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三星堆众鸟造型考

作者:冯广宏

字体: 【


  一、鹌鹑造型
  
  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众多铜器中,有许多鸟类造型。显然,这是三星堆人对鸟类产生的特殊隋结。一方面,由于蜀地当时鸟类繁多,千姿百态,使蜀人引以为豪;另—方面,鸟类有灵活的翅膀,能够自由飞翔,甚至上达碧霄,进入人类难以到达的境界,使三星堆人十分艳羡;鸟类还有种种不平凡的能力,足以令人产生敬畏之情,甚至让人崇拜。
  在坑里各式各样的鸟型中,最为朴实的,莫过于《三星堆祭祀坑》报告编号为K2③:193—2的铜质残足鹌鹑(图一)。它残高5.2厘米,宽4.5厘米,体形甚小,似乎是某一器物上的附件。鸟的头顶较平,圆眼鼓出,接近顶部,好像青蛙。喙短而尖,颈子较粗,全身布满条带状的鳞纹羽毛;前圆后尖的贴身翅膀比较小巧,上有表现羽毛的花纹,没有尾巴;其足部业已残断。
  对比一下鸡形目雉科鸟类,铜鸟形象与鹧鸪和鹌鹑都比较相似。鹧鸪体长约30厘米(图二),毛色黑白相间,看上去好像鳞片,与铜鸟身上所表现的鳞纹—致。刘逵《吴都赋注》说:“鹧鸪如鸡,黑色,其鸣自呼。或言此鸟常南飞不止。”四川山鹧鸪叫声近似“获窝”,栖息于生有竹林或灌丛的山地,数量不多,现仅分布于雅砻江下游,成都—带少见。看来铜鸟形状虽接近鹧鸪,但可能不是鹧鸪。
  鹌鹑形似鸡雏,长约20厘米(图三)。周身羽毛呈黑底白色的条带纹,成为它的显著特征;而铜鸟身上正明显刻画着这种条纹,因此这一残足铜鸟可定为鹌鹑。上古先民以为小型鹌鹑是田鼠变的,因此《夏小正》上就写有“田鼠化为驾”的话,絮就是鹌鹑。它肉肥味美,是古老餐桌上的名品;古书上常简称为鹑,所谓“鹑之奔奔”。《诗经·伐檀》也有“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鹑兮”的话。《本草纲目》说:“鹑大如鸡雏,头细而无尾,毛有斑点,甚巴。雄者足高,雌者足卑。其性畏寒。其在田野,夜则群飞,昼则草伏。”李时珍还指出:“鹌与鹑,两物也。形状相似,俱黑色;但无斑者为鹌也。”
  《山海经·西次三经》“帝之下都”的昆仑之丘,有鹑鸟“是司帝之百服”,专门管理天帝的月隙。体形素朴的鹌鹑却成为服装师,有点令人费解;因此《禽经》说这里的鹑鸟,并非鹤鹑,而是漂亮的赤凤。不过古代天文学的二十八宿分野中,南方朱鸟七宿即取像于鹑,居中的柳宿,名为鹑火,在汉唐铜镜上绘出的图像,却很像矮矮胖胖的鹌鹑(图四)。这七宿前部称为鹑首,后部称为鹑尾,就因为中间有这个鹑火。
  残足铜鸟刻意表现鸡形目鹌鹑的原因,除了这种鸟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以外,恐怕还有内在的条件,那就是雄性鹌鹑相当好斗,让三星堆人乐于铸造。旧时民间娱乐,斗鹌鹑是其中之一。也许这种尚武精神,才是当时人们所提倡的气质。
  
