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吴稚晖:“异日上东京”

作者:张家康

字体: 【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袭击沈阳,并向东北大举进攻。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可是,此时集党政军于一身的蒋介石却远在南昌,亲自指挥“剿共”战争。面对山河破碎,国家危亡的危急时刻,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忧心如焚,焦虑万分,立即和于右任、戴季陶、丁惟汾、朱培德联名给蒋介石发去急电,催促其速回南京,商讨相应的紧急对策。
  当日下午,蒋介石便回到南京。据程思远主编《中国国民党百年风云录》所述,此时,蒋介石公开表示,无意武力抵抗,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调解中日之间的武装冲突。由此,东北军撤去藩篱,日军长驱直入,致使东北全境沦入敌手。
  吴稚晖对“不抵抗主义”极为反感,可是,细究起来,其始作俑者乃是“党国”领袖蒋介石。于是,只得三缄其口,寡言少语。
  一位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一情景,并在一篇报道中称:“党国先进吴稚晖先生,以元老之资格,在平时颇多言论,述及党国大计。而各方对其言论,尤多钦敬。迄今辽案勃发,吴先生沉默寡言者三月。”
  此时,全国已兴起抗日救亡运动,尤其是各高等学校的爱国学生,更是奋勇争先,走在斗争的前列。他们派出代表来到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要求政府派兵抗日,收复东北失地。国民政府的推诿敷衍,使爱国学生群情激愤,他们拥至国民党党部,相继殴打了几名国民党元老,后又放火焚烧国民党《中央日报》。这下可闯了大祸,国民党竟将手无寸铁的学生逮捕入狱,此事立即在全国掀起波浪。
  吴稚晖得知这一消息,焦急万分,他理解学生的爱国热情,不同意对学生实行监禁。他和于右任相商,如果当局不释放被捕学生,他们将在中央党部前长跪不起。正是在各方的强大压力下,被捕学生才被安然释放。
  日军占领东北后,其侵略野心日益膨胀,1932年1月28日,又在上海挑起侵略的战火,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是为著名的“一·二八”抗战。此时,吴稚晖就在上海,耳闻目睹日军的血腥暴行和十九路军的英勇精神。他于事变后二日便给汪精卫、蒋介石拍去电报,批评妥协退让的态度,指出日军的嚣张气势,“已力破我等欲保留原气及实力之迷梦”。2月11日,他又给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拍去电报,重新阐述自己的抗日主张:
  
  假令当日十九路军不抵抗,立即远撤。必与东三省之作为无以异……各国因其凶妄,暂冷静旁观,决不愿以作战助我。而且视日人竟能轻便而扩大租界,远摈华军,未尝不相对赞同……调停之事,亦如国联开会,聊表假面而已……故东省不抵抗,至今五阅月,仍如已亡局势。……宜北自东省,南至闵、粤,幡然自卫。
  
  他的态度非常明确,国民政府在对日侵略的问题上,再也不能执迷不悟,一味退让,应该改弦更张,奋力抵抗,甚至要“沿江沿海之城邑,预备糜烂”,因为,“情势已如此,我等若欲苟安,而人不许我”。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起芦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11月,吴稚晖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临行前,他在“六亩园”寓所内徜徉许久,望着庭园内的花草树木、假山曲径,那种别离愤恨之情,涌动于肺腑之间,于是,提笔赋诗于壁上:
  
  国破山河在,人存国必兴。
  倭奴休猖獗,异日上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