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岳飞、于谦两少保冤狱及其平反

作者:鸣 弓

字体: 【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袁枚此诗告诉我们:人文景观为秀美河山增添历史底蕴,二者相得益彰,更加令人神往。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因为长眠着岳飞、于谦两位英雄,才使它成为明末民族英雄张煌言最为心仪的安魂之所: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张煌言以诗言志,希望自己死后能葬于杭州西湖之滨,与他心目中的偶像岳飞、于谦比邻而眠。张煌言以身殉国后,被葬于杭州南屏山北麓荔子峰下。后人将岳飞、于谦、张煌言并称为“西湖三杰”,三位忠臣的英灵为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平添了一抹金戈铁马之色。
  古代帝王,无论是明于治道励精图治的,还是昏庸腐化恣情声色的,在讲政治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他们要求臣民的,第一是忠,第二是忠,第三还是忠。历代王朝对已故名臣追赠谥号用字,首选的便是“忠”,“文忠”如颜真卿、欧阳修、苏轼、张居正、林则徐、李鸿章等;“忠武”则有诸葛亮、郭子仪、岳飞等,“忠肃”则有于谦等。既然“忠”是臣民的最高道德准则,那么,身体力行这一准则,“为国尽忠”的忠臣就理所当然该受到“国家”亦即皇帝的表彰奖励信任重用了;然而,事实却往往与此相反,忠臣常常不得善报。就说备受张煌言推崇、为西湖增添爱国主义政治意蕴的岳飞和于谦这不同时代的两位少保,堪称忠臣楷模,最终却被皇帝老官视为心腹之患,必欲除之而后快。两位少保以忠获罪,成了政治冤案的受害者,他们的最大过错恰恰是忠得太实诚太认真,不懂得揣摩人主心思,灵活运用,投其所好,也不善观测政治风向,权衡个人得失。“忠臣不得好报”,这实在是一个悖论。两位少保的冤案虽然后来被平反了,但那只能叫“迟到的正义”,现代法理有云:迟到的正义对当事人来说已无所谓正义了。不过,这两大冤案及其平反经过,作为古镜,毕竟可供后人鉴而戒之,有所思悟的。
  
