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黑头发 中国货

作者:鸣 弓

字体: 【


  牵一发而动全身,头发对人体之重要,于此可见。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孝之始也”。这是儒家的观念;释教要求信徒剃光头,佛却一头秀发,圆寂后还有专门的发塔供奉佛发;道教且有专门掌管头发之神,名苍华,字太玄。于是,俗世众生和虔诚教徒,围绕神圣的头发及其最亲密的近邻胡须,演绎出了许多故事,政治的、军事的、宗教的、民俗的、社交的、爱情的……兹将无事闲翻书抄录的相关资料整理排比,略加诠释,乃成此文。为避免和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重名,拈来一句曾经的广告词“黑头发,中国货”为题,一者黑头发是中国人的明显体貌特征之一;二者在某些特定场合,六七十岁的老者清一色的乌发盖顶,也让人自然联想到这广告名言。
  
  黑发白发故事多
  
  发,《说文》释曰:根也。段玉裁、朱骏声注曰:顶上毛也。头发,包括其近亲胡须,是父母留给儿女的礼品,除脱落部分,大抵要相伴人一生。
  这与生俱来的毛发,被赋予道德礼仪负荷后,学问就多了。
  古有成童礼:三月之末,择日为儿童剪发,留下的那部分为固定发型,在男称“角”,在女称“羁”。童年好友因称“总角之交”。成童年龄为十五岁(一说八岁),成童前长发也要剪短。史载一则幼童剪发故事,很是感人:邓禹的夫人疼爱五岁的小孙女,亲为剪发。老祖母眼花,手也有点抖,误伤了孙女后额。小孙女竟忍痛没吭一声。事后人问缘故,她说:“当时并非不痛;我想奶奶那么大年纪,因为疼爱我才为我剪发,我怕喊‘疼’会让奶奶伤心,所以就强忍着。”这位自小懂事、善解人意的邓姑娘,就是后来东汉和帝的邓皇后。
  成年举行成人礼,男曰冠,可戴帽子;女曰笄,就是用簪子束发。新婚礼有结发仪式,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原配夫人亦称“发妻”。痴心女子也有剪青丝以为爱情信物赠送恋人,表示忠贞不渝的。
  有时头发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据《符子》记载:禹为治水,累得“首无发,腿无毛”,以此赢得舜的信任,被选为接班人。汉成帝刘骜宠幸赵飞燕、赵合德姊妹俩,生不出一个龙种,他四十一岁时,宫女曹伟能替他生了一个龙子,母子二人却被赵飞燕害死(应了“燕啄皇孙”的民谣)。曹宫女为救儿性命,说“我儿前额有壮发,跟他爷爷(元帝刘奭)的壮发一模一样”。“壮发”,大约是比较粗硬、有别于一般婴儿柔软胎毛的头发,也许是遗传基因作用的结果。但在那黑暗的环境中,别说是一绺“壮发”,就算是DNA检验的科学报告,也救不了无辜婴儿的性命。
  
