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1年第4期

九十年代随想杂记

作者:王元化

字体: 【


  五四并没有提出反封建口号
  
  目前大陆上反封建口号几乎得到了普遍认同。但究竟什么是封建主义?几乎并没有进行过认真的探索。许多人还是沿袭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观念,认为反封建主义主要就是反对孔老二。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当时提出来的只是反对旧传统、旧礼教、旧道德、旧文化等等,而并没有反封建的口号。就我有限见闻来说,在理论上把五四革命文学定为反帝反封建的是毛泽东。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称五四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更早一些,在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时期,我从当时一本地下出版的小册子《西北印象记》中,读到了毛泽东说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中国学术界正经历了两场大论战: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革命性质问题这两场大论战。我还记得抗战前生活书店曾以这两场论战为书名出版了两本书。当时参加论战的人并未取得共识。把中国社会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这种看法,纵使在左翼人士中间也还不大普遍。直到1936年北平成立了民族解放先锋队以后,我记得在民先讨论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时候,很多比我成熟有理论修养的大学生,都认为中国社会是资本主义而不是封建主义。直到抗战后,情况才有所改变。1938年初我在上海参加了地下党,入党前组织派人来谈话,考察我的历史和思想情况,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对中国社会与革命性质的认识。如果我回答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是会被怀疑为托派的。最近我探讨了一下中共是何时判定中国是半封建社会的。这大致是在大革命以后,具体地说是在中共六大会议上作出决定的。我找来1928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共六大文献,发现反帝反封建最早是斯大林和布哈林提出的。据周恩来在六大会议上的发言,过去中共方面,并没有这种说法,关于中国的革命性质,只提出过“社会革命”或“工农民主革命”,直到中共六大才正式提出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从以上这些考辨可以看出,把当时只有反旧传统、旧礼教、旧道德、旧文化等等说法的五四,规定为反封建是后来的事。但今天许多文章把反封建说成是五四时代就已经提出过的口号了。这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封建文化至少可区分为以封建时期高层文化(即精英文化或士绅文化)为内容的大传统和以封建时期低层文化(即民间文化)为内容的小传统两种形态(所谓大传统与小传统是用文化类学的概念)。而作为小传统的民间文化中又可区分为一般的大众文化和具有特定意义的游民文化等等。在这样复杂的封建文化中,它所蕴含的封建毒素究竟是什么?存在哪些方面?表现在什么地方?这是需要加以具体分析的。难道它们的区别只是“蓝色魔鬼和黄色魔鬼的区别”吗?不是这样简单的。如果对具体事物作具体的分析,就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将它们笼统地称之为封建妖孽,一律加以打倒。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不仅会斫伤封建时期的全部文化遗产,也会损害中国文化建设的未来。由思想家等所创造的经史子集等等大传统是经过作为小传统的民间文化的渠道传至大众中去的。大传统不都是原封不动地传人民间,而往往是经过小传统的过滤、取舍、增减、改造以至再创造等等有意或无意的加工过程。倘要区分封建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就需要具体分辨,仔细抉择,这样才不致将小传统加工过程中才产生出来的东西叫大传统负责(比如游民文化中的痞子气等等),或让大传统本身没有的据为己有(比如小传统中许多给大传统带来生气的民歌民谣等)。
  
  毛泽东的思想渊源
  
  我以为毛泽东主要只是吸取继承中国传统中的东西(在大陆学术界这种看法似乎至今仍占支配地位),其实这是很片面的。直到九十年代后半叶,特别是在我开始探讨《社会契约论》的那几年,我发现他以前十分注意苏联的理论概况以及由苏联理论家阐释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他读过不少这方面的书,比如在延安时期战前出版的里昂吉耶夫的经济学,亚历山大洛夫的哲学之类。延安整风时期刊印的“干部必读”,大概是经他指定的书籍,而这些书也都是同类性质的。作为他的哲学奠基之作的两论《实践论》与《矛盾论》,是以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谈谈辩证法》以及斯大林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依据。两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其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学说均以此为基础。两论中虽然也偶或涉及中国传统观念(如知行的模式、老子语录、孙子及其他兵法家的警句,《水浒》中的三打祝家庄的故事等等),但这些都只是他所谓的“民族形式”,或用来说明原理,或作为例证而加以援引,而并不是立论的根据。他在倡导人民公社时,想到的是张鲁传和巴黎公社,而人民公社的命名就是由巴黎公社而来。我觉得列宁的《唯批》对他的影响特别大。苏共与中共都曾以这部书作为训练高级干部的党校教科书。内地理论界长期以来用唯物唯心两条路线斗争的模式来研究历史和历史人物,据以划线并判定高下,而其根基则是来源于《唯批》。至于“造反有理”虽然主要是总结了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造反运动的经验,但也渗进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一位友人曾对我说,他的思想主要来自传统)。但我认为并不这样简单。比如作为他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改造人性”,这是传统中没有的,而是很可能来自从苏联理论界传人的有关法国大革命雅各宾专政时期对卢梭理论的诠释和实践。再如斗争哲学也是他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孔老二没有这个东西,也许和法家传统可以沾上点边,但主要还是他对阶级学说的诠释和创造性的发展。他的思想渊源是错综复杂的,仅仅用传统去概括,就不免简单和片面了。其中有来自传统的(但需要对儒释道墨法种种传统加以分辨,更需要将大传统与小传统加以区分);有来自苏联所介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也有对传统和外来学说加以创造性发展的等等。对于上述三个方面,大陆学界只强调头一种,承认第三种,而忽视了第二种。过去,我也是如此,但这是一种简单的看法。
  
  孤往精神
  
  唯新唯洋是从的风气与四十年来教条主义的感染不无关系。教条主义与趋新猎奇之风看起来相反,实则相成。两者皆依傍权威,援经典以自重,而放弃自己独立见解。沿袭既久,惰性已成,个性日丧,创造力终于斫伤尽净。殆至无权威依傍时,则不能创一说立一论。沉迷其中,而不知自省。熊十力《尊闻录》中批赶时髦者说:“不知而信之,惊于其声誉,震于其权威,熔于社会上千百无知之徒辗转传说,遂从而醉心焉,此愚贱卑污之忧。少年志学,宁当尔哉?天下唯浮慕之人最无力量,决不肯求真知。”他提倡一种“孤往”或“孤冷”的精神与毅力。他说:“凡有志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和谐。”又致徐复观书中称:“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慕虚荣而不甘枯淡也。”清自乾嘉之后,陈澧、朱一新辈,皆着力阐述治学

[2] [3] [4] [5] [6]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