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民国时期成都城市的兴衰

作者:张莉红

字体: 【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成都城市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城市辖区的变化、市区的兴革、郊区市镇网罗的形成。最大的变化发生在抗战时期,市政规模扩大、市政建设发展、市区商业空前繁荣。1947年以后,随着国内战争和通货膨胀的加剧,成都城市迅速走向衰败,预示了民国社会的危亡。
  
  一、抗战以前成都城市的扩展与演变
  
  (一)城市政区的变化 清代成都府领三州(简州、崇庆州、汉州)、十三县(成都、华阳、双流、新津、温江、郫县、崇宁(治地在今郫县唐昌镇)、灌县、新都、新繁、金堂、彭县、什邡县),嘉庆初与绵州、龙安府、茂州、松潘厅、懋功厅共辖于成绵龙茂道。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改成绵龙茂道为川西道,成都府仍属之。
  1912年(民国元年)裁撤川西道,以府厅直隶省政。1913年,恢复道制,废府厅州,由川西道管辖成都、华阳二县。1914年改川西道为西川道。1921年将成都、华阳二县所属城区分出,合为一体,设立成都市政公所管辖,隶属省府。1928年9月1日,改组成都市政公所为成都市府,正式建立成都市,属省辖市。
  1935年,国民政府统一四川军政,2月10日设四川省政府于重庆,7月15日又迂回成都,此后未再变动。同年,将四川划分为十八个行政督察区,原成都府所辖温江、成都、华阳、双流、新繁、郫县、新津、崇庆、新都、崇宁、灌县、彭县等十二县属于第一行政督察区,在温江柳城镇正式设立行政公署统辖各县;四川省则直辖成都、重庆二市。1939年10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以重庆为中央直辖市(以后又称陪都)。成都仍为省辖市、四川省省会。同时,加强了专员对行政督察区的控制,推行新县制,分区没署,废局设科,合署办公。在县以下,划分乡镇,编制保甲,进一步完善了地方基层政权。
  (二)城市市区的变化 自晚清开始,成都市区就在不断变化;到民国时期,市区的变化越来越大,城市规模、市政建设、工商行业、文化教育设施、居民住宅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晚清时期,成都市区分为满城、成都县和华阳县三部分,其分野如下:满城以东城根街为界,与大城相分隔;成都、华阳二县同治省城,辖区以喇嘛庙、暑袜街绕丁字街为界,分治市区。界西北部分及城外郊区属成都县,方圆40余里;界东南部分及城外郊区属华阳县,方圆80余里。据《成都通览》统计,清末成都市区共有街巷516条。
  随着辛亥革命的发生、清王朝的土崩瓦解,成都城区首先发生的变化是满城(少城)的消亡。康熙年间,为驻防八旗官兵,由四川巡抚在成都西垣新筑特别城区——满城。满城周遭4.5里,东起东城根街,南抵小南街、君平街,西至同仁里,北达西大街。满城作为民族岐视政策的一环,地位特殊,由成都将军专管;总督不能过问,汉人亦不得入内;官兵世袭其职,衣食仰给于官,不治生计。辛亥革命发生后,成都宣布反清独立。满城旗兵万分惊恐,担心灭族之祸近在眉睫。四川军政府为和平解决满城旗民问题,由副都督罗纶、通省师范学堂监督徐炯、四川高等学堂监督周风翔与旗绅赵荣安、将军玉昆反复商谈,多方开导,终于达成和平解决满城和旗民问题协议。1911年12月23日,将军玉昆下令驻防满城的全体满蒙官兵向军政府缴械,并由军政府帮助他们自谋生计。1913年,四川地方当局下令拆出满城城垣,与大城合为一体。
  民国时期成都市下辖东、南、西、北、外东五区,共设置32镇。其规模和范围都大干旧城垣。
  市区建设方面的显著变化是,适应工商实业、教育文化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开放而出现的各项新式建设。如工业方面出现的官办四川机器局、机器新厂、白药厂、劝工总局、制革官厂、火柴官厂、肥皂官厂、官报印刷厂、学务公所印刷厂、商办启明电灯公司、伐木公司、造纸公司、营达公司、电镀公司、文伦公司、天成工厂、图书局印刷公司、因利织布厂、吴永森帆布厂、新华布厂、利华织布厂等新式企业。商业贸易方面,出现了大型新式商场——劝业场与青羊宫商品工艺品展销会;为适应城市客旅增多还大量出现了公共服务设施,如新式旅馆、饭店、茶馆、理发店;适应市民休闲需求又出现有娱乐文化设施,如可园、悦来场戏园、由满城旗仓开辟的少城公园等。
  民国时期,成都市区的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随着城市商业贸易、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区商贸没施、文化娱乐场所和街区范围也随之扩大。辛亥革命以后的20余年间,新辟的繁华商业贸易街区和商场达到六处。其中,商业场、悦来商场(今锦江剧场)、昌福馆(今东风商场)是在1917年劝业场大火之后,以原址为中心扩建,新修店铺300余家,较劝业场规模扩大一倍。1912年,成都名胜锦华馆被辟为新式商场。春熙路建成后,位于春熙路北段的锦华馆变为一条支巷。交通跳北起青年路,南达西东大街,是1926年新辟商业街区。市区其刨艮务性行业和公共设施为数也很多,茶馆、餐馆、食品店、理发馆、鸦片烟馆等,遍布全市。据抗战前的1935年统计:成都商店合计17497家、茶馆599家,外东最多;饮食、食品2580家,北区最多;酱园259家,东区最多;屠宰、肉品行541家,南北区最多;浴室21家。
  春熙路是1924年-1925年由四川督军杨森开发出的著名商业黄金街区。杨森力挫群雄后,希望在市政建设方面有所创新,以取得市民拥戴。他与幕僚设计了修建马路、创办体育馆,通俗教育馆等计划。为了筹措建设资金,他将东大街前清按察使衙门拆毁,开辟出一条黄金商业口岸——春熙路,向商家兜售变卖。在卖掉这份官卢的同时,杨森开始实施他的市政建设计划,指令市政督办王缵绪负责修路,首先拓展盐市口、东大街的街道。东大街虽是成都繁华街道,夜市久盛不衰;但街面狭窄、房檐过长的情况,与别的街道也差不多,从早到晚,行人拥挤难行。王缵绪派出大批民工挖路基、修马路,强拆民房、锯掉过长的房檐。一时间民怨鼎沸,骂声不绝。号称“五老七贤”的社会贤达联袂前往督署请愿,反对拆房修路工程。杨森严词拒绝了这些人的要求,并发布命令:敢有对抗新政者,从严法办。于是,春熙路的兴建、东大街马路的开拓,便在一片咒骂声中竣工。
  有一成都文人,姓刘名师量,以讥讽时政闻名,顷在小报上发表一联:“民房已拆尽,问将军何时开滚?马路也捶平,愿督办早日开车。”这副对联以巧妙、诙谐的双关语抒发了成都市民对杨森采用强权暴力推行市政建设的愤懑情绪,一时间轰动蓉城。杨森严令搜捕,刘师量连夜逃出成都避祸。
  新开这条南接东大街、北连总府街的商业大街取名“春熙路”,是一位前清举人、双流江子渔先生想出的,意在赞颂杨森绐成都带来了春风和暖的日子。
  这些新式商场和商业区的建成,使成都形成了以东大街、春熙路、总府路、提督街、盐市口为城市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