  “卫后兴于鬒发”,张衡《西京赋》所吟的卫子夫,凭一头稠美的黑发赢得汉武帝青睐,做了皇后。蒲松龄的《姊妹易嫁》故事也和头发很有些关系:姊嫌未婚夫毛郎家贫,誓不嫁,妹代之,毛郎自然心存感激。然妹秃发,却是毛郎心病,怕人笑话,拟富贵后易妻。这杂念一闪,竟导致他科考失利。后乡试中第一,其妻也长出一头浓密的秀发。而原来一头美发的姊,却嫁了个浪荡子,很快破落,夫死,遂愤然削发为尼。和卫子夫不同,这姊妹俩是命运决定头发的生长状态和去留。
  后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不久,孟昶就进京“朝拜”天子去了。蜀国的发型成了亡国谶语。
  明朝亡国之君崇祯皇帝,自缢前书遗诏于衣襟,曰:“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死伤百姓一人。”朱皇帝纵然怎样刚愎自用,君臣互误,身死国灭,但他毕竟还有羞恶之心,去皇冠,发遮脸,以示无颜见祖宗。
  崇祯之前,早在三国时代,就有过死后以发覆面的一幕,她就是魏文帝曹丕的夫人甄洛。甄洛在与郭女王的邀宠斗争中败下阵来,以“有怨言”被处死。胜者郭女王下令对甄洛的尸体作了特别处理:长发覆面,示其无颜见人;糟糠塞口,让亡灵有口难言。绝代红颜甄洛死于非命,而曹植梦见长发披面的嫂嫂兼情人,悲不自胜,写下题为《感甄赋》、后被改名《洛神赋》的怀念文字,却成了文学史上的名篇。
  说两则捋虎须的趣事。三国吴国大将朱桓即将离京赴任,大帝孙权亲为饯行,朱桓向孙权敬酒,并提了一个特殊请求:“臣当远去,愿一捋陛下须,无所复恨。”孙权欣然答应,凭几身体前倾,朱桓就前边捋孙权胡须边说:“臣今日真可谓捋虎须也。”孙权听了只是一个劲地笑。
  朱桓捋虎须是喜剧,而王轨捋虎须则是悲剧。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位很能干的皇帝,可惜他的接班人太子宇文赟太不成器,耿直的大臣王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说在嘴上:“恐不了陛下家事。”一次王轨藉内宴上寿之机,捋武帝须曰:“可爱好老公,但恨后嗣弱耳。”武帝亦深以王轨言为然,欲换太子,苦于无材可选,未能实施。不久,武帝辞世,宇文赟上台后立即向王轨开刀。王轨为自己忠直捋帝须付出了生命;而宇文赟则正如王轨所预言,很快就断送了宇文氏的江山。
  头发或密或疏,遗传使然,并不受个人意志影响。然而,人们还是多喜欢有一头浓密的秀发,若先天不足,便用假发充真,取他人之发合己之发以为结。假发,由剃贱者或刑徒之发而来。杨贵妃常以假鬓为首饰,好服黄裙,显得很扎眼,引出了两句民谣:“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老百姓对上层的骄奢腐化深恶痛绝,乃诅咒如此。《新唐书》载,薛季昶任河北按察使时,杖杀了一县尉,盖此人作恶多端,罪状之一即是“髡民女之发为髢”,强剃百姓秀发拿来充当自家假发。
  假发的第二个来源是贫者剪而卖之。晋代陶侃早孤,家贫,有友人来访,仓促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假发),换来酒肴,招待了客人,后世传为美谈。元人柯丹丘诗咏其事,与孟母并提:“剪发常思侃母,断机每念轲亲。”
  头发和自然界许多事物一样,也会随着生长而变色。春红,夏绿,秋黄,冬白,色随季节转换;少黑,老白,白久则黄,发因年岁易色,皆是自然规律使然。当然,也有遗转变异的特例,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年二十九,头发就全白了。东晋王彪之也是二十多岁就须发皆白,人称“王白须”。《世说新语》故事:顾悦和晋简文帝司马昱同年出生,而顾悦的头发早早就变白了。简文帝问道:“你的头发为什么比我先白?”顾悦回答得巧妙而得体:“我就像蒲柳之身,一到秋天,便开始衰落了;将军(司马昱时为抚军大将军)就像松柏之身,经过严霜后,更显葱茏茂盛。”南朝美男子潘岳“三十有二,始见二毛”,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喟叹人生易老的典故“潘鬓”。
  多愁善感的诗人们留下了不少咏叹白发的诗句,容我拈来唐诗以为例证:“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王维)。“相逢头白莫惆怅,世上无人长少年”(清塞)。“人生莫遣头如雪,纵有东风也不消”(高蟾)。“唯有鬓霜依旧白,春风于我独无情”(白居易)。“到处逢人求至药,几回染了又成丝。素丝易染髭难染,墨翟当时合泣髭”(刘驾)。“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刘采春)。
  白发标志到了受人“敬”的自然年龄。敬老乃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古代的敬老优惠政策,举其要者有:免除赋税徭役;享受“杖”(拄杖行走)的待遇,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不擒二毛,鬓发斑白有时还可免做战俘呢。
  至于皓首穷经,有如今之所谓学到老,则会受到全社会的尊重。说一个大器晚成的典型。五代人梁灏,从后晋天福三年(938)开始应试,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历经四个朝代凡四十八年,年登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一举成名,传为美谈。他的谢恩表中有这样的句子:“皓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志,长太公之二年。”联句不仅巧妙地嵌进他的年龄“八二”,而且不无自得地说我遂凌云志时虽已年老,不过仅比姜太公大两岁,比起鸿儒伏生还小八岁呢!而他为皇上写的谢恩诗则更为有趣: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