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多做自我肯定练习

  克雷格·安德森教授曾经让一群哈佛学生打电话给普通民众,请他们去红十字会捐血。当他们打了一两次电话后都碰了一鼻子灰时,悲观的学生就说:“我做不好这件事。”乐观的学生则对自己说:“我要换个方法再试试。”

  乐观者会认为他们所处的状态比实际情况好得多,事情并非真得太糟,当然,这种想法会使他们更勇敢地坚持下去。匹兹堡癌症研究所的桑德拉·立维医生对患有末期乳癌的妇女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发现平常比较乐观的妇女在接受治疗后,不再复发的几率较高,这就是保持乐观信念所产生的情况。在一项以患初期乳癌的妇女为对象的实验性调查中,立维医生也发现,悲观的妇女病情恶化得比较快。

  乐观不能治疗不治之症,但却可以防止一般性疾病。在一项长期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一群哈佛大学校友的健康史。被调查对象当时在班上的成绩都是中等以上,健康状况也十分良好。然而其中有些人生性乐观,有些人却悲观消极。20年之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疾病的人中,悲观者的人数远远超过了乐观者。

  很多研究结果证实,悲观者对现状的无力感会削弱人体自身的天然防线,也就是我们的免疫系统。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克里斯多夫·彼得森医生发现,悲观的人普遍都不会好好照顾自己。他们对生活的打击只能默默承受,认为自己无论再怎么做,都免不了生病,那些不幸的事总会降临在他身上。于是乎,悲观的人大都吃饭狼吞虎咽,不讲究营养均衡,不做健身运动,不去看医生,却从忘不了要喝酒。就是那种横竖都会死的念头,让他们尽情放纵,丝毫不在乎身体的保健之道。这种状况比较绝对,多数人都是兼有乐观和悲观想法的,而且也并非天生倾向于乐观之后就绝对只从乐观面思考。塞格立曼说,这是一种“回顾过往”学到的思想模式。它是从千百次的警告和鼓励、千百次的责备和赞赏之中慢慢形成的。另外,若是累积了多次的“不准”和危险警告,会让儿童自觉无能、恐惧,最终走向悲观。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都会体验过小小的成功喜悦的经历,比方学会了系鞋带。父母可以帮助他们把这些成就转换成自信的基础,从而进一步培养出他们的乐观态度。

  悲观的确是一种不易更改的习性,但这不是绝对的。在一连串让人关注的研究中,美国伊利诺大学的凯罗尔·德维克医生曾和一些小学低年级的儿童相处了一段时间,她帮助学习效果不好的学生改变了他们对自己成绩的解读方式,从“我是个笨蛋”改为“我没有用功读书”。结果,这些学生在往后的考试成绩上都有持续的进步。

  好观念基本功

  乐观并不是驼鸟心态,凡事只看好的一面,而是一种先让自己增加勇气,再去解决难题的方法。如果在遇到阻碍时,就先将自己置身于悲观的黑暗世界,那么怎么会有光源引导你一步步地去寻找明亮之处呢?

  12多做自我肯定的练习

  聆听别人的看法固然不可少,但我们更要学习信任自己的主观感受,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以下引自某个著名教授的演讲词,每次说到“自我肯定”这个讲题时,他总要举这个例子:

  某天,我见到一位同学在裁剪美工字体,那些色彩缤纷的美工字体绝对是经过她设计后,再由打印机打印出来的,又大又漂亮。

  我忍不住赞道:“哇,做得真好!”而她回答:“噢,这是计算机做的呢!”我说:“但是由你设计的呀,而且你裁剪得很精致。”她说:“噢!那没什么啦!”

  我不知道该接什么话,离开时有种不舒服的感觉,一方面是因为她不接受我真诚的称赞,另一方面更是为她不能欣赏自己、肯定自己而感到可惜。

  我们年幼时,是非常需要别人的肯定和赞同的。但当我们日渐长大后,一个思维成熟的人就不太需要他人不断的肯定和认同,而是需要自我欣赏、自我肯定。

  可是有时候,我们不仅没有自我肯定,还把别人的肯定一概否定,而在听到别人的批评时,却迫不及待地“照单全收”。我们对自己既不公平,也不客观,难怪我们经常不把别人的赞美放在心上,却为一两句不中听的话生气好几天,甚至为一件别人根本不会放在心上的事,失眠一整个星期。

  我们需要的,是自我肯定。不错,聆听别人的看法固然不可少,但我们更要学习信任自己的主观感受,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昨天我做了一个小调查,在校园里随意找了10位同学,请他们用半分钟数数看自己有多少个缺点,又用半分钟数一数自己有多少个优点。结果半分钟内,他们平均数出5~6个缺点和3~4个优点。

  看来同学们对自己的缺点比对自己的优点敏锐且介意。我们需要改变这种习惯,需要练习自我欣赏、自我肯定,以致能够在情绪上达到更自主、成熟的阶段。

  这段演讲告诉我们:一个自我肯定的人不需要他人不断的肯定和认同,而是能自我欣赏,在情绪上自主,并对自己有信心。要做到自我肯定,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

  ◎不随便否定别人的赞美

  听到别人的欣赏时,不采用否定的态度,如“这不算什么,只是运气好而已。”“哪里是呢?某某人做得才真是好。”“我不行的。”把这些话全都丢弃,而学习去接受别人的赞美,并大方地说声:“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