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胡适与齐白石

作者:苏育生

字体: 【


  胡适与齐白石的交往,在胡适的日记中几乎没有记载,主要体现在胡适为齐白石撰写的《齐白石年谱》之中。据胡适在序中说,齐白石曾经给他说过请他作传记,1946年秋的一天,齐白石亲自带着一包材料到他家里,让他作为写传记的参考。就这样胡适答应了白石老人的要求,开始认真阅读材料,准备为齐白石写传记。
  齐白石生于1863年,胡适生于1901年,他比胡适整整大三十八岁。这一年,齐白石已经八十三岁了,他在诗书画印各方面都有极高造诣,特别是他在绘画上独创的红花墨叶的两色花卉与浓淡几笔的蟹和虾的大写意画法,尤为世人所倾倒。而且他自己还写有《白石自状略》、《白石诗草自叙》等传记类作品。那么,齐白石为什么要屈尊请比他小三十八岁的胡适写自己的传记呢?这一方面说明齐白石人品极高,从不倚老卖老,非常看重胡适的道德文章;另外从胡适这方面看,他确实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他在提倡写传记史学方面功莫大焉。胡适不仅自己带头写传记,而且还劝人写传记,他说过:“我在这几十年中,因为深深的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所以到处劝我的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替将来的史家留下一点史料”。他写的传记《四十自述》、《李超传》、《章实斋先生年谱》等,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作品。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齐白石才真心地请胡适为自己写传记。而作为胡适呢,也乐于为齐白石写传记,因为他非常喜欢这位单纯而可爱的老人,何况又是一位在绘画领域开一代新画风并享有盛誉的大艺术家。
  胡适是一位长期受过严格史学训练的大学者,他曾说过写传记史学的人,就像“但用大刀阔斧的人也须要拿得起绣花针的本领”。意思是写传记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要熟悉与传主有关的时代背景和文献资料,又要掌握传主及与其相关的人和事的详细材料,特别是对这些材料要进行严谨的考证和辨伪工作,这样才能写出经得起考验的好传记作品。他正是用这种原则给齐白石写传记。他认真阅读齐白石给他的所有材料,特别对《白石自状略》的几个小有不同的本子(包括初稿本、初稿抄本、初稿修改后印本、写定最后本等)反复进行订正,又参照其他如《白石诗草自叙》、《齐璜母亲周太君身世》等材料进行考证。在阅读过程中,他非常喜欢白石老人的文章,特别是记叙他的祖母、母亲、妻子以及他自己经历的文字,认为“都是朴素真实的传记文字,朴实的真美最有力量,最能感动人”。赞扬“他的散文记事,用的字,造的句,往往是旧式古文骈文的作者不敢做或不能做的”。因而开始他想按有年月可考的事实分年编排,完全用白石老人自己的话作材料,题目就叫《齐白石自述编年》。后来经过仔细对照和考证,感到白石老人的某些材料前后有差别,有的记忆有误,有的失之过简,还需要一定的订正、补充和说明。于是,胡适经过反复斟酌,最后确定编成一部《齐白石年谱》。
  在研究齐白石生平过程中,胡适发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几个材料记载的年龄不一样,使年谱无法顺利地编下去。他作为基本依据的《白石自状略》,是齐白石1940年八十岁时写的,据此往前推,白石老人应当生于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但据同是他写的《齐璜母亲周太君身世》等材料,却明确地说生于1863年(同治二年),这样在年龄上就相差了二年。到底是哪一个对呢?胡适一贯主张实地考察,应该问问白石老人自己。他不便直接当面问,只好托人婉转地探问,结果得到的答复却十分含糊。他感到这里面肯定有什么难言之隐,但不弄清楚这个年谱就不好作,于是请他的朋友黎锦熙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原来黎家与齐家都是湖南湘潭人,两家有六七十年的亲切交谊,他与白石老人也从小相识。经过黎锦熙的查询,最终弄清楚了白石老人的生年应当是1863年。那么,白石老人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年龄说大两岁呢?这里面确实有个被胡适认定的“小秘密”。原来在白石老人七十五岁那年,长沙有个叫舒贻上的曾为他算过命,说他这一年“脱丙运交辰运,美中不足”。他听信了这话,就在舒贻上为自己写的命册中批记云:“宜用瞒天过海法:今年七十五,可口称七十七,作为逃过七十五一关矣。”就这样,白石老人从此将自己的实际年龄说大了两岁。胡适对订正这个问题很自信,他说:“这一点弄明白了,年谱的纪年才可以全部改正。老人变的戏法能够‘瞒天’,终究瞒不过历史考证方法。”白石老人玩的“瞒天过海”法,虽是旧时代的迷信思想的反映,但也透出老人的一种单纯和可爱。
