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也谈国学与管理

作者:袁 刚

字体: 【


  一、国学与管理学的嫁接
  
  国学与管理学现在都很热,而且出现了两者的合流。管理学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了。我们知道,前苏联、东欧及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在管理方面是落后于西方的,管理不善因而效益低下,始终无法赶超欧美。现代管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西方,美国的泰罗、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为其理论开创者,他们与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是同时代人,但马、恩、列、斯及后来的毛、刘等都不太重视西方管理学,列宁甚至把泰罗流水作业“科学管理”追求效益,批之为便于资本家剥削吸血,管理学因而长期被扣上了资产阶级的帽子。
  革命家对管理学缺乏系统研究,革命成功后在建设社会主义时又排斥西方管理学,这使得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管理水平上普遍落后于西方国家。社会主义讲求公平,忽视效益,其管理模式被邓小平形象地描述为“吃大锅饭”。东、西方两种管理模式经过大半个世纪的竞争,最后是西风压倒了东风。邓小平拨乱反正搞改革,重新提出向西方学习,除先进的科学技术外,还有先进的管理,搞市场经济,不再吃大锅饭,管理学因而在改革开放之初就热了起来。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风行,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和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国学热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改革经受挫折之际,随着保守主义的传统文化热而逐渐升温,并由于高层的青睐而在新千年之后达于高潮。众所周知,胡、温新政推崇和谐治理,讲究中道。但近几年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就是管理学热和国学热合流,国学管理研讨班在高校火爆登场,有“总裁国学班”,学费好几万,参加国学管理班的很多是企业界的老板,以前冷清搞国学的老师也找到了挣钱的机会。老板们愿意学国学很稀奇,他们来学些什么呢?孔子、孟子、老子、孙子……要从国学中吸取营养,增加自己的经营智慧。也有人附庸风雅跟风来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反正他们不在乎钱。
  国学内容丰富实在,博大精深,不像先前高调意识形态“假、大、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公开提倡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学、管理学的主流已转向西方,高调的主义逐渐边缘化。但新千年后又出现了一股新的潮流,学术界、思想界、企业界有人提出“中国式管理”,虽不讲马、列、毛,但也不稀罕西方,他们追溯中国传统文化,要从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或《易经》、佛教禅宗等,更主要的是要从兵家谋略、孙子兵法中吸收营养,从传统的治国经邦之道、用兵之术中来发掘管理智慧,提出要建立“东方管理学”。有人说:过去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应改为“学会儒法道,打遍全天下”。东方管理学的基础就是中国传统的三教九流、诸子百家,要从古代文化传统中吸取智慧,建立我们自己的管理学。东方管理学把国学和管理学嫁接,倡言“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是要从中国传统治术中归纳出经验,建立不同于西方的管理学。新世纪以来出了好几本这方面的著作,台湾学者曾仕强写了《中国式管理行为》、复旦大学苏东水教授写了《东方管理学》,我也写了《孙吴司马兵法——管理学的解说》一书。但中国式管理或曰东方管理概念范式能否成立,却引起了学界争论。反对者认为是文不对题,内容不充分,是标新立异。但中国古代许多典籍特别是兵法中也确实揭示了许多管理原则,这点连外国人也承认。对此,我认为有必要作深入探讨。
  
