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书屋絮语

作者:邵水游

字体: 【


  鲁迅先生那声“救救孩子”孤独的呐喊,至今还在思想的上空回荡,余音袅袅。作为经典话语,不断被赋予新义,看来孩子的问题真是与时而同步,历久而弥新。这其实隐含着一种悖论:技术的昌明与教育的先进并没有带来问题的实质性解决,观于眼前,似乎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父母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天经地义。“子不教,父之过”,“身教重于言教”等都把父母推上很高的位置。然而现代商业社会的竞争浸透到各个层面,父母在承受着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压力之下,还要腾出手来教子,本身就不堪重负,至于更精细层面的家教,已被不充裕的时间和业已匮乏的精神挤到心力不济的角落。
  社会倾注下一代的用心昭昭若日,教育无处不在。各式学校齐备,幼稚园到中学大学层层相接,教师的素质在不断攀升,各种设施与设置非昔日可比;有教无类,业余教育覆盖城市山村;国家的教育投入,逐年递增,各种政策的出台都为孩子的成长让路,然经济增长的成果并没有在孩子教育上得到充分地体现,原有的价值体系与道德观念冲溃之后,社会教育场景可以说每况愈下,不忍细究。记得前年,承女儿老师抬举,我被请到学校为家长们谈心得体会,归纳起来说了四层意思,那就是高尚的品质,高尚的趣味,强健的体魄,恰当的分数,当时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响。我并没有由之而沾沾自喜,也知道所有大家的困惑,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家长们无辜,孩子们更无辜。在许多无奈之中,我对自己的女儿提出了最低要求,就是你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学会承担责任。问题是我们大人们是否能做到,整个社会是否能做到,如果没有,那么我们都该在孩子面前羞愧。
  我们都在与孩子共同成长,整个社会都如此。如果“救救孩子”这个命题现在还能成立,那么首先该救的是我们自己和整个社会。这非故作高论或矫情,而是事实。
  问题还在于各种“底线”被戳破之后,大家都茫然无措,方向不明,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社会、学校、父母有不可推御的责任。那么,一种强有力的精神引导来共同汇成向上的内驱力;荣耻观转化为全体遵循的准则,在是非上建立起强大的判断来影响孩子们的言行,显得尤为重要。“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其实就是要使整个社会明朗清晰起来,我们完全可以与孩子们一道生活在光明而干净的世界里,呈现出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