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对抗日史上几个事件名称的商榷

作者:杨正苞

字体: 【


  近为《文史杂志》2005年第4期子华先生摘编的《日本为何将入侵称作“事变”》一文所激,终在友人之助下草就此稿,谨与国人商榷。
  “名称”一词,《辞海》未予列条;《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事物的名字”。我国历来对“名”或“名称”极为重视。孔子答子路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时曰:“必也正名乎!”又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苟子也主张“制名以指实”。看来,这“名”不只是—个名字(记号)而已,它实在有着更为丰富的含义。应该说“名”或“名称”有广狭二义:狭义的,就是一个名字吧;广义的,则包含有这个事物,特别是这个“事”的内容、原由和性质。“名正言顺”,是我国人民为人处世的重要前提,是鼓舞我们理直气壮地去完成一种事业的巨大动力。按此含义,回顾审视我国抗日史上,问书、史料和有关文艺作品中对其间几个事件的名称和民间流行的个别称呼,很有必要重新加以界定。
  例如:“甲午风云”,“甲午”是纪时,指公元1094年;“风云”指时局的变化。按这个事件是日本发动并吞朝鲜、侵略我国的战争。而这个名称,既无这次战争的内容,也无有关它的原由和性质的表述。因此,它是不明确的、不完整的。“甲午战争”或“甲午海战”同样有上述的缺失。建议改称“甲午抗日战争”。有了“抗日”二字,便有了事件的原由,表述了事件的性质。
  又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三个名称,也有同样的缺失。按“事变”一词,特指突然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事件或泛指一般的事物变化。这两种解释,能说明上举那些事件的真相吗?它们同样没有正确和完整的表述。何况它们是日本侵略者蓄意炮制出来的。其罪恶意图有二:一是抵赖侵略罪行,妄想逃避国际法的制裁和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正义谴责。二是蔑视中国人民,没有把中国视做一个独立的国家,从而也再图逃避侵略罪责。对这样带有侵略和污蔑的名称,我们还能敌我不分、是非不辨地继续沿用吗?建议对上举各次事件的名称分别改称:“九一八日军侵东北”、“七七卢沟桥抗战”、“八一三淞沪抗战”,这样才能符合事件真相。总之,必须坚决摒弃敌人强加的所谓“事变”的罪恶名称。
  其次,再看看我们在抗战中几次大胜的名称。如“平型关战斗”、“台儿庄会战”和“百团大战”等,同样也有上述的缺失。建议分别改称“平型关抗战大捷”、“台儿庄抗战大捷”和“华北反‘扫荡,大捷”,以全面反映这几次大战的全貌。
  日本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深恶痛绝,称他们为“日本鬼子”;还从道义上蔑视他们,称他们是“小日本”。这虽属情理中的事,但现在来看,有些笼统。按当时日本国内,除了部分军国主义战争狂人外,也有很多珍重文明、爱好和平的人士,所以还是加以区分为宜。这些称呼,目前有的可以不再使用;有的应加上“侵略”字样予以界定,如用“日本侵略者”代替“日本鬼子”等。我国人民素有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的仁心;我泱泱中华更素有大同之理念。我们十分渴望拥有一个真正和平、友好和和谐、互助的国际关系。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