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闲情赋》不是“白玉微瑕”

作者:邵逸青

字体: 【


  一位突出的文化先锋经常有这样一种趋势:作品同本人一样,往往超越当时社会所能接受的艺术标准。比如,贝多芬在写作他的弦乐四重奏作品十八号的时候,有意识地打破了当时默认的常规原则,在作品中运用了平行减五度。对当时的人来说,这么做不合作曲法则,是一种噪音。但是,以后的作曲家和音乐家都认为这不是噪音,而是天才的表现。在中国文学中,陶渊明作品的风格和内容,如同贝多芬那样,与众不同并超越了时代。同时代人瞧不起他所谓的“土里土气”(rustic)的文笔,因为太简单化。可是宋朝的诗人,如苏轼,却赞美他这种真实、朴素的风格〔1〕。另外,陶渊明所写的《闲情赋》,一向是文学家们探讨的难题,因为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几乎没有一篇提到爱情的。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并不喜欢这篇文章,甚至觉得《闲情赋》是“白玉微瑕”〔2〕。然而,我认为《闲情赋》并不是陶渊明作品的意外,而是《陶渊明集》中一篇不可或缺的文章。因为它体现出了陶渊明对世俗的迷情和内争,并且跟他后来写的《归去来辞》,在语言和意义两方面都密切相关。《归去来辞》对回归田园的义无反顾之言,是从《闲情赋》中的心灵挣扎陶冶出来的。
  陶潜,字渊明,在世的时候仅仅被视为一个隐士而已,可去世以后,他作品的名声随着历史的变迁愈来愈大〔3〕。他生活的背景影响了他所写的作品:“陶渊明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之一,当时的农民尤其面临着生存的问题。从东晋建立伊始,政府的存在便依赖豪门贵族的势力,而且当时的起义给社会带来混乱和痛苦”〔4〕。如果参考《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两篇文章所描写的理想社会,读者可以猜测陶渊明有意用委婉的修辞方法来隐藏他的真意。《诗》的第一句:“嬴时乱天纪,贤者避其世。”〔5〕提到秦时战争带来的混乱使有道德的人纷纷躲避起来。这种“以秦谈晋”的修辞方法,是陶渊明文笔的特点之一。另外,陶渊明在文章中也会用酒来掩盖真实的想法。这种修辞方法可以视为一种面具:“以酒谈政。”〔6〕由此可见,陶渊明在文章中常常用一件事情来谈更深的问题。
  以这种思路来看《闲情赋》,也许可以揭露“情”在这篇文章中的意义。萧统批评《闲情赋》是“白玉微瑕”,可实际上其他文学家原谅了陶潜的“情”字。苏轼认为陶潜对美女的描写“好色而不淫”。鲁迅也曾经对该文章的“自白性”鼓掌〔7〕。可是无论是萧统的批评还是苏轼、鲁迅的称赞,文人一向看文章中的美女就是美女,而且“闲情”就是“防闲爱情”〔8〕。在这方面,《闲情赋》仍有待更深的分析。
  
  《闲情赋》“十愿”有不同的情感层次
  
  在《闲情赋》中,陶渊明写出他的“十愿”,就是用十个例子来探讨他的感情:
  
  愿在衣而为领……愿在裳而为带……愿在发而为泽……愿在眉而为黛……愿在莞而为席……愿在丝而为履……愿在昼而为影……愿在夜而为烛……愿在竹而为扇……愿在木而为桐。〔9〕
  
