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为自己的心灵寻找一个家

作者:张宝明

字体: 【


  儿子就要过十三岁的生日了,这是他升入初中后的第一个生日。在此之前的十二个生日里,作为父亲的我都是以生日蛋糕、变形金刚、金戈铁马、坦克枪炮这些“形而下”的男孩嗜好作为礼物的。毕竟,平日忙于工作的我没有时间陪儿子做家家,一年一度的生日总要有个表示才是。
  今年的生日不同了,儿子不再是幼稚园的娃娃,也不是初谙人世的小学生,他已经走在了脱去稚嫩、转向成熟的人生驿站中。有时候,他那“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做法好不令我尴尬。这个时候,人家要生日礼物的说法也有改变,希望来得新鲜、高雅、上档次、有品位。不过,这也难不倒我,我很快想出了从“形而下”到“形而上”转型的绝招。读者千万不要被这两个晦涩的哲学词汇吓倒了。其实,这“形而下”到“形而上”转型不过是板着面孔说话而已,说穿了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型。换句话说,即是看得见、摸得着并可以直接享用的礼品与无形的、精神的却只能间接受益的礼品的区别。以我今年送给儿子的“人类文化正典”之一的《耶稣的故事》为例,虽然他已经以具体的形式——精美的图文并茂读本出现,但这可不是他以往生日在刺激、新奇抑或美味中度过所能体会到的。
  其实,送给儿子这样一个礼物多少有点给自己出难题的味道。至少他会问出个所以然来才能善罢甘休。有时候他发问,我不止是尴尬,更多的还有汗颜。果不其然,儿子单刀直入,首先发问的就是耶稣是谁?我回答说:“是上帝的儿子。”第二个问题便是:“有上帝吗?”我迟疑了一下说:“这个问题,你先看书,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儿子倒也不为难我,不过接下来还是有了自问自答的自我判断:“肯定是有的,没有父亲,儿子从哪里来?”说实在的,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更不是一两句话所能概括或解释的。正如策划出版者所说的:“正,纯一不杂;典,可以作为典范的重要书籍;人类文化正典,只有能够代表人类文化之源的经典著作,方能称为人类文化正典。”对囊括了人类有史以来智慧的正典之作而言,我对其中人物的解释完全可能是言不及义或者不着边际。也许,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大道无形”的原因。是的,大智慧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不过,儿子的自言自语还是让我这个做父亲的不能不做一个连我自己也不能满意的回答。以下是我那十分不合体的回答:上帝的有没有完全靠不同的心境和情境而定。说“上帝与我们同在”时,是说他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这是一个叫做无形的、理想的“彼岸”世界,如同你在几何里学到的,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里,上帝则生活在四维空间里,所以我们看不见他;说上帝不存在时,是说他不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我们生活的空间叫做“此岸”,是有形的、世俗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上帝在世俗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他只留存于我们人类心中。因此,上帝的存在是靠我们人类用心去感知的。为什么我们要用心去感知在这个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的圣灵呢?我们看不见上帝,但上帝却能对人类灵魂深处的幽暗、卑鄙、自私等缺陷一览无余。也正是这个原因,他让他的儿子耶稣来到人间传播爱的福音。当我们人类怀着一颗圣洁的心灵去朝圣时,在上帝的俯视中,人类就能在自我的感悟、忏悔之中获得自我的拯救。上帝拯救的是人类的心灵,人类的心灵在上帝圣洁的道德律令中点燃真善美的光辉。无视上帝的人,上帝也会无视他。我们的思想与行动只有在与上帝的互动中得以升华。
  自圣诞以来,我们人类一直以各种形式言说着上帝的存在或乌有。或许,儿子暂时还不能理解我所谓的上帝。但是还要将深奥的耶稣故事的寓意讲完:我既喜欢上帝又厌恶上帝。我喜欢的是“彼岸”那澄明、圣洁、无瑕的上帝,我厌恶的是“此岸”龌龊、卑劣、鄙陋的上帝。对前一个上帝的全知全能,我有一种由衷的朝圣冲动;对后一个无知愚蠢却自诩无所不知、勒令人类朝拜的上帝,我有一种本能的抗拒。我们可以无穷尽地接近上帝,但却永远不能企及。或许,康德的这句话可以帮助我理解此刻的心态:“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惊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这也是我一直想儿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慢慢领悟的人生真谛。
  这是我面对儿子的提问而进行的蹩脚的解释。尽管如此,面对那灿烂的星空,我有一千种感动,有一万种冲动。最后,就让我在这强烈的动感中重复标题中的送给儿子生日的那句心灵祝福:为自己的心灵寻找一个可以寄托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