  一、岳飞冤案及其平反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他出身贫寒,二十岁应募为“敢战士”,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绍兴十年(1140)他统率岳家军大破金兵于郾城,进军朱仙镇,准备渡河收复中原失地,却被皇帝召回。岳飞痛饮黄龙的壮志豪情、尽忠报国的满腔热血,遇上朝廷维持现状、偏安一隅的大政利器,将军的血注定要流在皇帝苟安保位的政坛上,而不是恢复故土、迎还二圣的战场上。罪名,说白了就是岳飞不懂得在政治上和皇帝保持一致,你心心念念要迎还二圣,心目中还有没有“今上”?那两位回朝了,把赵构往哪放?让他再去做康王,那不啻要他的命吗?这个很自私也很政治化的理由,却又不便昭告世人,于是就只有拿“莫须有”这一模糊词语来应付舆论了。
  中国历来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迫害忠良的事,其罪大都记在一个或者几个奸臣头上。奸臣诚然可恶,可没有皇帝默许和怂恿,哪个奸臣吃了豹子胆,敢拿国家鼎臣的性命去赌一把?南宋时,有个编修叫胡铨,愤然上书,反对议和并请杀秦桧。秦桧当时正权势炙手可热,胡铨如此冒犯,秦桧肯定是恨得直咬牙,即使这样,他也不敢处死胡铨,而只能将其贬谪出京,去广州做地方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秦桧,连一个编修官胡铨都不敢随意杀害,怎么敢杀害战功赫赫、权位显贵远在胡铨之上的岳飞呢?如果高宗不允许,秦桧敢出手吗?要之,谋害岳飞的幕后元凶正是宋高宗自己,秦桧不过是一高级帮凶耳。有史为证:《宋史·高宗本纪》:“癸巳,赐岳飞死于大理寺,斩其子云及张宪于市,家属徙广南,官属于鹏等论罪有差。”《宋史·奸臣传》:“赐[飞]死狱中。”君臣二人纪传中,明白无误地写着“赐死”,赐死大臣的权力当然属于皇帝也只能属于皇帝,而不可能“下放”给宰相。《宋史》作者连呼“呜呼冤哉!呜呼冤哉!”替岳飞呜冤,称“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实在是一语中的春秋笔法。赵构为了保皇位,可以忍心放弃中原故土,更不想迎回做了俘虏的前两任皇帝,所以就要残忍杀害岳飞,因为岳飞是赵皇帝执行既定国策的重大障碍。“忍杀岳飞”,《宋史》白纸黑字明明把账记在赵构的头上,可是当时以及其后的“保皇”史学家总是极力为赵皇帝开脱,硬是把罪责全推给秦桧,包括我先读过后来又教过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皆因袭这一旧说。慧眼独具,能廓清历史迷雾,看到本质的是明代书画大家文征明,其《满江红》词曰: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依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高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端、堪恨又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文征明的观点和宋史“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的结论完全一致,也符合真实的历史。之所以具备如此卓绝的史识,我想,或许和他参与编修明武宗实录的阅历有关吧,了解内幕之黑,以今比古可想而知。
  底下我们看看冤狱平反的经过。“三字狱”的实际制造人赵构坐了三十六年龙椅后,厌倦了皇帝生活,遂禅位于太子赵昚,自己当太上皇去了。孝宗赵昚虽非赵构亲生,毕竟也是养子,更重要的是皇帝宝座那可是赵构让他坐上去的,论情论理,他都应该对前任皇帝感恩不尽的。孝宗也的确对太上皇礼敬有加,五日一朝,生话关照更是不在话下。但有一件事,新任皇帝却硬是没给太上皇留面子,那就是平反岳飞冤案,而且几乎是以迅雷的速度付诸实施。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十一日,原最高领导、冤案制造者离开了宝座,孝宗正式受禅。七月十三日,新任皇帝的“第一把火”点燃——下诏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为不让太上皇过于难堪,也为避免可能遇到的某些阻力,孝宗特别声称平反岳飞冤狱是仰承太上皇圣意的。这一来,让赵构纵使心里不愿意也不好再说计么。孝宗原诏如下:
  
  故岳飞起自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不自矜夸,余烈遗风,于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同年十月,孝宗又发布第二道平反诏书,正式追复岳飞的少保、节度使等官职,对岳飞的人品事迹更是褒扬备至。其诏略谓:
  
  故前少保岳飞,拔自偏裨,骤当方面。志略不专于古法,沉雄殆得于天资。事上以忠,至无嫌于辰告;行师有律,几不犯于秋毫。外摧孔炽之狂胡,内剪方张之剧盗,名之难掩,众所共闻……嗟夫!闻李牧之为人,殆将抚髀;阙西平而不录,敢缓旌贤。如其有知,可以无憾!可特追复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实封二千六百户。
  
  同年十二月,敕以一品隆礼,改葬岳飞骨殖于临安府西湖栖霞岭之阴(即今所见杭州西湖畔之岳王墓),并赐钱百万。岳飞长子岳云复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岳飞妻李氏复封楚国夫人。当时李氏与次子雷、三子霖等流放岭南,均获生还,并岳家其他后裔均访寻录用,并授官爵。后来又为岳飞敕建庙于鄂州,赐号忠烈。淳熙六年(1179),追谥武穆。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再追封为鄂王。宋朝给岳飞平反的时间,从初步昭雪到发还田宅,从复官改葬到赐谥追封,直至追封三代,全程历时四十九年。
  
  二、于谦冤案及其平反
  
  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岳飞蒙冤三百年后,明朝于谦的冤案惊现于历史舞台,而且与岳案颇多相似之处:同样是在与北方异族交战,决定国家命运的非常时期;同样面临要不要迎回被俘虏的太上皇的艰难选择;同样是有功于国家,却背着“谋反”罪名被杀害;同样是在制造冤案的最高权势人物离开权力后迅速得到平反。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