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从《大学生》到《滨河街公寓》

作者:蓝英年

字体: 【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大学生,有谁没读过苏联小说《大学生》?六十年代以后的中国大学生读过的人就不多了,今天就连从事俄苏文学研究的人都未必听说这本书,一度风靡全国高校的《大学生》几年后便从读者的视野中消失了。小说是1952年汝龙先生从英译本转译的,作者是刚刚崭露头角的苏联年轻作家特里丰诺夫。我是1953年读的,那年我是中国人民大学俄语系二年级的学生。我们读得如醉如痴,在教室里读,在宿舍里读,在公共汽车上也读。一次我从西直门乘公共汽车返校,车上两名北大女大学生热烈谈论书中的两位主人公瓦吉木和谢尔盖,批判谢尔盖的个人英雄主义,称赞瓦吉木的集体主义精神。我们也是这样看的。想来读过《大学生》的人都已经年过古稀,故事情节记不清了。今天,我想同老学友们一起重温这本小说,让老学友们再次感受当年读这本书时心灵的战栗。
  小说写的是战后苏联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爱情。主要人物瓦吉木和谢尔盖是中学同学,卫国战争爆发后双双应征入伍。战争结束后,从军队复员,又先后返回莫斯科,并同时进入莫斯科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小说从三年级写起。谢尔盖一表人才,风流潇洒,天资聪颖,学习轻松,成绩优秀,博得同学的钦佩、女同学的青睐。瓦吉木正派憨厚,善于团结同学,学习扎实,勤奋刻苦,吃力地背英语单词,而谢尔盖却在电车上看英文侦探小说。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批评谢尔盖时,他微笑着用英文辩解,他们之间的对话没人听得懂。谢尔盖追求名利,一心想获得别林斯基奖金,为达到目的不惜采用卑劣的手段,甚至利用女友的感情。他复员的时候,在返回莫斯科的火车上认识了医学院女大学生华丽雅,并很快赢得她的芳心,但不久便抛弃了她。谢尔盖在写学年论文时,听说华丽雅表哥是莫斯科大学语言文学系的研究生,正在写论述屠格涅夫戏剧创作的论文,这篇论文对他写学年论文有用,便又去找华丽雅再续旧情。华丽雅帮他把表哥的论文弄到手。谢尔盖把研究生论文中对屠格涅夫戏剧创作分析的三个精彩段落抄入自己的论文。谢尔盖在系里宣读论文,受到教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轰动全系,连平时同他不对位的拉果简科同学都连连称赞,接着论文又在《接班人》杂志上发表,谢尔盖成为全院的风云人物。谢尔盖私生活中不道德的行为和剽窃的行径暴露后,离开了集体,一个人躲在家里。瓦吉木热爱集体,关心同学,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到工厂领导工人文学小组。瓦吉木把谢尔盖拉回集体,大家欢迎他归队。谢尔盖在集体帮助下改正错误,又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五一”节瓦吉木和谢尔盖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游行,穿过红场的时候听到斯大林喊出“苏联大学生万岁!”的口号,心潮澎湃。小说到此结束。
  小说所描绘的苏联大学生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比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系里和班上有党团组织,我们也有。他们的团支部不定期开会,我们的团支部每周六下午定期开会,批评一周间团员所犯的错误,错误有严重的和不严重的。比如批评某同学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不能通过劳卫制(当时大学生必须通过三级劳卫制),属于不严重的。批评我的单纯业务观点(那时还没有“白专道路”的提法),则属于严重的。所谓单纯业务观点是指我学习俄语不吃力,但并不把剩余的时间都花在政治课的学习上,不重视政治课。那时人民大学开设四门政治课:中国革命史、马列理论(即联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论。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教师在上面念讲稿,我们在下面记,与听写没有区别。第二周政治课时间进行课堂讨论,重复上一讲的内容,决不允许有个人的看法,那时也不可能有个人的看法。一次我提出课堂上记笔记记得手酸,也记不全,不如把教师的讲义印出来发给大家。