  前四愿都直接跟美女的身体有关。作者愿作为美女的衣服和化妆品几个例子,也许是造成萧统反感的原因,认为陶渊明迷恋美色。如“束窈窕之纤身”这类的句子,重视身体上的接触。可是领、带、泽、黛、席、履、影、烛、扇、桐之中,后面六愿跟肉体上的接触毫无关系,反而表达出作者更高尚的向往,也给“美女”赋予更广义的象征意义。比如作者愿成为美女的席子这一例,就是想成为美女的一种精神支柱:“安弱体于三秋。”这是因为在真实的生活中,陶潜就有这种“弱体难安”的忧虑。陶潜在《归去来辞》序中提到了这方面的忧愁:“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10〕由此可见,“弱体难安”之忧,也说明这个“美女”也许不只是一个单独的个人,而是一个广义的象征,而陶潜的感情也许不只是“爱”情,而是一种广义的“情”。
  另外,作为她的鞋子和影子的两个愿望,也就是希望可以跟她形影不离,“常依行而西东”。作为别人的支柱和跟别人接触并不带好色之义,反而使读者感觉到作者真正地在乎他的对象。最后两个愿望,即作为扇子和做琴的木头,使读者了解到作者真正向往的,是一种有道德的交流。陶潜以音乐为尾声,就是强调他重视高尚的情操。“十愿”所包括的感情,不仅仅是爱情。
  陶潜在《闲情赋》序中描写了前人的“情赋”的特点:“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11〕读者了解到陶渊明文中有隐喻的特点后,可以怀疑此赋中的对象也许代表着另外一种含义。第一段中赞美着美女:“齐幽兰以争芬”一句让读者联想到威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表倾城之艳色”一句甚至有古希腊神话中的海伦的味道〔12〕。可是,从“十愿”可以看出来,陶渊明只是在前面四个愿望里提到跟美女有直接关系的情景。剩下的交流变得越来越淡雅,从作为一个人的支柱,一直到说想作为一个人的扇子和琴。这位美女的身份不清楚,也许我们可以从陶渊明喜欢“以酒谈政”这种分析方法来猜测:这位美女可能不是《闲情赋》中的最重要部分。从十个愿望来看,陶渊明更重视帮助别人,跟别人交流,也重视音乐这种高尚的交流方式。
  
  《闲情赋》与《归去来辞》的承接与照应
  
  此外,纵观陶渊明的作品,《闲情赋》一文就思想内容而言与陶渊明其余的作品也是紧密相关的,这一点突出地反映在了该文与《归去来辞》一文的承接上。在《闲情赋》的第三段中,陶潜决定放弃爱情,回归田园。里面描写他的心情特别迷惘、迷茫,好像在大沙漠里没有水,没有出路,最后他决定把这些感情扔掉。在这篇文章中,爱“契契以苦心”给作者带来的忧愁和痛苦胜于快乐〔13〕。这中间盲目的情、色也好(“在衣而为领”),高尚的情感也好(“在木而为桐”),都让作者“拥劳情而罔诉”,不知所措〔14〕。这种独愁和失落(“独悁想以空寻”),也不能给作者任何满足感。在这一段描写中,陶渊明决定回归田园,引用《诗经》、《论语》、《楚辞》中的象征。比如,作者决定把自己藏起来,以大自然为保障:“翳青松之余阴。”在这里,作者所提出的青松,有道德高尚的含义。以青松代表君子,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孔子就说过,青松是一种强壮的、令人尊重的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5〕左芬也在她的赋里把自己比喻成青松,为了表示出她的高尚品德:“若君子之顺时。又似乎真人之抗贞。赤松游其下而得道。”〔16〕由此可见,青松在陶渊明的前后都赋有高尚的含义,而作者如果要把自己藏在青松的树荫之下,那么我们可以猜测,作者的放弃爱情,是在追求更高的道德。但是,第三段中,大自然也不完全是道德高尚的象征,也不完全是提供安慰的源泉。大自然也是作者感叹的对象:“瞻夕阳而流叹。”在这中间,关于田园的描写与《归去来辞》有对比,也有回应。比如说,在《闲情赋》中“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17〕所表达的意思,是作者为太阳落山而哀悼,可是在《归去来辞》中,作者反而把夕阳写得很正面:“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18〕这里陶渊明的天才显露出来了。他在两篇辞赋里用同一样的情景:月亮出来,太阳落山,鸟归巢,来表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在《闲情赋》里,太阳落山是一种负面的情景,因为日头“没”,鸟归巢,也是孤独的,是孤独的声音和意象。最后的一句“兽索偶”,指的是别的动物同作者一样也找不到伴儿,孤独而不还。《归去来辞》中同样的描写,却可以用来表达积极、热烈的情感态度。云从山间出来,鸟飞累了而归巢,反而表达出一种舒服的安慰。同样,太阳模模糊糊的,看不清“将入”,作者就抚摸着青松。这里我们又见到青松,道德高尚,给隐士以安慰的一个东西。由此可见,陶渊明在两篇辞赋中,以同样的景物来抒情,正可以说明:《归去来辞》是《闲情赋》的一个比较对象,也是它的回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