  
  二、飞鸟造型
  
  二号坑出土最具特色的器物之一,就是报告编号为K2②:94的铜质大型神树(图五)。这件宝器埋进坑里以前,就经过破坏者残酷地砸断和焚烧;通过考古人士精心修复后,通高3.96米。它的底面有—个直径约0.93米的座圈,圈上从3个方向用3个近似“人”字的树根拼接成座,高约0.37米;考古家认为可能象征着云气弥漫的三山。从这底座中心向上伸出一根圆杆,作为树身,由两段树干和顶上的树尖三部分嵌套而成。在分段的地方各有一个圆盘,盘上镂空成炯纹。在树根顶部和靠下两圆盘的上部,分别向外伸出3根树枝:因而全树3层共有9枝。每层树枝有两枝造型相同,即从基座伸出直干,通过套箍延伸出弯成拱门状的枝条,作下垂姿态;其末端接一小圆盘承接的花朵。花朵由3个花瓣构成,不过其中有一片花瓣异化成镂空的鸟羽状,横向伸出;中心部分是—个桃状的果实。在拱顶附近,又分出一小枝,带有小圆盘和花朵,花朵上面站着一只鸟儿。每层树枝中的第三枝,枝条比较特殊,它分出下垂的两岔:其中一岔与上述枝条造型相同;另有一枝有个鸟儿站在花朵上,它那下垂的末端也有花朵,花瓣正常,但像个喇叭似地朝向树外。神树的树尖顶部,业已残断,只剩下花蒂部分;上边是否还有枝条和立鸟,则不得而知。整个树身残高为3.59米。树根底座除了顶上伸出3根枝条以外,另从底圈上伸出一枝带有龙头的弯曲藤条,端部已经折断;现存部分还伸出4根下垂的枝子,末端分别挂着小型的刀、纤细的人手、两叠的花蕾、较大的刀。这种怪异的构图,仅仅是艺术上的创新,还是另有深邃的文化含义?目前还未作深入的研究,甚至连报告描述得都不够准确。In’
  大神树9个花朵上的9只鸟儿,全都背对树干,造型完全相同:均有不大的羽冠;鸟眼椭圆,向内带有明显的眼角;鸟喙稍长,末端下钩;喙上有鼻线和口缝,口缝前端有小的穿孔,可以穿进铜丝(也许代表啄蛇)。鸟身有羽毛图案,鸟尾上翘,鸟足显得强劲有力;所有鸟翅膀都被强力折断无存。坑内另有一件编号为K2②:194的残缺神树,只剩下底座和一根枝条,但在枝头的花朵瓣顶,竟然站着一只大难中漏网的鸟儿。它的造型虽与前述各鸟相同,但却有十分完整的翅膀:它的双翼左右张开,翅膀弯折成90,作起飞状(图六)。由此可知,前述那9只鸟的翅膀如果没有折断,都应该是这种样子。当前有许多三星堆研究者讨论器坑的性质时,笼统地归之于祭祀,还把种种器物遭到火焚、打砸和折断,说成是为了祭礼的需要,并引经据典地进行论证;他们为什么不仔细看看那些鸟的翅膀,想一想为什么大多数被折断,而独独漏网这一件?这明明是满门抄斩之时,侥幸逃出了一个伍子胥!在这样的背景下,还能硬说是正常的祭礼吗?
  
  这件残损得出奇的神树上,考古工作者找到了另一只鸟儿,编号为K2②:194-1。它高21.4厘米,比前述那些鸟儿略大,但造型全同,翅膀不幸也被折断了。(图七)它似乎可作上述各鸟的总代表。
  
  神树上鸟种的判别,众多研究者已经讨论得比较透彻,大都根据《山海经·海夕陈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削匕,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这么些话。《大荒东经》也有类似的提法: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日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如此等等。汉王充《论衡·说日》介绍说:“《禹贡》、《山海经》言日有十。在渺》东方有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浴沐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楚辞·招魂》汉王逸注:“东方有扶桑之木,十日并在其上,以次更行。”这是中国人最古老的神话:当初天上有10个太阳,轮流从东方的汤谷出来。“汤”就是滚开水。由于古人相信大地的四边是海,太阳必然从水里爬出来,会把水弄得滚开。支撑着初升时嫩弱的太阳的,是海中一株叫做“扶桑”的特大树(直径就有300里),正是这树把一个个太阳轮流抬上天空。后来觉得树子是固定不动的植物,助升太阳不够哈当,便想到有一种神鸟背着太阳升空,那便是“乌”,现在称为乌鸦。其所以选择这种比较普

[2]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