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阅读随感

作者:钟叔河

字体: 【


  谈到阅读,许知远说,如今图书市场和读者的注意力“都给了垃圾书”,可见“这是一个坏品位的时代”(见2月19日《阅读周刊》)。他这话说得很痛心,却是真话,是合乎事实的真话。
  垃圾书之所以被视为垃圾,原因之一便是少有真话,多有假话或过头话,这在纪实、自述和传记一类作品中尤其是不可忍受的缺点。有的作者名位既崇,已经没有歪曲事实讲违心话的必要,也许是受定势思维支持,习惯了照本宣科,按统一口径说事的缘故吧,写出来的东西亦每每不顾事实,悖于常理,实在可叹。我阅读时,遇见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为了逢迎说过头话的,便只能弃而不顾,也就是视之为垃圾了。
  亦有虽不能称为垃圾,却也令人看了觉得不合事实的,如3月31日《文汇报·笔会》摘刊的杨振宁著《曙光集》,记述了1962年杨的父亲去日内瓦劝杨回国时,说过这么一段话:“新中国使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从前不会做一根针,今天可以制造汽车和飞机……从前常常有水灾旱灾,动辄死去几百万人,今天完全没有了。”这就说得过了头,使我无法看下去。
  杨氏父子都是著名的爱国人士。因为爱国,父亲才不远万里去找儿子,给他写“每饭不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宏疑当作隆)”(引号内均系原文,下同),悬诸座右;因为爱国,儿子才在今天来出书,复述父亲的话,认为是“有永久价值的”。但他父子又都是著名的科学家,科学家之可贵重,正在其比常人更富有科学的精神,更尊重事实,更不该说不顾事实的过头话。
  杨氏说“新中国使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说“今天可以制造汽车和飞机”,当然都是事实;他们“灵魂深处的愿望”是“有生应感国恩宏”,也当然是事实。但说什么“从前不会做一根针”,说什么“从前常有水灾旱灾,动辄死去几百万人,今天完全没有了”,则完全是不顾事实的过头话,近乎大赞“文革”了。
  杨氏所谓“从前”,是指“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之前,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之前。如果“从前不会做一根针”,几千年来缝衣裳打鞋底的针难道都是从芝加哥、普林斯顿进口的么?事实上,《礼记·内则》中便有“纫针请缝”的记载,《左传》成公二年即公元前589年,鲁国为了向楚国请盟(求和),送给楚国数百名工匠,其中便有“执针”(缝纫女工)百人,这么多针更非舶来。我也是生于“从前”的人,抗战前所见机制钢针,也都是汉口或长沙本地的产品,怎能说“从前不会做一根针”呢?
  至于水旱天灾,本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难避免的事,去年欧洲大雪,美国暴风,还有海啸地震,也造成了巨大损失。“从前”中国因灾死人,史书上倒是秉笔直书的,统计数字早就有了。古时人口基数少,如果“动辄死去几百万人”,汉族怎能蕃息成为全世界第一大族群,怎能留下那么多人一下子“站起来”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杨氏说因灾死人的事情“今天完全没有了”时,正是难忘的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这三年中“非正常死亡”的人数虽未明文公布,不敢随便乱说,即使没有超过几百万,无论如何总不会“完全没有”吧。
  这些过头话当然是杨老先生“原创”,杨老太太亦曾叫他“不要专讲这些”,并以自己摸黑起床买豆腐仅得两块不完整的为例,说是如今“有什么好”。但杨先生写书时的看法,仍是父母“二位的话都有道理”,对于父亲的过头话,至今仍未表示丝毫不认同。
  杨氏父子“有生应感国恩宏”的拳拳之心,无人能够怀疑。他们怀着这样的感恩之心,自不忘随时随地为“今天”讲好话。但即使是好心讲好话,亦需尊重事实,不悖常理,才是科学家应有的态度,才能得到大众的尊重,写出来的书也才有好一点的品位,不致为许君所笑,企予望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