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赫鲁晓夫在中国

作者:佚名

字体: 【


  俄文本《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出版
  
  2006年岁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了一部“压岁”大餐,这就是俄国“莫斯科新闻”信息公司1999年版俄文本《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的出版。全书精装三厚册,两百万字,定价一百九十八元,称得上是2006年度出版界唱大轴戏的巨著了。虽然2007年已经过去,至今尚未见到报刊(包括某些专业的读书报)上有什么关于这部书的出版报道或评价文章,京、沪、穗三地个别知名书店每周发布的图书销售排行榜上也没有这部书的书名出现。但我认为,这种冷落只是表面现象,并不影响此书内容的史料价值与读者的阅读期待。我两次去一家书店,第一次时买到这部书,很高兴。隔了不到一个月,再去这家书店,新书架上已无此书。营业员说,书价虽然高了一些,但很好销,卖光了。这似乎传递一个信息,赫鲁晓夫的名字在中国虽已消失多年,一生功过难以评说,但其人其事其书仍有足够的魅力,吸引人们的回忆与思考。中国人并没有完全忘记掉他的名字,至少在经历过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一个接一个政治运动的人们中间,都还记得他的名字和事迹。
  这部俄文本回忆录的编辑整理者就是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由儿子来编写父亲的口述录音与文字资料,其完整性、忠实性与亲切性,肯定比隔一层的外人要胜一筹,所以本书中文译者称之为“迄今为止最完备、最权威的版本”;又说“把赫鲁晓夫回忆录介绍到中国,将有助于广大读者认识和了解一个真实的赫鲁晓夫、一个真实的苏联和一段真实的历史”。本书中译者共五人,领头人署名述弢,中译本书前的《译者序》应该就是他执笔的。序文最后说:“将赫鲁晓夫回忆录完完整整、原原本本地介绍过来,译者有志于此久矣……眼看多年的愿望即将成为现实,岂不快哉。”这话说得很实在,一桩夙愿终偿的快乐之情溢于笔端。
  述弢以前曾翻译《赫鲁晓夫下台内幕及其晚年生活》一书,那也是小赫鲁晓夫写的,1994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那时对于正面写赫鲁晓夫的书,还属于时松时紧状态,此书出版不久,就传出收回的风声。我是在上海新华书店一家小分店里买到该店存的最后一本。几年之后,述弢在《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4月12日一期上登出《赫鲁晓夫之死》一文,就是根据此书所写,备述这位一世之雄身后的寂寞凄凉及世态的势利冷酷。
  最近从褚钰泉主编的“杂志书”《悦读MOOK》第四卷,我又看到述弢写的《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出台的前前后后》一文,透露这份“秘密报告”在中国的传播经过,“1957年那个不平凡的夏天,几个胆大的年轻学子设法搞到‘秘密报告’的英文稿,请人译成中文,并自行印刷。他们为此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文章没有透露他说的“沉重代价”是什么,他自己是不是“年轻学子”之一,但同样可证实述弢是关注此事的有心人。
  这部“全译本”所以称之为“全”,除了是俄文本的“完完全全”,还可理解为相对于我们国内以前出版过的从英文本翻译过来的中译本而言是完整的。以前一共有三种:
  第一种,三联书店1975年出版,节译本,删去有关中国一章。此书“文革”期间出版,供大批判及“反面教材”之用,所据为美国利特尔—布朗出版公司1974年编译出版的英文本。
  第二种,东方出版社(即人民出版社副牌)1988年2月出版,内部发行,亦称“全译本”,补译了三联版删去的《毛泽东和分裂》一章,又以“秘密报告”全文作为附录。译者署张岱云等五人。译文所据为英国安德烈·多伊奇出版公司1971年出英文本。
  第三种,《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东方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内部发行,亦称“全译本”,补译了“中国”一章。全书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市政协编译组译,章嘉琳、寿进文校。所据为美国利特尔—布朗出版公司1974年版英文本。
  以上三种中译本,第一种三联删节本可不论,第二、三种东方“全译本”与俄文本的全译本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述弢在俄文本的《译者序》中指出:“遗憾的是,两本书(即指上述第二、三种东方版)都是根据美国利特尔·布劳恩公司1971年和1974年的英译本译出,而英译本中材料被大大压缩,有关战争的部分几乎悉被删去,只留下个别片段。有关农业住宅建筑的章节也做了删节,爱德华·克伦克肖(指英文本主编)还在每章前面加上简短的导言,这就很难说是原汁原味的赫鲁晓夫回忆录了。”俄文本与英文本内容的繁简,从现在俄文中译本与英文中译本的字数差距也可以比较出来:俄文中译本为两百万字左右,而英文中译本正续两本加起来不过九十万字左右,不及俄文中译本的一半。俄文本是赫鲁晓夫回忆录的繁本,英文本则可称为简本。
  有没有可能,这个英文本是西方出于反苏的目的而编造出来的呢?现在有了述弢所做俄文本与英文本的内容、章节比照,知道两个本子只有繁简的不同,而共有的内容并无差异,这个所谓编造的问题已不复存在。但在当年还没有俄文本的时候,苏联官方就是拿这个问题来振振有辞地说理的。
  1970年,刚一传出赫鲁晓夫回忆录英文本将在西方出版的消息后,立即招来了苏联官方的矢口否认、严厉谴责,同时还发表了虽已下台但尚健在的赫鲁晓夫本人的声明。其实关于赫鲁晓夫报告或文稿外传真伪的争论,这已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1956年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在西方首先发表,引起轩然大波,害得刚上台不久的赫鲁晓夫忙不迭地在报刊上和各种外交场合予以否认。但最后大家知道这个报告完全真实,就再不相信他们的什么辟谣和声明了。有了这第一次的教训,人们学到了一条经验:越是苏联官方要大家相信的,越是不可相信。这一次时隔十四年,他们又说西方出版的赫鲁晓夫回忆录是伪造的虚构的,人们反而相信它的确是赫鲁晓夫本人的真实口述,勿庸怀疑的了。
  但是,中国读者知道这个情况,还要再过十八年,一直到1988年,东方出版社为《赫鲁晓夫回忆录》写的《出版说明》中方得略知端倪:
  
