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每周工作四小时

作者:艾 华

字体: 【


  《每周工作四小时》是一本从观念到行为彻底改变你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书。它既是数字时代的职场励志书和创业指导书,也是新新人类的全球化生存手册和人生哲学书,中文简体字版称之为“全球化3.0个人版”。和《世界是平的》一样,这是一本正在影响世界的书。
  
  一、作息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工人唱响“八小时之歌”:“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我们从船坞、车间和工场召集了我们的队伍,争取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归自己!”这首歌已飘逝在历史的深处,传承下来的,是每天八小时工时制度和五一国际劳动节。在劳动节休息,这是人类的聪明。把八小时工时制度和“上帝”扯在一起,则是西方人的聪明。
  西方人的这种聪明有其宗教传统。《旧约·出埃及记》所载十诫之四:“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最初,犹太人把安息日设在星期六。后来,基督教把安息日设在星期日,因为这一天是耶稣复活的日子;而且,《新约·马可福音》记载了耶稣的话:“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从上帝创世到基督复活,加上宗教与星期的结合,现在的每周五天工时制度可谓早已有“约”。
  中国人没有西方式的宗教之“约”,所以一首古老的“击壤歌”这样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不论这“帝”是上苍之帝还是人世之帝,中国人只管自然而然地玩着“击壤”的游戏。
  “击壤歌”是中国农业社会的歌,“八小时之歌”是美国工业社会的歌,现在是全球化的信息社会,将产生怎样的歌呢?
  
  二、全球化
  
  世界是平的,这句话是对“全球化”的形象表述。自《世界是平的》中文版畅销以来,这句话已在中国口耳相传,其震撼力也许不亚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地球是圆的”对欧洲人的震撼。而按照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叙述,全球化正是从“地球是圆的”开始的。
  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托马斯·弗里德曼将全球化划分为三个时期,或者说三个版本。全球化1.0肇始于1492年:哥伦布远航,开启新、旧世界间的贸易。这一时期,国家和政府利用暴力推倒壁垒,将世界的各个部分合并为一。全球化2.0从1800年左右持续到2000年:工业革命给交通和通讯带来了便利,跨国公司到海外寻找资源、市场和劳动力。全球化3.0开始于2000年左右:电脑、光缆、软件使世界缩小到了微型,个人成为主角,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与竞争。托马斯·弗里德曼进而指出:全球化3.0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每个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
  世界是平的,意味着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信息社会,全球的资源、市场、产品和劳动力都可以被整个世界共享,一切都有可能以最高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实现。
  这是不是新的乌托邦?
  
  三、乌托邦
  
  地球是圆的,这已是五百年的常识。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新的航路、新的陆地、新的人种使欧洲人眼界大开,观念大变。在这样的氛围中,1516年,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写成《乌托邦》一书,借一位航海家之口杜撰出一个“乌有之乡”。
  自从托马斯·莫尔生造出“乌托邦”(U-topia)一词以来,乌托邦就成为人类理想社会的代名词。很长一段时间,它只停留在作家和诗人的笔下,以逃避现实的形式对现实社会进行反衬和批判。在全球化2.0时代,伴随着工业革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资本剥削、贫富分化、农民失地、环境污染等等,乌托邦开始由梦想变为尝试,无数理想主义者在欧文、傅立叶等人率领下背井离乡,去远方寻找美好家园。在欧洲和美洲,他们的乌托邦实验昙花一现,因为这种实验在追求完美的同时,很快受到了人性缺陷的制约。
  乌托邦的实验和失败是人类的赞歌和悲歌。设计者跟追随者一样,同样囿于人性的缺陷和认识的局限。即便首创者托马斯·莫尔,他对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认识便有明显的盲区。但是他坚信,只要人人劳动,乌托邦人只需每天工作六小时,就能够按需分配。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完全忽视了人类工时制度缩短的两大前提: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四、伊托邦
  
  技术的进步也使人类五百年的乌托邦梦想有了新的实验场地。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媒体艺术教授威廉·J.米切尔出版了《伊托邦》(E-topia)一书,六年后,该书中文版面世。
  从字面上看,“伊托邦”(E-topia)对应于“乌托邦”(U-topia),难道“乌有之乡”要落实为“电子(electronic)之乡”了吗?在这本描述“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的书中,威廉·J.米切尔肯定地说:“这是由新演员在重演一部老戏。硅是新的钢材,而因特网是新的铁路。”“我们必须学会建立伊托邦——提供电子化服务、全球互联的城市。”
  威廉·J.米切尔在书中首先讲了一个水井的故事。从前,有一个村庄,村庄中央有一口水井,为了取水方便,居民的房屋都建在距水井不远的地方。每天傍晚,人们来到井边,汲取第二天所需的水,并在那儿呆一会儿聊聊天,也进行一点交易。这样,井边就成了村庄的信息中心和交易中心。后来,供水管道出现了,居民的房屋不必再集中在老的中心地带,人们也不再聚首井边,广场和市场出现了,人们有了新的社交场所和交易场所,村庄扩展为乡镇,乡镇又扩展为城市。
  人类城市化的过程就是背井离乡的过程。十九世纪,那些在欧文、傅立叶等人率领下背井离乡的人,最终尝到的是失败的苦果。那么,以电子化进行全球互联的城市,就是人类曾经的乌托邦梦想演变而成的现实吗?
  
  五、网络
  
  供水管道是最早的网络。关于供水管道,也有一个故事,这就是贝克·哈吉斯讲述的《管道的故事》。从前,有两个年轻人,他们的工作是把附近河里的水运到村子里。在运水的方式上,他们很快产生了分歧。一个坚持用桶提水,被人称为“提桶者”;一个则用一半的时间提水,用另一半的时间修建前所未有的管道,他被人称为“管道人”。终于有一天,管道完工了!现在村子源源不断地有水供应了。管道一完工,“提桶者”失业了。“管道人”则开始自动赚钱,因为无论他是否工作,水都在流。他吃饭时水在流,他睡觉时水在流,当他周末去玩时水在流。流入村子的水越多,流入他口袋里的钱也就越多。
  “管道人”的名气大了,人们称他为奇迹创造者。但是,更大的奇迹还在后头。一天,“管道人”去见从前的“提桶者”:“我不是来向你夸耀的。我想做的是教你和其他人建造管道,然后你教其他人,然后他们再教其他人,直到管道铺满本地区的每一个村落,最后全世界的每一个村子都有管道!”
  “管道人”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他没有想到的是,他首创的供水管道只是原始管道,现在,人类创造的最神奇的管道正在全世界“修建”——这就是互联网,贝克·哈吉斯称之为“电子管道”。贝克·哈吉斯还创造了一个“电子复合”的概念,它实际上是互联网与“关系网”的叠加,因为今天的人们需要寻求更多与人接触的温暖,以平衡数字时代的人际冷漠,电子商务公司则在寻找忠诚的顾客,而“关系”能够带来“忠诚”。贝克·哈吉斯很看重“电子复合”,甚至称它为终极管道,有了这个管道,人人都可以在网上赚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