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书屋絮语

作者:澧 人

字体: 【


  本期《书屋》发表了一篇反思“封建主义”的文章。作者的学术观点系一家之言,供广大读者讨论辩驳之用。
  儒学为“封建主义”之代表。如何认识儒学,在今天的知识界见仁见智。有学者为了替儒学辨诬,将其分为原始儒学和被董仲舒等改造过的儒学,似乎原始儒学与专制统治无关。此种观点未见得周全,因为历代专制帝王以孔子而不是以其他人为护符,说明孔子的思想中确有为其所用的东西。他们并没有冤枉孔子。
  窃以为,儒学作为政治哲学,其内在缺陷几乎是致命的。因此,历史的真相是儒学作为外衣,总是难以掩盖政治的内在本质。孔子诛少正卯,董仲舒首劝汉武帝杀骨肉大臣,王阳明、曾国藩皆以奇用兵,杀人无算。此数儒者,其行为与平生学术皆大有乖离,正可证实其教儒学者,其法亦必申韩。虽然如此,从社会教化和个人修养来说,儒学之价值又不可抹杀。人生欲火旺烈,伤己伤人,多读一些儒家格言,对持盈保泰不无裨益。
  百年以降,文化保守主义者代不乏人。其中翘楚,如王国维、陈寅恪、钱穆等人有感于传统文化花果飘零,不胜其哀生失路之叹。他们对传统缅而怀之,敬而畏之,其人格精神至今灵光岿然。问题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中的多数人缺乏政治哲学之训练,而且对传统之优长作了放大的估计,因此又常被人所诟病。
  如今有关传统文化之讨论,常常流于意气之争。有些人基于历史的记忆,对尊孔读经十分反感,认为此举是“沉渣泛起”,必然妨碍政治进步,于是忍不住大张挞伐。由此可见文化与政治关系之密切。不难想见,随着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进步,不但市场经济将更有活力,而且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信自尊也会相应增强,许多文化讨论也可在心平气和的氛围中进行。否则,靠几个博士抵制“圣诞节”,靠地方政府恭祭炎黄二帝,恐怕都难挽传统文化之颓势。
  文化可以寄情,可以遣怀,照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可用来充谈资、助谈兴、增愉悦、尽余兴的东西所在多有。周作人说“二十四史”是好书,诚为行家之言。受传统文化之滋养,中国民间直到晚清也可见郁勃之文气。那时遗留下来的民居,单是门楣上的题字,如“香流修绠”、“五之别墅”、“诒厥孙谋”等就有悠长之滋味。而眼下,能将传统古籍读得文从字顺的大学生却越来越少,具有古典情怀的才子佳人也日见稀落。在此背景下,易中天、阎崇年、王立群诸先生的讲史便有了启蒙振衰之价值。
  “推寻衰柳枯兰意,刻画残山剩水情”。每读陈寅恪先生的诗,就不禁思接千载,感慨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