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0年第1期

媒体与大众文化研究专栏:失控与无名的文化现实

作者:李 陀 杨建平

字体: 【

原来搞文学批评的朋友就想在这方面做点事。就我自己而言,主要是做了两件事,一个是编一套“大众文化研究译丛”,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这套书主要是译介国外文化研究的理论著作,大约于明年初可以问世;另一个是在你们江苏人民出版社编的“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其中戴锦华的《隐形书写——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和宋伟杰的《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金庸小说再解读》两本书不久前已经出版。
  
  大众文化的商业品格
  
  问:《隐形书写》和《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主要是以人文知识分子观察、思考并质疑的当代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对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大众文化如电影、电视剧、广告、时尚及金庸小说等作了精彩而独到的分析。你能否对大众文化作些宏观的理论说明?
  答:以往我们所说的民间文化(或者说是通俗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文学、说唱艺术和地方戏曲等形式,不但为广大老百姓所喜爱,而且有绵长的传统。但是,作为文化研究对象的大众文化,主要不以它的接受程度而取意,即它不只是表示文化消费或欣赏的人数的多寡,而是以文化本身生产的特点而定性。大众文化研究所分析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范畴,它主要是指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往往必然地与当代资本主义密切相关),并且以工业方式大批量生产、复制各类消费性文化商品的文化形式。要特别强调一下,说它是“文化形式”,并不能从我们过去习惯的“文化”的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因为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形式除了必然地与大工业结成一体之外,还包括着创造和开辟文化市场,以公司规模的行为去组织产品的销售,以及尽快获取最大利润等经济行为,这些都是以往的通俗文化或民间文化不具备也不可能具备的。大众文化可以说它是文化形式,也可以说它是和大工业,和充分发达的市场经济紧密相联的经济形式。这使得畅销小说、商业电影、电视剧、各种形式的广告、通俗歌曲、休闲性报刊、卡通音像制品、商业性体育比赛以及时装模特表演等等这些东西,不仅成为只有在买和卖的关系中才能实现自己文化价值的普通商品,而且成了今天老百姓一刻不能离的日常生活的主要成分。
  问:是不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大众文化不仅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而且是当代资本主义在文化上的一大发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和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关系?
  答:是的。我记得还在八十年代中,电影评论界讨论中国可以不可以拍商业片的时候,我们参加讨论的人都不敢用“商业片”这个词,用“娱乐片”来代替。可是到了九十年代末期,中国社会各阶层都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文化不但可以市场化、商品化,而且简直是必须商品化、市场化。在这共识推动下,不仅很多属于狭义的“文化”范围的电影、小说等被迅速商品化,而且文化商品化的浪潮又迅速蔓延到教育、医疗、科研等属于广义文化的领域,“产业化”在这些领域几乎已是大势所趋(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不是须要这么彻底的商业化、市场化?这是可以也应该讨论的。以教育来说,法国、德国就没有施行产业化,并没有要求大学的经济效益,相反,它们的大学不但是国有的,而且是义务教育)。在这过程中,大众文化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这是很值得研究的。可能大众文化的商品/文化这双重品质起了样板作用,因为与传统的文化形式相比,大众文化具有一种公开的、一点不害羞的、赤裸裸的商品形式,它在九十年代的迅速兴旺产生了巨大的示范影响,既然它可以公开、合法地以高额利润为目标,别的“文化”为什么不能?但是学校、医院应该是公益事业,它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究竟该如何改革?这恐怕要讨论。
  很多人对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现代工业形式这点认识不足。作为一种“工业”,它和市场唇齿相依,它也不打算掩盖自己与资本的关系——通过生产能够为社会“尽情”消费的大批量的文化产品,它不但想多赚钱,还要像其他资本主义经济运作一样,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实际上,今天的“文化产业”也的确成为足以和资本主义传统产业(汽车、化工等等)相比拟、相抗衡的经济部门,像电影、音像、商业体育、流行服饰、卡通漫画这些领域,都有利润以上亿美元计的巨大规模。学校、医院是不是也能这样对待?是不是也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病人、学生是不是也能当作某种准商品来“生产”?我的看法是否定的。当然,这也不是说大众文化特殊,它的出现就有天然合理性,像前一阵有些大力宣扬“后学”的人那样,把大众文化的出现说成是某种社会生活的“进步”,是文化必然要经过商品化才能进一步“解放”人的证明。文化研究对待大众文化的态度要复杂得多。这里重要的是,我们不仅面对着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惊人庞大的文化产业,而且它还对我们一直生活在其中的社会进行了剧烈的改造,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正在出现。在这个社会里,传统的文化与经济的界限被完全打破,两者之间的分界变得含糊不清,人们已经很难辨别哪些是纯粹的文化行为,哪些是纯粹的经济活动。但正是这种兼有文化和经济两种性能的特殊品格,使得大众文化比起传统的文化形式,就更容易进入普通大众(尽管在不同地域和国家,“大众”内容往往差异很大)的日常生活。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买一双耐克球鞋和买一张王菲的CD有很大的区别吗?恐怕没有。这不能不对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发生巨大的影响,我们不能不问: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它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究竟有什么意义?文化研究正是以此为课题。
  问:按照你这个说法,1949年以前的上海,由于现代工业有一定发展,当时也出现了商业电影、流行歌曲等文化形式,它们是否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
  答:1949年以前上海的文化形式,像商业电影、流行歌曲、畅销小说等,的确与现代工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可以说具有了一定的现代大众文化的性质。但作为文化工业,它发展并不充分,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在当时的上海还有很大的地盘,因此与大工业相联系的这些文化形式即使在上海的经济和文化格局中也不占绝对的统摄地位,更不必说对全国的影响。然而今天我们面对的大众文化,不仅充斥着城市的大街小巷,而且波及广大农村。今天的农村,不但有电视、VCD,而且可以看到美国的枪战片、模特表演、商业性体育比赛等。其影响之普遍,前所未有。表面看,这是文化传播程度的差异,其实根本上还是由文化生产的规模决定的,即它是否是工业生产,是否以公司的规模经营和推销,以赚取最大利润。刚才已经说过,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这个社会还通过文化消费培养了广大的消费群体,“老百姓”“大众”“中产阶级”在文化商品的供求中唱上了主角。传统的精英文化在社会中占据支配地位,那起码是六十年代以前的事情了。今天中

[1] [3]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