  胡适在年谱中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白石老人“五出五归”的具体时间和地方。《白石诗草自叙》说:“壬寅年,吾年四十,始远游。至己酉,五出五归,身行半天下。”但由于相隔久远,记忆模糊,有些具体时间和地方说不清楚,与其他材料常有互相矛盾的地方。胡适经过认真考证,认为白石老人“五出五归”的具体时间和地方是:第一次是在1902年(壬寅)底,四十岁,由家乡到西安再到北京,第二年5月经上海回湖南。第二次在1904年春,到江西,游庐山、南昌等地,秋天还乡。第三次在1905年,到广西游桂林、阳朔等地。第四次在1906年,游广东,冬天回乡后,又于次年春再到广东钦州,至冬天还家。第五次在1908年,先到广东,次年(己酉)到上海,游苏州、南京等地,至秋天回湖南。胡适说,自壬寅至己酉(1902—1909年),白石老人游览佳山水有六大处,包括陕西、北京、江西、广西、广东、江苏。这“五出五归”,对齐白石的一生关系甚大,是他第一次离开湖南家乡这块小天地,得以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广泛地结交各地的诗朋画友,大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给他画风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黎锦熙说过,白石的画原来以工笔为主,草虫早就传神。他四十岁,作远游,渐变作风,才走上大写意的花卉翎毛一派。
  胡适主张写年谱不仅要记载谱主的一生事迹,而且特别要着重“写出他的学问思想的历史”。齐白石是大画家,同时诗书篆刻也有极高的成就,所以在年谱中这些方面分量很重,借以突出他作为艺术大师的治学和发展道路。从年谱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他八岁时,“性喜画,以习字之纸裁半张画渔翁起”。十二岁,转学木工,“以松油柴火为灯习画,凡十余年”,“得见《芥子园画册》,甚爱之,遂一一摩绘”。十六岁,从周之美学雕画木工,“矜炫雕镂,无不刻画入神”。二十七岁,“慕胡沁园、陈少蕃二先生为一方风雅正人君子,事为师,学诗画”。三十四岁,始讲求篆刻之学,从此锲而不舍。三十七岁,见王湘绮,拜门作弟子学诗,特别是远游以后,“益知做诗之难,多行路,还须多读书”;“熟读唐宋诗,不能一刻去手,如渴不能离饮,饥不能离食”。五十岁以后,友人陈师曾认为他的画过于冷逸,能赏识的人不多,劝其改变画风,从此他“独创红花墨叶的两色花卉与浓淡几笔的蟹和虾”一派。八十岁以后,他坚守“画吾自画”,曾在一篇短文中说,“画家不要[以]能诵古人姓名多为学识,不要[以]善道今人短处为己长。总而言之,要我行我道,下笔要我有我法。虽不得人欢誉,亦可得人诽骂,自不凡庸”。……齐白石正是依靠其刻苦磨炼孜孜以求的苦功,转益多师虚心求教的态度,注重变法而又坚持我行我道的精神,才能从一个木匠出身的画师,一跃而成为近代艺术界的巨擘,在绘画方面有独特造诣和贡献的艺术大师。
  与此相联系的,胡适在年谱中还记载了和齐白石关系甚大的很多人和事。譬如他的祖母周太君,在他幼年放牛时,特意给他佩带一铜铃,以祓除不祥:“日夕闻铃声渐近,知牧儿将归,倚门人方入厨晚炊。”雕花木工周之美,齐白石拜他为师时年已三十八岁,没有孩子,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给他传授雕花工艺。他死后,齐白石曾撰《大匠墓志》,以示纪念。胡沁园和陈少蕃都是他家乡的文人雅士,他二十七岁时从他俩学诗画。胡沁园很喜欢他的画,就把自己家所藏的名人手迹拿出来,让他“日与观摩”。他还把陈少蕃介绍给他,对他说:“《三字经》云: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你正当年龄,就跟陈老师开始读书吧。”陈少蕃许诺不收学俸钱,每天点教《唐诗三百首》。晚年齐白石写有《往事示儿辈》诗:“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以记其事。胡沁园死后,他写有《哭沁园师》绝句十四首,以示纪念。其中一首云:“学书乖忌能精骂,作画新奇便誉词。唯有莫年恩并厚,半为知己半为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