我的建议受到全体团员一致的批评,团员同志们指出这正是我单纯业务观点的表现,一定要帮助我。如果我不及时违心接受大家的批评,不知会闹到什么地步。我们也强调集体主义精神,不许班上一个同学掉队。我们班十四五个人,其中调干生三名,其余是高中毕业生。这三名调干生年龄比我们大,文化水平比我们低,学俄语极为吃力,有的半年发不出俄语中的颤音。苏联教师倒比我们缺乏集体主义精神,毫不客气地给他们打两分。这样学习好的就有负担了,为什么只顾自己学习而不帮助学习差的同学?集体主义精神到哪儿去了?学习好的有义务帮助学习差的,不允许个人突出,全班同学必须齐头并进。但我们班的集体主义精神并未发扬光大,几个调干生仍然中途退学了。我们周末有舞会,星期三晚上举办音乐欣赏会,放的都是俄国古典音乐,播放前有人讲解。苏联大学生集体参观特列嘉柯夫美术馆,教授给同学讲解油画,介绍画家,我们非常羡慕。1953年北京苏联展览馆举办苏联油画展,我们都去看了,《又是两分》和《会议之后》两幅油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会议之后》描绘了青年团支部会散会之后,房间里只剩下受批评的一个团员。他低头坐在桌前,桌上放着堆满烟头的烟灰缸。我想起自己,支部会散会后我也一人在桌前坐过。我们考试的情形也与苏联大学生一样激动而紧张。同学们按事先排好的顺序进入考场。抽考签,坐到旁边的桌前准备,然后到坐着两三位老师的桌子前考试。苏联女大学生鲁霞考俄国文学史得了四分,高兴地喊道:“好漂亮的四分啊!”我们班也有个平时学习吃力的女同学得了四分高兴得叫起来。谢尔盖抓的考签是俄国诗人雷列耶夫,他对雷列耶夫不熟悉,托考完的同学叫瓦吉木给他抄几段有关雷列耶夫的材料,让下一个考生带进去。这种事我们班没发生过,但在别的年级发生过。拉果简科当面辱骂考塞尔斯基教授,在团员大会上受到警告处分,我们班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一位同学对中国教师打分不满,说他打印象分,他的话被积极分子汇报了,于是我们召开团支部会批评他。因为问题并不严重,大家批评他说话要注意,没有给他处分。苏联大学生新年举办“圆白菜”文娱表演,教授和同学都参加,大家一起开怀大笑。节目多么有趣,同学们多么欢乐!但我一直不知道“圆白菜”是什么样的文娱节目。直到五十年后我在苏联教汉语的时候才参加过“圆白菜”文娱活动,但已经没多大兴趣了。
  我们的生活没有苏联大学生丰富多彩。《大学生》引起我们对苏联大学生无限的向往,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是我们坚定不移的信念,所以一定要向苏联学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生活比苏联大学生的生活枯燥乏味得多,《大学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亮点。我们的生活过于单调,过分强调集体主义,抹杀个性,甚至不允许有个人兴趣。个性等于个人主义,必须受到批评。除与政治课有关的书,读其他的书便会受到劝告,甚至批评。“其他的书”是指解放后出版的文学书籍,至于西方的文学作品和哲学、历史著作,不要说图书馆没有,即便有,以我们当时的觉悟,也决不会读。大学生虽然不禁止谈恋爱,但由于过分强调集体主义,把同学之间的关系完全变成“同志式”的了,影响了男女同学之间的自然关系。苏联大学生假期男女同学结伴旅行,到高加索登山,到黑海游泳,我们暑假也去过大连,但组织得十分严密,设有总领队和分领队,一切行动听指挥,自由活动的时间极其有限,没有一起度假的情侣。一句话,苏联大学生活得比我们自在,个人的活动空间比我们大。我所说的还是1955年以前的中国大学生,1955年以后的大学生学习的时间又比我们少多了,不是体力劳动便是政治运动,不过那时我已经毕业了。
  《大学生》是一本粉饰生活的作品,没有真实反映战后苏联的现实。俄国远东大学的一位教授告诉我,他就是战后的大学生,学校没有食堂,一天能吃上一顿饱饭就不错了。不像《大学生》所描写的那样,学生按时到食堂用餐。学生太多,学校的宿舍住不下,学生自己找地方住,住在什么地方的人都有,甚至火车站,他就住在亲戚家,靠助学金没法生活,不得不打工。但学生们热情高涨,这一点作家写得不错。《大学生》与其他粉饰生活的作品一样,不敢真实描写苏联战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这是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内战、农业集体化、一次次清洗和卫国战争对国民经济毁坏的结果,没有什么不可以理解的。作者更没有正面描写战后政治运动对学校的巨大冲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