅速增加,宦官阶层内部的分化也日趋明显。部分宦官地位上升,跻身于官僚行列,这些人同时具有了皇帝家奴与朝廷官员的双重身份。
  作为一支新崛起的政治力量,宦官集团越来越多地干预政务,并且与外廷的官员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东汉的十常侍干预朝政,圈地卖官,草菅人命,坏事干尽,闹得民不聊生,国无宁日。最终,出现了东汉末年朝廷官员与内廷宦官的长期争斗,黄巾起义烽火连天,宦官势力伴随着东汉的灭亡而遭到毁灭性打击。
  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宦官专权也触目惊心。这期间,北魏王朝的宦官势力曾一度兴盛。不仅任职范围较大地突破了传统的限制,由奉侍帝王的内廷官职扩展至外廷朝职与军职,而且还出现了把持朝政的局面,《魏书·宦官传序》说:“魏氏则宗爱弑帝害王,刘腾废后戮相,其间窃官爵,盗财赂,乘势使气为朝野之患者,何可胜举?”这其中的原因,大概与北魏政权的迅速汉化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北魏统治者在汉化的过程中广泛接受了汉族政治体制,也包括宦官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在鲜卑贵族抵制汉化、推行汉化急需人才的情况下,很自然地把选用人才的目光投向了汉人家奴。此外,政局动荡和母后临朝的局面,也为宦官参政提供了土壤。至北魏末年,贵族尔朱荣发起兵变,将临朝称制的灵太后连同被其宠信的宦官等二千余人一起诛杀。这是继东汉以来,宦官势力遭到的第二次毁灭性打击。
  唐太宗李世民对宦官限制较严,规定内侍省宦官最高官阶为三品,数额也有限制。但太宗死后,制度开始松弛。中宗时,宦官总数增至三千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达千人。玄宗时,宦官多而滥,仅四五品者即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衔者不在少数。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急剧膨胀,有的甚至被封王爵,位列三公。部分宦官还染指军权。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局面愈演愈烈。内廷宦官与外廷朝官的“南衙北司”之争长达数十年之久,大大加深了唐代后期的政治危机。最终唐末权阉与唐王朝一起相伴走上了覆亡之路。
  自宋元而至明清,是宦官制度逐渐走向灭亡阶段,但明朝宦官专权却格外引人注目。这时,宦官势力急剧膨胀,就机构之庞大、人数之众多、权力范围之广泛、地位势力之显赫等几方面而言,更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从永乐朝始,宦官渐受重用。郑和就是作为皇帝亲信被派遣七下西洋的。永乐十八年,朝廷设东厂这一特务机构,由宦官掌管,诸事直接向皇帝报告。成化年间在东厂之外设西厂,以宦官任提督,加强特务活动。另外,宦官任职机构骤增,内宫设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各衙门设专职掌印太监。太监人数最多时达到十万人。从明初的“土木之变”、“夺门之变”,直至晚明的“红丸案”、“梃击案”、“移宫案”,宦官及阉党都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明代宦官专擅朝政局面的出现,严重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加速了明王朝衰亡的进程,以致清初统治者认为“明亡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宦官”。
  清朝虽然出现过安德海、李莲英等权阉,但其影响与前朝相比,要逊色许多。
  清人赵翼在《廿四史札记》中,将历代宦官进行了比较:“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为祸最烈,然亦有不同。唐明阉寺先害国而及于民,东汉则先害民而及于国。”
  三千年宦官史起伏跌宕、一波三折,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深藏于这斑驳陆离、变异奇幻的历史现象背后,又是一些什么呢?
  
  二
  
  宦官,是身体惨遭阉割、人性饱受压抑、灵魂严重扭曲的极端群体。作为生理和心理变异的一种典型,在他们的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性的某些缺陷和阴暗面。
  宦官本身出身于社会最底层,或是俘虏,或为贱民,或为免死囚犯;在宫内做小宦官时,也曾备受欺压,遇到暴君或凶残的头领甚至性命不保,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时,平均每三天就要亲手鞭死一个太监。清朝皇宫规定,太监外逃,永远罚往边疆给官兵为奴,遇赦不赦;凡在宫中自杀者,将尸体抛弃荒野,其亲戚发配到伊犁和黑龙江驻军为奴。
  下层人一旦做了宦官,不仅活着痛苦,有时连死的自由都没有。在如此恶劣环境里生活的底层人物,一旦有了权势,积压在内心深处的仇恨便如喷涌的岩浆,一发而不可收。加之这些人没有后代也就没有顾忌,他们会以百倍的疯狂,来报复带给他们身心巨大伤害的社会群体。
  鲁迅在《坟·寡妇主义》中说:“中国历代的宦官,那冷酷险狠,都超出常人许多倍。”东汉大宦官张让,出身寒微,进宫得宠后,贪婪残暴,枉杀朝臣,侵害百姓。他亲手策划了两起臭名昭著的“党锢事件”,杀戮无辜千余名,贪占不义财产数以亿万计。唐朝盛世曾被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然而,安史之乱后的一百多年的历史,却让人不忍卒读。唐玄宗重用高力士,总算看准了一个忠实的奴才,却为后代子孙留下了宦官专权的祸根。从唐肃宗李亨开始,宦官出任监军,开创了贻害千年的监军制度;唐代宗李适,干脆把禁卫军交给宦官统领,神策军、天威军司令也由宦官充任。这样,掌管禁卫军的宦官,几乎成了实际的皇帝,真正的皇帝则成了他们手中的一个傀儡。权力的天平出现严重倾斜,皇帝的被杀被立已经由不得他自己。从第十四任皇帝宪宗李纯,到第二十二任昭宗李晔,两任皇帝被宦官所杀,其余七任皇帝全都由宦官所立。唐文宗李昂在位时,发生“甘露事变”,李昂想联合宰相舒元舆、李训等,借观看石榴树上的甘露之名,伏兵尽杀宦官,结果事情败露,包括宰相在内的数千官员,被宦官仇士良等屠杀一空。明代大太监汪直,原是被虏进宫廷的瑶民子弟,爬上高位后,却成了个屡兴大狱的恶棍。被称为“九千岁”的阉党巨头魏忠贤,本是一个穷得还不起赌资的小地痞。一气之下,阉割了自己,托人情进了皇宫。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机遇里,得到了对政治没有丝毫兴趣、却痴迷于木匠活的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信任。魏忠贤大权在握后,便遍植亲信,广结死党,卖官鬻爵,贪赃枉法,毁天下书院,杀东林党人。变态的权欲和贪欲,在他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仅以贪污而论,据明人赵士锦《甲申记事》中载,明末李自成进京前,偌大一个明王朝,国库存银不到四千两,而魏忠贤被抄家时,居然抄出白银千万两,珍宝无数。以致崇祯帝多次痛心疾首地怒斥太监们:“将我祖宗积蓄贮库传国异宝金银等,明比盗窃一空。”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