  二、兵家在国学中的地位
  
  所谓国学,意指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一切学问,包括经、史、子、集等一切文化传承,又称旧学,外国人称之为汉学或中国学。清末国学规模包括经学(政治学、哲学)、史学、辞章之学(文学)、小学(文字音韵)四大块,科学始终难登大雅之堂。但明清之时西学东渐,至清末民初出现了激烈的“新旧学之争”,新学以西学为基础,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时将旧学彻底打败。胡适不失时机地提出“整顿国故”,故即故去,国学被看作死去了的文化,被送进博物馆供人“整顿”,西学全方位地进驻中国,孔子牌位被打翻了,德国的大胡子马克思和俄国的小胡子列宁成为中国人的新偶像,马列主义也是西学之一种。
  国学或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是儒家,它有源有流,比较系统,发展出了一整套的思想体系。从孔、孟原儒,到董仲舒新儒,后来又援佛禅入儒,形成宋明理学,成为道德哲学,可谓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今人所述东方管理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儒家德治。儒家讲为政以德,复旦大学的教授苏东水说东方管理学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身作则,是一种和谐管理。国学管理就是要融儒、佛、道等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方略于一体,生发出圆融练达的治人治事模式,滋养出积极进取、内圣外王式的儒商企业家。内圣指道德修养、心性之学,即诚意、正心、修身;外王指“事功”,即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是儒家的治国纲领,其主导思想是以德治事治国。
  中国文化传统之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学派和学科,除儒家以外还有道家、法家、墨家,这四家当时比较显赫,是思想流派,有不同的治国主张。儒家思想的关键词是仁、义、礼、智、信,讲为政以德,讲诚信。道家讲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以一种“柔道”来治国。法家的关键词是法、术、势,主张用刑法以猛治国,讲究实力,讲究权术。墨家讲兼爱,讲非攻,是理想主义者。儒、道、墨、法四家学派争鸣论辩,希望各国诸侯能采纳任用,致天下大治。
  除此以外还有名家、农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则是几个不同的学科,如名家主要是讲逻辑学、诡辩术,农家以农为本讲农耕,兵家讲战争谋略是军事学,纵横家是讲外交术,远交近攻,合纵连横。阴阳家讲阴阳五行,占卜术数。这五家从不同学科即当时社会实践的五个不同方面总结出理论,与上述四个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互相切磋。四加五这九个学派、学科一般又称之为九流。当然“九”并不一定说就是九个,九是多的意思,除了这九家以外还有小说家、杂家等。我们说三教九流,是指各种各样的学派学说,三教一般指儒、释、道,但春秋时儒、道、墨三家起先为显学,后来是法家,这四家互相争鸣影响着当时治国的不同方式不同理念,秦以后虽不争鸣,但仍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治国方略。
  在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中,兵家是什么地位呢?我国古代学科分类不如古代希腊罗马,没有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几何学的划分,学科边界不很清楚。熟读诸子我们会发现,在先秦诸子中兵家的地位非常突出,我们现在的思想史讲儒家、道家、法家比较多,而忽略了兵家。作为一个学科,兵家也未见与儒、道、法诸家论辩,相反却很兼融。兵家与诸子平起平坐,也是百家之一,但兵家突出的地位在于,不仅兵家是系统专门研究军事的,而且先秦诸子中“无子不言兵”。军事在当时可以说是第一要务,“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戎就是军事,因为当时战争比较多,不光是兵家孙武、吴起、司马穰苴,而且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每个有学问的人都研究军事,都有关于军事方面的言论。无子不言兵,儒家讲先礼后兵,讲天时地利人和,讲战争的正义性。老子《道德经》讲阴柔之术,以柔克刚,讲如何用弱胜强,矛盾转换,实际上是把兵学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因此我国自古以来就把老子《道德经》视为一部兵书。墨家讲非攻,反战也是军事。法家、农家讲耕战,富国强兵。阴阳家看风水看地形,讲占卜胜负。纵横家远交近攻更与战争关系极大,所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没有不谈兵的。诸子从不同侧面来谈军事,而兵家则是专门谈军事的。既然无子不言兵,兵家也就用不着与诸子论辩争鸣,表面上看不如死命鸣放争辩的儒、道、墨显赫,实际上是最显赫的大学问,其重要性用不着争辩。兵家孙武、吴起、孙膑、尉缭子个个出将入相,不像孔、孟凄凄惶惶,四处碰壁。在春秋战国时期,兵家在诸子百家中实际地位最显赫,这是因为军事关系重大,正如《孙子兵法》开首所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