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书屋絮语

作者:澧 人

字体: 【


  2008年注定是让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年份。回顾过去的半载,事态百变,艰苦卓绝,特别是绵绣四川遭受地震重创,致使举国为之心焦。
  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及时有效的举措、各种媒体相对透明的报道赢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赞誉。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的踊跃参与显示了公民社会的成长潜力。而国际社会广泛施以援手,也对即将举办奥运会的中国予以安慰和鼓舞。
  多难以固邦本,殷忧以启神明。所谓多难兴邦,是从吸取经验教训的角度而立论的。此次汶川大地震,促使国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国家实力和发展模式,更加理性地反思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据统计,目前国内外用于抗震救灾的捐赠款物为五百多亿元,这在中国的募捐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数字看起来虽然不小,但却远远不足以冲抵地震的损失。中国有十三亿人口,五百多亿元摊在每个人头上约为四十元。必须看到,尽管广大农民乃至城市低收入者也献出了爱心,但中国各种社会群体的捐助能力是极其悬殊的。有人说,再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也算不了什么。这种说法作为鼓舞人心的宣传手段未尝不可,但却不能成为衡量民力的根据。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很不平衡,即便是城市,也远未做到藏富于民。同时国家的行政成本十分高昂,比重竟占到GDP的百分之十八,比世界平均水平还高百分之二十五。拿公车消费来讲,早就听说要改革,但实际情况却是公车越来越多,每年耗费数千亿元。因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确立公共财政体制已是刻不容缓。
  中国的“崛起”,从根本上来说有赖于公民社会的成长。没有公民社会的成长,没有纳税人对政府行为强有力的监督,“崛起”就无法保证。在中央电视台为抗震救灾举办的募捐活动中,作家张抗抗突出强调了“公民责任”。她讲得很好,因为我们每个人对灾区奉献爱心,不仅仅是出于“中华一家亲”,更重要的是要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毕竟家国有别,现代国家并非家庭模式的简单扩大和延伸。
  过去的半年,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跌宕起伏,给国人以强烈的心理刺激,有些人几乎给弄糊涂了,一时间竟理不清头绪。实际上,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报道和评论从来都是多元并存,其中既有真实的,也有失实的;既有友善的,也有恶意的。我们不能因为美国有莎朗·斯通就否认美国人民对中国灾区人民的善意,正如我们不能因为美国街头有乞丐就否认美国是个发达国家一样。
  作为奥运会的东道主,中国人理应以更大度的胸怀对待世界上的不同声音。爱国需要理性,那种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说轻点是弱者心态,因为个体渺小,所以需要群体来壮胆;说重点是愚昧无知,因为缺乏反思能力,所以容易一触即跳。如果纵容这种非理性的民族主义,则无异于饮鸠止渴。
  中国举办奥运会,不是为了炫耀国力,更不是为了负气斗狠,而是要将其他国家的长处学过来,以便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只有虚怀若谷、不断反思的民族才会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