  1970年底和1971年初,美国时代出版公司和英国安德烈·多伊奇出版公司分别出版了内容相同的题为《赫鲁晓夫回忆录》的书。该书出版以前,西方通讯社纷纷报道出版这本回忆录的消息。苏联塔斯社于1970年11月16日立即发表了一个所谓“赫鲁晓夫声明”:“我从来没有把任何回忆录或回忆录性质的材料交给过任何人”,“这一切纯属虚构”。英国出版商安德烈·多伊奇马上反驳说:“我们所拥有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性文件。我们完全相信它的真实性。”于是,这部《赫鲁晓夫回忆录》很快在西方风行,引起世界性的关注和评论。这绝不是偶然的。
  
  
  这段说明文字虽短,却为长期两耳不闻域外事的中国读者释放两条内涵丰富的信息:一、关于十多年前在西方出版的这部英文本《赫鲁晓夫回忆录》,东西方曾有过一场真伪之争。二、现在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的中国主流舆论,虽不明确表示站在哪一边,但承认这部书稿的真实性,提供了苏联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资料。这两条信息却也为中国读者带出了一个新问题:塔斯社所发表的赫鲁晓夫声明,这个赫鲁晓夫已不是1956年做“秘密报告”时的苏共第—书记,而是一个早已下台领取特定养老金的退休公民了;如果这个声明真是他本人签署发表的,为什么他会跟从官方来反对自己的回忆录呢?这不能不是一个谜。这个谜,现在由这部俄文本回忆录第二卷的一个附录解开了。这个附录是一份标明“绝密”的1970年赫鲁晓夫在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受审的速记记录。在长达十四页中译的这份解密档案中,充分显示了一个貌似强大的封闭帝国,其统治集团碰上一点真相泄露时内心的虚弱与恐惧。它只能依靠手中掌握的统治权力,胁迫这位已无任何反抗能力的失势老人接受“党性”原则,在一份违背本人意愿的“声明”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份受审记录极值一读。记录正文前引有两句题词:“我准备上十字架,你们拿着钉子和斧头吧!”这里摘录几段赫鲁晓夫在“受审”中的答辩: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